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將也知道莫邪爲什麼流淚,因爲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所以,在之後的傳說中,干將劍和莫邪劍都是一直在一起不分開的。

  說起干將莫邪,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兩把舉世無雙的寶劍。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干將莫邪的故事,其實關於干將莫邪這兩把寶劍的由來,是源自於春秋時期的一段感人故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干將莫邪指的故事,看看究竟干將莫邪講的是什麼。

 

  干將莫邪

 

  干將莫邪的故事

 

\

  

  干將和莫邪的故事主要來自於《搜神記》——《搜神記》記錄的全是中國古代神異故事。在《搜神記》中,干將與莫邪是夫妻兩個,並且夫妻感情好,干將是出色的鑄劍大師,擁有自己的鑄劍鋪子,平時也是能夠爲大家鑄劍,並且干將鑄造的寶劍都比其他地方的好。

 

  所以,之後吳王知道後便命令干將爲自己鑄造一把寶劍,干將被迫同意,但是中途在鑄造寶劍的時候發生一些困難。導致干將不能按時鑄成寶劍,干將的妻子很是心疼干將,於是,便按照民間傳說的方法,跳進煉爐裏,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鑄劍。

 

  最後,劍被練成,並且鑄造了兩把劍,干將爲紀念自己的妻子,便起名爲雄劍“干將”,雌劍“莫邪”,之後,干將只把雌劍獻給吳王,吳王得知,便下令殺死干將,最後,干將幻化成白龍,連同干將劍、莫邪劍一起消失。所以,在之後的傳說中,干將劍和莫邪劍都是一直在一起不分開的。

 

  干將莫邪的故事傳說

 

  干將莫邪的故事傳說一:三王墓

 

\

  

  干將是楚國最有名的鐵匠,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將爲他鑄寶劍。干將花了三年工夫,終於鑄煉出一對寶劍。這是他一生中鑄得最好的劍。可是干將明白楚王的脾氣,要是他得到了世上罕見的寶劍,一定會把鑄劍的人殺掉,免得將來再鑄出更好的劍來。這時,干將的妻子莫邪快生孩子了,這使干將更加愁眉苦臉。

 

  到京城交劍的日子到了,干將對莫邪說:“我這一去肯定回不來了。我留下了一把劍,埋在南山上的大松樹底下。等孩子長大了,讓他替我報仇。 干將帶着寶劍去見楚王,干將看見楚王獻上寶劍,並對楚王說:“天下有此劍一對,一雄一雌,這是雌劍,雄劍不會交出。”楚王拿到雌劍就殺死了干將。

 

  干將死後不久,莫邪生了一個男孩,取名赤。莫邪記住丈夫的遺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帶大。十多年以後,赤長成了一個小夥子,莫邪把他爸爸的不幸全部告訴了他。赤流下了熱淚:“啊,可憐的爸爸!媽媽,我一定要殺死楚王,爲爸爸報仇!”他跑到南山上,把埋在大松樹下的寶劍挖了出來,日日夜夜練劍。

 

  就在赤加緊練劍的時候,楚王接連幾天做了同一個夢,他夢見有一個憤怒的少年提着寶劍朝他衝過來,說要爲干將報仇。楚王嚇得直冒冷汗,他忙派大臣們去打聽,才知道干將果然有個兒子,正準備進城刺殺他。楚王害怕極了,一邊派人去抓赤,一邊命令士兵守緊城門,防止赤混進城來。

 

\

  

  赤只好帶着寶劍逃進了大山。沒法爲爸爸報仇,赤傷心極了。一天,赤在樹林裏遇見一位壯士。壯士非常同情赤的遭遇,決定幫他一起報仇:“我能爲你報仇,不過,你得把你的頭和你的寶劍借給我,我帶着你的頭去請賞,趁機殺死楚王。”

 

  赤一聽這話,立刻跪下給壯士磕頭:“只要你能爲我父子報仇雪恨,我什麼都願給你。”赤說完,提起寶劍把頭割了下來。壯士拾起了頭和劍,傷心地說:“放心吧,我一定要殺死楚王。”壯士來到王宮拜見楚王。楚王見這頭和劍跟夢中見到的一模一樣,高興極了,要賞壯士。壯士說:“大王,要是你把赤的頭放在鍋裏煮爛,他的鬼魂就不會來傷害你了。楚王趕緊叫人架起大鍋,用大火煮頭。

 

  誰知煮了三天三夜,赤的頭還是沒有爛掉。壯士對楚王說:“大王,要是您親自去看一看,赤的頭就能煮爛了。”楚王也覺得奇怪,就親自走到大鍋邊,伸長腦袋朝裏看。壯士趁機拔出那把寶劍,用力一揮,把楚王的頭砍落在大鍋裏。衛兵們大喫一驚,過來抓他。壯士手起劍落,又把自己的頭砍落在鍋裏。人死劍在,干將造的一對寶劍留了下來。人們把其中一把叫做干將,另一把叫做莫邪。

 

  干將莫邪的故事傳說二:雙劍化龍

 

\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爲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爲干將扇扇子,擦汗水。

 

  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爲什麼嘆氣,因爲爐中採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爲什麼流淚,因爲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爲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

 

  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

 

  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楚王。干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裏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

 

\

  

  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爲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今福建南平)的大湖裏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爲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爲豐城。

 

  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淚水。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裏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着“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

 

  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裏,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裏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

 

  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爲他扇扇子,擦汗水。不過,經過現代科學研究,“莫邪投爐”,金鐵即融,並不是臆想中的神話,因爲,人體含有大量的磷,在鑄造過程中,可起到催化劑的效果。當代著名研究者、曾仿製了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的金海鷗,就利用草木炭添加磷,仿製了干將、莫邪二劍。

 

  干將莫邪的故事傳說背景

 

\

  

  干將莫邪之名在先秦文獻有專指某把寶劍之義。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說:“干將、莫邪皆連語以狀其鋒刃之利……干將爲利刃之貌,莫邪,疊韻字,義亦與干將同。干將、莫邪皆利刃之貌,故又爲劍戟之通稱”,認爲干將莫邪是用來形容鋒利的涵義,將其作爲劍戟的通名,但其後所舉例證均爲漢代人之作品。

 

  實際上,先秦文獻中把干將莫邪作爲利劍名稱使用。如現存最早關於“莫邪”的記載,《太平御覽》卷三四四引《墨子》佚文:“良劍期乎利,不期乎莫邪”,墨子大約生活在春秋末至戰國初。這句是說寶劍重在其使用價值,而不在於其是否是莫邪。此處莫邪當專指某把利劍,而非劍戟通名。先秦文獻中的記載。

 

  先秦文獻對干將莫邪歸屬均指向吳國。後世的鑄劍和復仇傳說有晉王、楚王、韓王、吳王等多種異說,但筆者發現,紛繁的異說主要出現在“復仇”故事。應該說以“鑄劍、復仇”爲主要內容的干將莫邪傳說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位於東南部的吳、越、楚三國戰亂的社會現實,是“鑄劍、弒君”歷史的文學性表達。

 

  由於物產、人力、地域等方面的影響,寶劍是吳越之地首選的兵器。歷史上,這一區域盛產銅錫,《諫逐客書》“江南金錫”。考古發現皖南礦址分佈在貴池、銅陵、涇縣、宣城等地。寧鎮地區南京湯山、句容茅山很早就已開採,鎮江馬跡山等地還有銅煉渣、銅刀一類的小件器具。

 

\

  

  “人人皆能作是器,不須國工”的人力優勢爲大批量鑄造提供了保證。春秋時期,作戰方式由戰車向步戰轉變,劍的作用日益明顯,由於地處江南,地形以丘陵、盆地爲主,且水網縱橫,戰車和馬匹無法自由馳騁,戰爭主要依靠水兵和步兵,劍這種防檢非常的短兵器在近距離格鬥中不可或缺。這影響了吳、越民族“好勇輕死”的個性特徵,及其與劍的不解之緣。

 

  《漢書·地理志》中有:“吳粵(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弒君”是春秋時期存在的史實。“《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5]《琴操》中,能看出“弒君”情節與干將莫邪傳說的聯繫:

 

  聶政父爲韓王冶劍,過期不成,王殺之。時政未生,壯問母,知之,乃上太山遇仙人學鼓琴,添身爲厲,吞炭變音,七年琴成。入韓逢其妻,從置櫛對妻而笑。妻泣曰:‘君何以政齒?”政曰:“天下人齒相似。”反入山,援石擊落其齒。以刀內琴中,刺韓王。

 

  聶政是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刺客,他刺殺韓相俠累的故事,《戰國策》、《史記》等史書中明確有載,但是史料中所載的刺殺動機與經過則與《琴操》中存在很大差別,《琴操》中所載之事是後人在聶政刺殺韓相俠累的史實上創作流傳的。

 

  “鑄劍”和“復仇”在開始是兩個相互獨立、分屬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的事件。“鑄劍”當爲春秋戰國時期發生於吳越之地的多次鑄劍歷史的集中演繹;“復仇”的原型是某次成功的“弒君”事件,兩者連綴,形成了最爲讀者熟悉的干將莫邪傳說的基本情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