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一旦硬化,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相關疾病。於是便有人會問,硬化的血管能否再“軟回去”呢?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德平說:“人的血管就像自來水管道一樣,但它更高級,因爲它是有彈性的。”正常的血管口徑大、管壁光滑、柔軟且彈性好,輸送血液能力很強。隨着年齡增長,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在血管內壁上越積越多,血管壁的口徑越來越窄,柔韌性也隨之降低,血管開始硬化。

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李康說,血管從人出生後就漸漸走上了“硬化”之路,由於程度不同,有人會發病,有人則不會。令人憂心的是,血管硬化在以前是老年病,四五十歲開始才逐漸發病,可近年來卻日趨年輕化。臨牀統計顯示,最小的從十幾歲開始就出現了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等趨勢。

劉德平表示,相比其他血管,動脈承受的壓力大,被沖壞或有沉積物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更易發生硬化。“臨牀發現,不少患者都是主動脈弓(主動脈拐彎處)發生了病變。”李康補充道。除老化因素影響,血管彈性還和吸菸、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它們都會破壞血管的“保護膜”——內皮細胞。硬化了的血管存在血流量減少、破裂、血栓等風險,誘發腦卒中、心梗。硬化後變脆了的血管,還可能出現動脈夾層,短時間內就有致命風險。

專家表示,血管硬化不可避免,“軟回去”也不現實,但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放緩其硬化速度,減少危急情況的發生。

第一,少喫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動物油、動物內臟等。可適當喫些深海魚油,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總膽固醇及“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維護血管彈性。

第二,戒菸限酒,遠離二手菸。菸酒是血管的剋星。研究發現,吸菸酗酒會使血液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

第三,多做有氧運動。步行、慢跑、太極拳、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能增加機體對氧氣的吸入、輸送和使用,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功能。

第四,不熬夜。熬夜容易擾亂生物鐘,使機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使血流減慢、黏稠度增加。建議規律作息,每晚11點前睡覺。

第五,保持心情愉悅。研究發現,笑可以釋放壓力,保護血管內皮,讓血液循環更順暢。同時,心情放鬆時血壓也相對穩定。所以,生活中應儘可能保持樂觀、豁達、開朗。

最後,養成定時測量血壓的習慣。注意定期體檢,密切監測體重、腰圍、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將其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一旦出現異常,及時諮詢醫生,積極干預和治療,將危險降到最低。

《生命時報》 單祺雯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