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西遊記的奇怪設定“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究竟有何深意?

  從寫品西遊之初,就不斷有朋友問起“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究竟有何深意。今天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在原著中,提到”天上一日,下界一年“這個概念的地方,主要有三處。

  第一處,在第4回,孫悟空嫌弼馬溫官小,反出天庭。猴子猴孫說:“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數年,想必得意榮歸也?”孫悟空疑惑道:“我才半月有餘,那裏有十數年?”衆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覺時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雖然書中是寫“衆猴道”,但能說出這話的,必然就是當初引導孫悟空前往求仙、學問淵博的通臂猿猴。因孫悟空初次上天,因此不知。

  第二處,在第31回,黃袍怪下界,將唐僧變成老虎。之後,孫悟空戰敗黃袍怪,上天查問。之後,孫悟空向寶象國國王介紹情況說:“玉帝查得他四卯不到,下界十三日,就是十三年了,蓋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第三處,在第83回,孫悟空入無底洞尋老鼠精,發現有託塔李天王的牌位。孫悟空大怒,帶着李天王牌位上天庭告狀。李天王說自己並無女兒在下界作亂,雙方發生爭執。太白金星出來打圓場說:“你兩個只管在御前折辨,反覆不已,我說天上一日,下界就是一年。這一年之間,那妖精把你師父陷在洞中,莫說成親,若有個喜花下兒子,也生了一個小和尚兒,卻不誤了大事?”孫悟空聽太白金星如此說,才忍下怒氣,帶李天王下界捉妖。

  這三處地方,一處是下界羣猴說起,一處是孫悟空說起,一處是太白金星說起,說明|“天上一日,下界一年”這個概念並非是什麼三界祕密,而是人間天上、神仙妖怪都知道的常識。

  在書中其他地方,還反覆提到了類似的概念。比如孫悟空在擔任齊天大聖、看守蟠桃園前後大半年,人間即過去了一百七八十年。老君的青牛走失了七日,在人間爲禍七年等等。不過,如來所在的靈山,觀音所在的南海,並非在天上,而是在人間,在時間上和取經團隊屬於同一時區。

  不少朋友對《西遊記》這個設定提出懷疑。比如,孫悟空飛到天宮需要時間,向天庭借兵需要時間,返回還需要時間。這一來一往,若按照“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的標準,唐僧早就被喫了。

  應該說,吳承恩在寫作時,基本上都有注意維持這個設定。

  比如在寫因青牛精孫悟空屢次上天庭求救,寫作時,作者特意強調孫悟空和衆仙上下天庭,往返時間很短,短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孫悟空想到去天庭求救,於是“急翻身縱起祥雲,直至南天門外”……(雷公)“遂與天王、孫大聖徑下南天門外。頃刻而到(金兜山)”……哪吒兵器被收,孫悟空想再搬救兵,哪吒說:“不必遲疑,請大聖早去早來,我等只在此拱候。”……火德星君放火無效,孫悟空又去請水德星君,“遂辭別水德,與黃河神急離天闕”。

  孫悟空一共幾次上天庭求救,相隔時間又有多久呢?

  孫悟空第一次向天庭求救,是在遭遇黃袍怪(奎木狼)時,當時是貞觀十六年的秋冬之交。

  貞觀十七年的春天,到平頂山時,孫悟空派夜遊神上天求救,讓玉帝幫忙“裝天”。若按照“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的概念來套,孫悟空是在天界黃昏時分來查黃袍怪身份,第二天的大清早,就又來麻煩玉皇大帝。玉帝挺煩孫悟空的,憤憤然說:“這潑猴頭,出言無狀,前者觀音來說,放了他保護唐僧,朕這裏又差五方揭諦、四值功曹,輪流護持,如今又借天裝,天可裝乎?”幸虧同是佛派出身的哪吒挺身而出,幫孫悟空解決了難題。

  貞觀十九年的冬天,即距離上次兩天後的晚上,孫悟空因青牛精的事情再上天庭。

  貞觀二十年春天,因蠍子精事情,孫悟空上天宮找卯日星官幫忙(天界六七點鐘)。端午時分,因真假美猴王事再上天庭(天庭中午)。秋季(天界當天下午),因牛魔王事情,哪吒與西天羅漢都出手相助。

  貞觀二十三年的春天,稍稍消停了兩天後,因小雷音寺黃眉老怪事情,孫悟空請二十八宿幫忙。

  貞觀二十七年的正月十五(天庭凌晨時分),孫悟空大戰犀牛精,後請來二十八宿中神仙幫忙。

  當然,孫悟空借兵的次數實在太多,《西遊記》又是一個百萬字的長篇,一些細節上有照顧不到的地方,也在所難免。

  既然天界的時間是下界人間的360倍,也就意味着天界的一分鐘,是下界的三個時辰(6個小時)。孫悟空在天庭的時間再短,來回一兩分鐘還是要的,那也就是小半天的功夫。

  正因爲時間倍數相差懸殊,太白金星纔會提醒孫悟空,再耽擱,估計小唐僧都出世了。

  那麼,吳承恩費盡心思來搞“天上一日,下界一年”這個奇怪設定,究竟有何深意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段原著第一回第一段的文字: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爲一元。將一元分爲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謂之四象。故曰天開於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終,近醜之會,而逐漸堅實。至此,地始凝結。再五千四百歲,正當醜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地闢於醜。又經五千四百歲,醜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歷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羣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於寅。

  這段文字說得是什麼呢?它介紹了西遊世界獨特的天地觀,時間觀。

  在《西遊記》中,天仙的壽命叫“與天地同壽”,可是,天地並非永久不壞。天地也是有壽命,有極限的。天地的壽命,就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每隔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地就會重生一次,那時,天地恢復到混沌初開,自然纔有天地,纔有山川,纔有萬物,纔有人類。

  《西遊記》爲何要有這麼一個奇怪的設定呢?它告訴我們,天地是有壽命的,仙人並不永久不死的。不但不是永生不死,並且是絕大多數天仙以下級別的仙人,都會在這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的天地大劫難中隕落。

  西遊世界的仙人都追求長生,爲了長生,可以喫人,可以喫童男童女,可以偷盜靈草,可以喫蟠桃、喫人蔘果。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仙人並非真正超脫了生死,而只是活得比凡人長一些罷了。

  鬼仙、人仙不過三五百年壽命,神仙不過三五千年壽命,地仙不過三五萬年壽命,天仙與天地同壽,也不過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可是,有那麼極少數的一些人,已經超越了天地,能夠成功避過大天劫,他們纔是真正的永生不死。比如三清,比如玉帝,比如如來。這也是如來佛羨慕玉帝的地方,人家都已經經歷了一千七白五十次大天劫了!

  爲何每隔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天地就要重生一次呢?因爲要維持平衡。因爲有生就有死,有死方有生。

  仙人追求長生,必然要利用遠比凡人更多的資源。等級越高的仙人,佔用的資源也就越多。那麼,天地被消耗的資源也就越多。爲了維持天地的正常運行,就必須要弄死一批仙人。

  因此,老君、元始、靈寶等三界大天尊共同制定了三界所有世界的運行規律:每隔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大清洗一次,將絕大多數的仙人都殺死。

  按照等級,鎮元大仙早就該死了,可是,因爲他有人蔘果樹,於是,壽命超脫了天仙的極限,撐過了多個大天劫,因此才被稱爲地仙之祖。

  而“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也同樣是大天尊制定的滅仙措施中的重要一項。

  但凡仙人達到神仙等級,基本上都要被徵招上天庭,或者擔任天兵,或者出任天將,甚至出任仙官。在天庭爲官,有很好的福利待遇,比如每年會有一次機會喫到蟠桃,大幅度增加壽元。即便喫不到王母的蟠桃,玉帝的仙酒則大都有份,多少也可以延壽。而仙界靈氣濃郁,靈藥極多,比人間有着更多的機會突破修仙等級。一旦從神仙跨越到地仙,從地仙跨越到天仙,壽命都會大幅度延長。

  正常來說,一個神仙在天庭,呆上十來年就會死掉——天上一日,下界一年嘛。一個地仙,可以在天上活一百來年,天仙,則可以在天上活三四百年。

  看起來活得時間短了許多,可是卻也有更多的機會突破。一旦從天仙成功突破到天尊,那可就壽元無限,真正超脫了天劫了!

  那麼,爲何天庭要放縱許多妖怪在下界呢?那些妖怪不也修行到了神仙、地仙的級別嗎?那是因爲,消耗天地資源的不僅僅是仙人,還有凡人。西遊世界的仙人數量並不多,不過是百餘萬或者數百萬。可是凡人呢,動輒億萬。天庭正是要用那些妖怪來消滅一些凡人。

  在西遊世界天庭的律法中,喫人是不犯法的!

 

微信掃碼關注

每日推送新鮮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