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責任!一個農家3個孩子全考上博士 教育子女有啥祕訣?

孟文建一家的全家福

中原網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翟寶寬 文/圖)“文建一家出了仨博士,不說在俺這十里八鄉沒有,就是在整個夏邑縣我覺得都首屈一指。”在河南夏邑縣駱集鄉姜莊村村頭,50歲的村支書石英波說起同村的孟文建一家人,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

他口中的孟文建是一位鄉村語文教師,在農村教育一線已工作30年,現在仍任教於駱集一中,妻子李蘭勤平時在家務農。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都考上了博士。他們家還被評爲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

面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很多家長都有煩惱和疑惑。孟文建家裏究竟有着什麼不一樣的“法寶”?近日,記者來到了夏邑縣,爲您講述一個普通鄉村家庭培養出3個博士生背後的故事。

一家出了仨博士:孩子們的路都是他們自己走的

孟文建的女兒叫孟李君,今年27歲。“名字是我取的,我當時看書,正好看到清代一位才女叫孟麗君,就給女兒取了這個名字,希望她也能成爲才女。”孟文建笑着說。

2014年,孟李君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後考上東華大學碩博連讀,目前公派澳大利亞新威爾士大學留學深造兩年。讀碩士期間,孟李君和同學一起研發的一種環境新材料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孟文建的雙胞胎兒子今年24歲,分別叫子飛和子嶽。“希望他倆文武全才,能像岳飛一樣‘精忠報國’。”大兒子孟子飛本科就讀於浙江海洋大學,2016年以超過全國研究生錄取分數線80分的成績考入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碩博連讀;小兒子孟子嶽本科就讀於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以該校地球化學與環境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碩博連讀。

獨家責任!一個農家3個孩子全考上博士 教育子女有啥祕訣?

孟文建家裏的小院

“我跟文建是同歲,也是從小玩到大的發小。他的3個孩子也是我從小看着長大的。他們家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跟其他農村家庭不一樣,他們夫妻倆從來沒有生過氣,也從來沒有打罵過孩子。”村支書石英波說。

“其實我沒想着3個孩子都能讀博士。我也從來沒有給他們設定過什麼目標,路都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孟文建說。

“我覺得我們姐弟3個可能都是比較喜歡也比較適合做科研搞學術吧,我們仨也沒有約定好說都讀博士,就憑着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都走上了這條路。”說起姐弟3人都讀博士,電話那頭的孟子飛顯得很自然、平靜。

鄉村裏的書香門第:爲培養孩子,夫妻倆辛勤付出

1969年,孟文建出生在夏邑縣駱集鄉姜莊村孟套樓自然村,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三。他的父親孟獻修也是一名在教育一線奮鬥了幾十年的鄉村教師。妹妹和妹夫也從事教育行業。

1988年,孟文建從永城師範學校(今永城職業學院)畢業後就投身於鄉村教育一線,教過小學,也教過初中,一干就是30年。

1991年,孟文建認識了在鄉鎮衛生院上班的李蘭勤,兩個人很快組建了家庭。“我們兩個都是很隨和的人,很少生氣吵架。”聊起妻子李蘭勤,孟文建一臉幸福。

1992年10月,他們的女兒降生,給這個家庭增添了不少溫暖。1995年,他們又生了一對雙胞胎兒子。“我的妻子有個雙胞胎的妹妹,我們家還是有雙胞胎基因的。但在那個年代,我們屬於超生,交了不少社會撫養費。”孟文建回憶說。

3個孩子在給這個家庭帶來歡聲笑語的同時,也增加了生活的壓力。“我家裏當時還有5畝地,我的妻子就辭去了衛生院的工作,一邊務農,一邊在家照顧3個孩子。她對這個家的付出比我更大。”說起妻子,孟文建眼裏充滿感激。

2004年,爲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孟文建決定把剛剛小學畢業的女兒孟李君送到縣城繼續讀書。爲讓孩子安心學習,他當時借錢在縣城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讓自己退休的父親母親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

2006年,兩個兒子也去了縣城上初中,一家人的花銷全靠着孟文建的工資和幾畝薄田的收入。

經親戚介紹,孟文建夫婦和兄妹3家籌款在新疆阿克蘇買了40畝棗園。孟文建堅守教師崗位,妻子李蘭勤往返新疆種棗,每年要在新疆待上七八個月。孩子們看到爸爸媽媽的辛苦付出,也格外珍惜學習機會。

2016年,3個孩子都已經讀了研究生,他們家的經濟壓力才慢慢緩解。李蘭琴不再往返新疆,爺爺奶奶也從縣城搬回了老家。

把孩子當朋友: “潤物細無聲”纔是最好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潤物細無聲”,孟文建也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想得到周圍人的肯定的,特別是父母的欣賞。我的孩子雖然很平凡,但我相信我的孩子、欣賞我的孩子,可能是這份理解和支持給了他們無限的力量。”孟文建說。

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孟文建在學校是愛崗敬業的老師,在家是勤勞慈愛的父親,平日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他深知對孩子的教育應從小抓起,所以他從小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孩子在童年時代,就應該多玩,不用太在意他們的成績,只要有80分就差不多了,這個階段是孩子最快樂無瑕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教育無痕’。他們不會的題目家長可以手把手教他,這樣既可以提高成績又可以培養感情。一旦把孩子放到輔導班會拉大與孩子的代溝,孩子長大就會對父母感到漠然。”說起和孩子的相處之道,孟文建有很多話說,“我和孩子的關係非常好,我們就像朋友一樣相處。因爲我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且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我覺得父親對我們仨影響最大的就是他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看書,讓我們養成了喜歡讀書學習的習慣。家裏有很多歷史、傳統文化類的書籍,我和弟弟都特別喜歡看。記得考研那段時間,我有時候壓力大,就會去圖書館借小時候最喜歡讀的《曾國藩傳》來看,激勵自己度過那段艱難的時光。”大兒子孟子飛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他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要求我們去達到他的目標。他都會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我們,很多道理都是我們自己悟出來的,他很少去說教我們。”

家風家訓需不斷傳承:

給孩子保存“成長檔案”

“家興於和、業精於勤;志存高遠,知恩圖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孟建文經常說起的家風家訓。和諧、奮進、拼搏的家庭氛圍和不斷傳承的家風家訓在孩子們的心裏種下了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種子。

孟文建的3個孩子爲人做事都非常低調,每次拿到獎狀和榮譽證書以後,都會悄悄放在抽屜裏。但孟文建都一直給他們保留着這些東西,包括孩子們從小玩的玩具,各個求學階段獲得的榮譽證書,他都完好地保存起來。“我想給孩子們留一個成長檔案。等以後他們有了孩子,也可以把他們的奮鬥歷程講給孩子們聽,把這個家風家訓繼續傳承下去。”孟文建說。

孟文建說他現在最欣慰的並不是3個孩子都讀了博士,而是孩子們都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強大健康的心理。據孟文建回憶,他的3個孩子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課外輔導班,全是靠着自身良好的學習習慣走到今天。

“對於未來,我還沒有明確的計劃,就是想着能把博士讀完,去一所高校任教,像自己的爺爺和父親一樣,投身於教育行業。”當問到未來發展方向時,孟子飛這樣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獨家責任!一個農家3個孩子全考上博士 教育子女有啥祕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