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有个女孩子非常活泼好动,于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妈妈就每天叮嘱她:“你在外面要让着小朋友,不能抢,不能和小朋友打架。”家长担心孩子不懂文明礼貌,处处抢先占尖讨人嫌,这也情有可原。

只是原来就不会抢夺别的小朋友玩具的孩子,被大人要求到凡事被动等待,别人挑过她才会去拿。仿佛,别人都有资格比她得到更优先的选择,别人都有资格比她得到更好的物品。

家长还完全不晓得发生了什么,到了小学阶段,孩子处理事情的退缩和迟疑,就变成了性格缺陷。

妈妈说:“她小时候挺活泼的,我还总担心她会欺负别人呢,为什么长大了就这么一副受气包的样子呢?”

我想说的是:“孩子活泼并不代表她就会有欺负别人的行为,就算抢先玩玩具,也不代表他在欺负别的孩子,因为孩子们是有轮流玩玩具的选择的。家长以自己的道德观捆绑了孩子的自主,绑架了孩子为自己的立场而争取的资格感。”

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于是乎,孩子的行为莫名受限,在幼儿园和学校的班级中、小组中以及活动中就会很自然地被大家忽略:她不需要先得到。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了在她面前自取自用,不必顾虑她的感受。因为她从来都是“让着别人”的,她“不需要”先选择的机会。

然而孩子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她真的“不需要”吗?还是她一边自卑着自己的无力争取,一边恨着那些同学“你们凭什么不给我留机会?”

既不能够接受自己在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又做不到勇敢积极地为自己争取自己应得的机会,象一个懦夫一样恨恨地窝在自己的阴暗角落里。痛着自己的痛,孤独着自己的孤独。

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就会感觉那是孩子自身的问题?

我们的孩子哪里来的那么多问题?全是家长凭空想象出来的焦虑!

而孩子就在这个被家长的情绪绑架的过程中,莫名地失去了自己的情绪感受,不晓得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自己为什么有情绪。

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今天的一个个案,是一个年轻男孩子,他伤心地说:“妈妈从来不会问我的想法和感受,她都是以她的想法来武断地左右我,我不仅不可以有自己的感觉,我还不能有我自己的想法。我就象是一直为了她而活着,为了实现她的想法活着的。我从来不知道我还可以表现对她的反抗,表达对别人无理要求的否定。”

是的,经过咨询,这个男孩终于清楚了自己那些说不清的情绪是从哪儿来的。这也只是在成年人的个人成长中,在他们具备了自我觉察能力以后的主动调整获得的。

小学阶段的孩子以及更小的孩子,没有主动觉察的能力,就会在被家长替代的状态中浑沌地活着,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我们也许会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冲动地对孩子发脾气,却没有搞清楚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或许我们只是在担心孩子的处境,或许我们只是想要孩子的选择更符合现实一些,或许我们也就是为了自己的焦虑才那样急躁的。

然而我们发了脾气,事情也许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却被我们替代了。我们总是不能放松心态,看到孩子的事情是他自己要选择的,信任孩子在摸爬滚打中一定能够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孩子的成长被家长替代了,家长收获了掌控感,孩子失去了活出自己人生的体验过程。

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所以面对任何事情,请先深呼吸,想清楚人际边界,承担自己的责任,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只有他有机会为了自己的事情负责任,他才能够有资格去为自己争取最优秀的成绩。

面对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时,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假如我和我爱人在家里吵架,我们会认为这只是我们两个的事情,与别人没有关系。可是我的母亲却认为我们两个吵架是为了让她生气,让她不省心。我父亲会认为我们两个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不理我们就好了。

同样一件事情,我母亲和我父亲的理解不同,和我们的认识就更不一样。然而人际边界看起来,我父亲的人际边界显然比我母亲的更合理一些。

而我们会认为自己有资格在自己家里吵架,跟别人没有关系,只是我们俩的关系。而且吵架并不代表我们会闹别扭,更不代表我们会离婚不是吗?

那么我妈在担心什么呢?她担心的,是我们吵架后闹别扭甚至离婚,所以她高度焦虑了。

感受被替代的后果——无法呈现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清楚原因

爱孩子,请尊重TA的感受和想法,帮助TA实现自己的愿望。把自己的期待收回来,知道那只是我们自己想要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