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Mother's Day),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時間爲每年的一月八日。而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是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5月第二個週日是美國的母親節,並不是全世界的母親節。美國人安娜·查維斯的母親是一名教師,在爲學生講解兒女應當愛其父母時,她希望有人能想出辦法來紀念母親的愛。1905年5月9日,安娜的母親去世,安娜決心實現母親生前的遺願。

於是她發起創立母親節,爲此她寫信給美國國會、地方州長和婦女組織等。由於堅持不懈的努力,她創立母親節的建議終於得到了美國各州的支持。1914年,威爾遜總統正式宣佈,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即安娜母親去世的那一天爲母親節。

中國神話中的人類之母——女媧

爲了使母親節成爲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性節日,安娜·查維斯不斷寫作和演講,等她去世時,把5月第二個週日定爲母親節的國家已達43個之多。

儘管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巨大,但還是有很多國家不過美國的母親節。如埃及母親節在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泰國的是8月12日,印尼的是12月22日,馬拉維的是10月17日,哥斯達黎加的是8月15日,西班牙的是5月第一個週日,巴拿馬的爲12月8日。另外坦桑尼亞雙親日在4月6日,原扎伊爾雙親節在8月1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無母親節,不是在於對母親不重視,而是因爲太重視了,纔沒必要設一個節日來專門紀念。中國自古就有重孝的傳統,曾把“天地君親師”並列,可見父母的地位有多高。因此,中國古代雖沒有什麼父親節、母親節,但對父母的孝道卻傳承了幾千年。

中國神話中的人類之母——女媧

孔子之後,孟子與荀子繼承並發展孔子孝的理論,共同把家庭倫理化的孝逐步政治化。孟子將孝悌作爲倫理道德的中心,認爲孝悌是施行仁政必不可少的。荀子認爲“少事長”即孝是“天下之通義也”,要做到最大的孝,就可以“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孝經》也將孝親與事君聯繫起來,“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認爲對國君的忠是對父母孝的發展和擴大,這就把孝的作用從家庭推廣到了社會,使孝具有了政治含義。

中國神話中的人類之母——女媧

錢慧安 乙丑(1865年)作 《孟母三遷圖》 鏡心 設色絹本

中國嘉德香港2016年春季拍賣會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估價:HKD8萬-12萬

拍賣時間:2016年5月29日

漢代以孝立國,皇帝死後的諡號中都要冠一個孝字,孝也成爲當時選拔官員的一種方式,“舉孝廉”是漢代選拔官員的一種重要制度。漢代所正式固定的“三綱五常”,最終把孝政治化並被後世的統治者所接受。

自此,孝開始成爲中國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等其他價值理念都是由孝衍生出來的。自漢以降,歷代統治者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還曾親自爲《孝經》作注,他的注也被列入《十三經注疏》之中,成爲官方定本。

中國神話中的人類之母——女媧

唐天寶年間所刻《孝經》,由唐玄宗撰寫

《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無論之前做的如何,看到此,以後要多多孝順父母,哪怕是發個微信,一句問候。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中國神話中的人類之母——女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