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所以,在之后的传说中,干将剑和莫邪剑都是一直在一起不分开的。

  说起干将莫邪,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两把举世无双的宝剑。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干将莫邪的故事,其实关于干将莫邪这两把宝剑的由来,是源自于春秋时期的一段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干将莫邪指的故事,看看究竟干将莫邪讲的是什么。

 

  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的故事

 

\

  

  干将和莫邪的故事主要来自于《搜神记》——《搜神记》记录的全是中国古代神异故事。在《搜神记》中,干将与莫邪是夫妻两个,并且夫妻感情好,干将是出色的铸剑大师,拥有自己的铸剑铺子,平时也是能够为大家铸剑,并且干将铸造的宝剑都比其他地方的好。

 

  所以,之后吴王知道后便命令干将为自己铸造一把宝剑,干将被迫同意,但是中途在铸造宝剑的时候发生一些困难。导致干将不能按时铸成宝剑,干将的妻子很是心疼干将,于是,便按照民间传说的方法,跳进炼炉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铸剑。

 

  最后,剑被练成,并且铸造了两把剑,干将为纪念自己的妻子,便起名为雄剑“干将”,雌剑“莫邪”,之后,干将只把雌剑献给吴王,吴王得知,便下令杀死干将,最后,干将幻化成白龙,连同干将剑、莫邪剑一起消失。所以,在之后的传说中,干将剑和莫邪剑都是一直在一起不分开的。

 

  干将莫邪的故事传说

 

  干将莫邪的故事传说一:三王墓

 

\

  

  干将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干将花了三年工夫,终于铸炼出一对宝剑。这是他一生中铸得最好的剑。可是干将明白楚王的脾气,要是他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宝剑,一定会把铸剑的人杀掉,免得将来再铸出更好的剑来。这时,干将的妻子莫邪快生孩子了,这使干将更加愁眉苦脸。

 

  到京城交剑的日子到了,干将对莫邪说:“我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我留下了一把剑,埋在南山上的大松树底下。等孩子长大了,让他替我报仇。 干将带着宝剑去见楚王,干将看见楚王献上宝剑,并对楚王说:“天下有此剑一对,一雄一雌,这是雌剑,雄剑不会交出。”楚王拿到雌剑就杀死了干将。

 

  干将死后不久,莫邪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赤。莫邪记住丈夫的遗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带大。十多年以后,赤长成了一个小伙子,莫邪把他爸爸的不幸全部告诉了他。赤流下了热泪:“啊,可怜的爸爸!妈妈,我一定要杀死楚王,为爸爸报仇!”他跑到南山上,把埋在大松树下的宝剑挖了出来,日日夜夜练剑。

 

  就在赤加紧练剑的时候,楚王接连几天做了同一个梦,他梦见有一个愤怒的少年提着宝剑朝他冲过来,说要为干将报仇。楚王吓得直冒冷汗,他忙派大臣们去打听,才知道干将果然有个儿子,正准备进城刺杀他。楚王害怕极了,一边派人去抓赤,一边命令士兵守紧城门,防止赤混进城来。

 

\

  

  赤只好带着宝剑逃进了大山。没法为爸爸报仇,赤伤心极了。一天,赤在树林里遇见一位壮士。壮士非常同情赤的遭遇,决定帮他一起报仇:“我能为你报仇,不过,你得把你的头和你的宝剑借给我,我带着你的头去请赏,趁机杀死楚王。”

 

  赤一听这话,立刻跪下给壮士磕头:“只要你能为我父子报仇雪恨,我什么都愿给你。”赤说完,提起宝剑把头割了下来。壮士拾起了头和剑,伤心地说:“放心吧,我一定要杀死楚王。”壮士来到王宫拜见楚王。楚王见这头和剑跟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高兴极了,要赏壮士。壮士说:“大王,要是你把赤的头放在锅里煮烂,他的鬼魂就不会来伤害你了。楚王赶紧叫人架起大锅,用大火煮头。

 

  谁知煮了三天三夜,赤的头还是没有烂掉。壮士对楚王说:“大王,要是您亲自去看一看,赤的头就能煮烂了。”楚王也觉得奇怪,就亲自走到大锅边,伸长脑袋朝里看。壮士趁机拔出那把宝剑,用力一挥,把楚王的头砍落在大锅里。卫兵们大吃一惊,过来抓他。壮士手起剑落,又把自己的头砍落在锅里。人死剑在,干将造的一对宝剑留了下来。人们把其中一把叫做干将,另一把叫做莫邪。

 

  干将莫邪的故事传说二:双剑化龙

 

\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

 

  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

 

  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

 

  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 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楚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

 

\

  

  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今福建南平)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

 

  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

 

  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

 

  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不过,经过现代科学研究,“莫邪投炉”,金铁即融,并不是臆想中的神话,因为,人体含有大量的磷,在铸造过程中,可起到催化剂的效果。当代著名研究者、曾仿制了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的金海鸥,就利用草木炭添加磷,仿制了干将、莫邪二剑。

 

  干将莫邪的故事传说背景

 

\

  

  干将莫邪之名在先秦文献有专指某把宝剑之义。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说:“干将、莫邪皆连语以状其锋刃之利……干将为利刃之貌,莫邪,叠韵字,义亦与干将同。干将、莫邪皆利刃之貌,故又为剑戟之通称”,认为干将莫邪是用来形容锋利的涵义,将其作为剑戟的通名,但其后所举例证均为汉代人之作品。

 

  实际上,先秦文献中把干将莫邪作为利剑名称使用。如现存最早关于“莫邪”的记载,《太平御览》卷三四四引《墨子》佚文:“良剑期乎利,不期乎莫邪”,墨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至战国初。这句是说宝剑重在其使用价值,而不在于其是否是莫邪。此处莫邪当专指某把利剑,而非剑戟通名。先秦文献中的记载。

 

  先秦文献对干将莫邪归属均指向吴国。后世的铸剑和复仇传说有晋王、楚王、韩王、吴王等多种异说,但笔者发现,纷繁的异说主要出现在“复仇”故事。应该说以“铸剑、复仇”为主要内容的干将莫邪传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东南部的吴、越、楚三国战乱的社会现实,是“铸剑、弑君”历史的文学性表达。

 

  由于物产、人力、地域等方面的影响,宝剑是吴越之地首选的兵器。历史上,这一区域盛产铜锡,《谏逐客书》“江南金锡”。考古发现皖南矿址分布在贵池、铜陵、泾县、宣城等地。宁镇地区南京汤山、句容茅山很早就已开采,镇江马迹山等地还有铜炼渣、铜刀一类的小件器具。

 

\

  

  “人人皆能作是器,不须国工”的人力优势为大批量铸造提供了保证。春秋时期,作战方式由战车向步战转变,剑的作用日益明显,由于地处江南,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且水网纵横,战车和马匹无法自由驰骋,战争主要依靠水兵和步兵,剑这种防检非常的短兵器在近距离格斗中不可或缺。这影响了吴、越民族“好勇轻死”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剑的不解之缘。

 

  《汉书·地理志》中有:“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弑君”是春秋时期存在的史实。“《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5]《琴操》中,能看出“弑君”情节与干将莫邪传说的联系:

 

  聂政父为韩王冶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壮问母,知之,乃上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添身为厉,吞炭变音,七年琴成。入韩逢其妻,从置栉对妻而笑。妻泣曰:‘君何以政齿?”政曰:“天下人齿相似。”反入山,援石击落其齿。以刀内琴中,刺韩王。

 

  聂政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刺客,他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明确有载,但是史料中所载的刺杀动机与经过则与《琴操》中存在很大差别,《琴操》中所载之事是后人在聂政刺杀韩相侠累的史实上创作流传的。

 

  “铸剑”和“复仇”在开始是两个相互独立、分属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事件。“铸剑”当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于吴越之地的多次铸剑历史的集中演绎;“复仇”的原型是某次成功的“弑君”事件,两者连缀,形成了最为读者熟悉的干将莫邪传说的基本情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