說起南潯,大家一定不陌生著名的江南水鄉,南潯古鎮位於大運河分支頔塘故道上,世界文化遺產。在現代都市人眼裏,江南古鎮嘛。它一定是這樣的:人家盡枕河、深巷小橋多,被幾百年細雨磨光的青石板走道寧靜安詳,河道里烏篷船吱扭吱扭搖過晃晃悠悠。一切彷彿那樣與世無爭。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但是你可不要以爲,古鎮就是滿足於這樣的安閒小康。

其實,作爲介於鄉村和縣城之問的過渡形態,鎮往往是局部地區的經濟中心、財富中心,天然地具有不甘寂寞、積極入世的一面。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這一面,在南潯,表現得尤爲真切。用一個字來概括,就叫“富”太湖南岸溫和的氣候、清潔的水質、豐的土壤,成就了絲中極品產——自南潯鎮輯裏村的輯裏絲。蠶絲業成爲南潯最主要的生產事業和人民的衣食之源,成爲當地經濟支柱,也孕育了大批商人。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到了晚清時期,南潯以一個因經營絲業面發家的高階層爲世人矚目。

這個富,是真真的“豪富”當地民間有個說法,叫“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用以比較括南潯富豪家族。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所謂“象”、“牛”、“狗”,皆以身之大小,象徵絲商財產之鉅細。他們的財富究竟各有多少,民說法不一,一般認爲“象”指擁有財產百萬兩以上的豪富,五十萬至百萬兩者稱爲“牛”,三十萬至五十萬者稱爲“狗”。在被稱爲“象”劉、張、龐、顧四家中,劉家財產達二千萬兩,張家一千二的萬,因而也有被尊稱爲“獅”的。被稱爲牛的有邢、周、邱、陳、金、張、梅、蔣八家。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照此估算,他們的財產總額當在六千萬至八千。這是令人喫驚的數字。因爲19世紀90年代初,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人只有七千萬兩左右:1894年前,本國產業資本投資總額僅有六千萬兩。無疑,他們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絲商羣體。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四象”大家族各有特點,南潯民謠稱“劉家的銀子、張家的才子、龐家的面子,顧家的房子”

四象”之首劉墉(不是宰相劉羅鍋劉墉)據傳家財達兩千多萬兩銀子。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第二名張家比劉家銀子少點,但他的兩個孫子很給他長臉。長孫張鈞衡(字石銘)酷愛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爲南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考中過舉人,還是著名的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之一,張石銘的舊宅,又名懿德堂,是南潯鎮上一大看點,大宅由典型的傳統建築格局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羣組成,張家另一個孫子張靜江則是赫赫有名的國民黨元老。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龐家以頭腦靈活,善與官場打交道著稱。龐家與“紅頂商人”胡雪巖交情甚深,亦曾爲左宗常代購過軍火。龐家的面子”說法的由來據稱主要是因響應官場們出手闊。晚清葉期,捐款的同時。往往也實質上是在捐官。龐家也獲得慈禧太后旨恩賞舉人,特賞龐雲曾一品封典,候部四品京堂,恩贈榮祿大夫,光祿大夫之稱。龐家致富後樂善好施,全力支持公益事業多次捐出鉅款興辦“育嬰堂”、“西流所”、“清節堂”等慈善機構,爲南潯造橋修路更不在話下。值得一提的是龐家還出資修繕了著名的大運河的杭州門戶拱宸橋。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第四名顧家,顧福昌除了經營蠶絲髮家致富之外。還在上海灘做起了碼頭、怡和洋行買辦。做起了房地產生意,被譽爲“顧家的房子”。顧家其實也出才子,顧福昌的三個兒子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書畫收藏家,而曾孫顧乾麟還是著名的愛國教育家。創辦了叔蘋獎學金,是中國歷史最長、受獎學生最多、設獎學校廣泛的民問獎學金。

運河之畔,南潯古鎮,天下難尋,講講南潯的大戶人家

南潯真的是天下難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