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CFO的發聲被誤解爲“要撤出中國”,聯想再一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聯想“民族品牌”的標籤蒙上陰影。

2018年5月,聯想被從香港恒生50指數剔除。

還是5月,聯想在5G標準制定上,投了華爲的反對票,輿論因此譁然一片,最後逼得柳傳志老先生都不得不發聲。

今年,還是5月,聯想再次與華爲被一起提及,卻仍是不得不一次次地澄清、解釋。。。

即便是高調發布2018/19財年業績預告,也未能激起太大的浪花,股價也從4月的高點下跌不止25%。

到底是什麼讓聯想走到了今天的局面?

業績表現

2018/19財年的年度報告還沒有正式披露,從公佈的四季度業績以及業績預告來看,2018年的聯想,業績表現可圈可點。

報告期內,實現營收51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422億元,首次突破500億美元關口,創歷史新高。實現淨利潤44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52.7億人民幣,實現扭虧爲盈。

個人電腦業務營業額達到2580億元,重回全球第一,增幅明顯高於其它公司;數據中心業務實現自收購IBMX86以來最大漲幅,實現營收404億元;移動業務增長喜人,實現了自收購摩托羅拉以來的首次稅前盈利。

楊元慶說,這是聯想最好的時刻, 轉型已經初顯成效,業績顯著提升。

那麼,2019年的聯想,真有那麼好嗎?

2017/18財年年報,聯想虧損7.97億,年報中聲稱,這是因爲美國地區所得稅稅率調整所產生的非經常性損益導致。2018/19財年業績預告,實現淨利潤44.25億,成功扭虧爲盈,但是,資產負債表中遞延所得稅資產高達125.44億,比上一年度增加29.19億。

再看各業務板塊的收入情況,雖然移動業務和數據中心業務都有不錯的增長,但是從收入構成來看,仍是PC業務佔比最重,高達75%,多少還是有點失衡。

聯想,是高科技公司,還是貿易公司?

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和IDC發佈的報告顯示,2019 年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4.6%。在全球PC市場有萎縮跡象的大環境下,未來聯想還能維持多高的增長?在聯想和HP的全球第一爭奪戰中,聯想曾是HP的手下敗將,2018年再次逆襲,很大原因是聯想收購富士康PC業務,並非產品本身的競爭優勢,那麼,增長能否持續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相比PC市場,受益於數據雲概念,未來服務器市場的增長可能更樂觀。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務器市場收入同比增長37.7%,達到234億美元。但是,在服務器市場,聯想目前並沒有絕對優勢。

聯想,是高科技公司,還是貿易公司?

從IDC公佈的2018年3季度數據來看,DELL和HP地位非常穩固,在市場份額上遙遙領先。只要不是極端的政策性因素,或者公司經營出現戰略性錯誤,被超越很難。IBM市場份額不多,但穩穩佔據了高端市場,利潤可觀。

聯想從IMB手中買到的X86,屬於利潤很薄的低端產品,與浪潮PK,最多是成棋逢對手。華爲雖然市場份額不如聯想,但與運營商有長期的合作,在業界也有不錯的口碑,還與互聯網巨頭有戰略合作,客戶羣體更穩固。

聯想“轉型初顯成效”的結論可能真是有點言之過早。

從科技到貿易的聯想

在四季度的業績發佈會上,楊元慶強調了聯想未來的戰略,說: 我們沒有計劃,去自己做芯片,做操作系統。

在這樣的敏感時期,他的言論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公司的戰略很難簡單地說“孰優孰劣”,更多是“事後說英雄”。但是,不得不承認,聯想可能已經不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它已經在“貿易公司”的路上越走越遠了。體現在財報上,是低比例的研發支出。

它“使用最新的技術”,而不是“創造最新的技術”,也就註定了它不可能有高毛利,高利潤,過去如此,未來同樣如此。

根據 《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發佈的數據,華爲2018年的研發投入 113.3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 891.17 億元,正是華爲在研發上毫不吝嗇的投入,纔有了華爲如今的底氣。

類似的還有戴爾,在PC和服務器市場,戴爾是聯想強勁的對手。最新年報顯示,戴爾全年實現營收913億美元,同比增長14%,實現利潤89億美元(非GAAP),同比增長14%。增長率和利潤率都遠高於聯想。

其中,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部門、客戶端解決方案全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顯然,戴爾已經實現了從計算機設備廠商到方案提供商的轉型。值得留意的是,從2015年到2017年,戴爾公司的研發支出分別爲:10.51億美元,26.36億,43.84億美元,在總支出中的比重分別爲:2.47%、5.4%和7.48%。

而聯想年度研發支出爲12.66億,在總支出中比重大約爲2.5%,甚至還不如小米。沒有研發投入的支撐,聯想想要在數據中心業務上大展宏圖,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呢?

聯想曾經可能也有研發的基因,只是在後來的轉型中,逐漸被取代了。

要求一個貿易公司做高科技研發,這是強人所難,相應地,自然也不能對一個貿易公司有過高的期望值,期望它像一個高科技公司一樣高增長、高利潤。

利潤不均衡

在聯想2017/18財年的報告中,有分區的收入和利潤明細。其中,中國區不到30%的營收,貢獻了120%以上的利潤。

聯想,是高科技公司,還是貿易公司?

這也是聯想被反覆質疑的地方:在中國的售價遠高於其它區域,賺中國區的錢,去補貼其它區域。

聯想可以用銷售策略、成本覈算差異等各種理由解釋,但是,只要利潤不均衡的現象沒有改變,就總會有質疑的聲音。

不確定這對未來的銷量會有怎樣的影響,但毋庸置疑,聯想未來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來修復在消費者中的口碑。

2018/19財年的業績預告中,聯想在區域收入分析表中,隱去了對分區利潤的披露,不確定在正式的年報中是否再有。若也選擇隱去,就更有欲蓋彌彰的味道。

聯想,是高科技公司,還是貿易公司?

對一個公司來說,“這是最好的時刻”可能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消費者、客戶說了算,是投資人說了算。

聯想2018/19財年的數據,有好的變化,但是,這可能還只是開始。聯想要成爲一個更好的公司,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謠言止於智者”,再多的解釋和聲明,可能都不如“做到”。我的第一臺筆記本是聯想的,買過的最貴的筆記本也是聯想的X200,期待在下一次想換電腦的時候,能優先想到聯想,而不是小米或其它。

以上 ,僅是個人對聯想財報的思考,不對之處敬請指正。不夠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