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歷史

文化源遠流長,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據歷史學家考證和論斷,認爲酒起源約在6000年—7000年以前。史料載,“酒之所興,自上皇”,即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時代,已經開始釀酒,而且甚爲興盛。酒具反映釀酒的發展水平,也反映着古人的飲食習慣,更可以說明酒的古代生產歷史。

白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人引以爲豪的國粹,酒之始,便與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作爲極富誘惑力的飲品,它早已紮根於民族深處,故古今中外的人們對它寵愛有加。近年來,關於飲酒是否傷身一直是最具爭議話題之一,備受關注。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報道,一些來自美國和英國等大學的學者調查發現: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有酒癮且酒量也越好(去年《中國白酒》做過詳細資料整理的專題報道)。這項調查結果已經發表在重量級科學雜誌《新科學家》上。調查時,志願者依照自己的智商水平和酒癮大小分成五組。此外,還要採訪這些志願者的家人朋友。

經調查發現,越是智商程度高的人,更經常也更想去喝酒。說得更具體些,這些比較聰明的人不僅經常喝酒,甚至一次喝的酒比其餘組的人要多很多。相反的是,中等智商的人沒有那麼強烈的想喝酒的願望,這些人中會有更多滴酒不沾的人。不過專家表示:目前酗酒和智商水平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完全研究出來。如果用酗酒來證明自己的高智商的話,是沒有必要的。

古今中外的名人酒量都很好,有一個統計表示,美國7個男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有5個是酒鬼。古今中外的名人幾乎沒有不喝酒,而且個個酒量都很高哦,今天小編我就爲您整理了下面的論證資料。

▪ 李白:豪放酒仙。李白一生嗜酒,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極其傳神地描繪了李白。

▪ 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詞可知。

▪ 曹操:“煮酒論英雄”

▪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 朱元章:“以酒試臣”

▪ 劉邦歸故里酒酣而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如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酒醉斬白蛇的故事。

▪ “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嗜酒如命:“天下好酒數杜康,酒量最大數劉伶”,他的一生與酒同在。

▪ 帕特里西亞·海史密斯:飲酒能讓人“一而再地看見真理”

▪ 杜月笙說:“不喝酒不抽菸的男人不值信任!”

▪ 梵高:“鍾情苦艾,醉眼星空”。人們很難斷定,酒精是否讓他看到了與衆不同的星空。

▪ 海明威:“酒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產物。”;“能站在吧檯邊,就別找桌子坐下。”

▪ 雷蒙德·卡佛:“我們所有重要的決定都是在喝酒時作出的。”

▪ 瑪麗蓮·夢露:要她出鏡必須準備好酒。

▪ 亨弗萊·鮑嘉:“不加班,因爲要喝酒。”

▪ 傑斐遜:“酒是治療酗酒者最好的藥。”

▪ 瑪格麗特·杜拉斯:“我需要喝酒才能入睡。”

▪ 丘吉爾:“不喝酒,那將會使我一無所有。”

▪ 周恩來與酒:按照周恩來自己所說,酒量能與他匹敵的寥寥無幾。在長征路過貴州茅臺鎮時,他用一兩多的杯子一口氣倒進肚裏25杯。這個量至少有兩斤,並且是烈性茅臺。修理“南京四大喝”之首許世友將軍,他是整瓶吹。許世友倚仗自己酒量大,欺負周圍的將軍。周恩來聽說後決定以牙還牙、以酒還酒,讓許世友也嚐嚐被修理的滋味。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令彭德懷也得讓三分的倔脾氣的許世友臣服。一次,兩人相聚,一對一,喝不多時,各吹兩瓶後,再找許世友,已縮到桌子底下。周恩來大手一揮:“再來一瓶!”許世友醉中臣服:喝不下去了,我給你磕頭行不?

酒擁有抗癌的神奇功效

據201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研究發現-酒竟擁有抗癌的神奇功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原因是發現並闡明瞭細胞自噬機制,這使得細胞自噬成爲社會各界近期關注的焦點。

細胞自噬是近年來的熱門研究領域。“自噬”字面意思是“將自己喫掉”,實則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環的基本過程。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

因爲細胞自噬的機制太複雜,研究過程的推薦十分遲緩。90年代大隅良典經過一系列實驗,終於在釀酒酵母中發現了自噬的關鍵基因。他隨後闡明瞭該種機制,並展示人類細胞中也有這種複雜機制。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能夠識別鑑定涉及該種過程的關鍵基因的方法。

酵母細胞作爲人們認識較早的真核微生物,常被用作人類細胞的模型,用於尋找那些複雜細胞通路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因。而在酒行業,酒類的生產也大量使用酵母,其在將糖轉化成酒精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提高了出酒率。釀酒酵母中具有細胞自噬的關鍵基因,而自噬過程能夠清除掉淤積的代謝殘渣,關聯多種包括癌症的疾病,從這一角度出發,喝酒便有抗癌這一大好處!

看到這兒,有沒有很驚喜

啥也不說,先來兩口吧!

文明飲酒延年益壽

美國最新一期《酒精中毒臨牀與實驗研究》月刊刊登的一篇文章則指出:不喝酒會令死亡率增高。滴酒不沾的人要比酗酒的人壽命更短。

研究顯示,適當飲酒,如每天飲酒二兩至三杯的人死亡率最低。適當飲酒(特別是飲用純糧釀造的白酒)不僅有利於心臟及血液流通,還有助於開展人際交往。

但爲什麼滴酒不沾的人反倒活得短呢?鑑於飲酒開銷較大,不喝酒的人通常都是社會中較低階層的人。而社會地位低的人通常生活壓力較大——工作和家庭的瑣事會令他們失去小酌一杯的心情,而長期處於壓力當中也可引發各種身心疾病。

然而,拋開所有能夠想到的因素:社會經濟地位、身體狀況、親朋好友多寡等,研究人員(由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家查理斯·霍拉漢帶領的六人研究小組)歷時20年研究發現:滴酒不沾的人死亡率是最高的;其次是酗酒者;最低的是適當飲酒的人。

但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儘管適當飲酒會長壽,但喝酒還是會帶來很多風險:如損害身體,導致記憶退化;酒後無德等進而毀掉幸福生活。如此看來,只有把握好度,適當飲酒才能夠強身健體有利身心。

儘管酗酒的人患硬化症以及各種癌症的風險更高,但比起從不飲酒的人來說,死亡率還是要低。之前小編就發表過,白酒更適合國人的體質”及“中國人體質喝白酒最健康”的報道,但國際專家指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飲酒有助於人際交往,而人際交往又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

最佳飲酒時間:一天之中,最佳飲酒時間是晚上6點左右,因爲酒在分解時,需要多種酶與維生素參與,而上午和下午的時候,人體中分解酒的酶含量相對較少,酒喝進肚子,不容易被分解,於是進入血液,並隨着血液流轉,這將較大程度地傷害肝、腦等器官。但下午2點以後,人體解酒所需的酶含量逐漸增多,尤其是傍晚六點左右,人體的解酒酶到達一個理想值,非常有利於酒的分解,而這個時候,也剛好趕上喫晚飯,因此,適量飲酒,既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還能促進部分人的睡眠。

最佳飲量:怎樣纔算“適量”呢?對於每個人來說,每天適合飲酒的量並不一樣,不過,男性都基本可以用這個公式計算:每天適合飲酒量(毫升)=體重(公斤)×0.7÷酒精度數×100!比如說,你的體重爲60公斤,喝的是42度的白酒,那麼,你的每天最佳飲酒量爲100毫升,也就是二兩左右。但如果你喝的是酒精度爲3—4度的啤酒,那麼你的每天最佳飲酒量爲1050毫升-1400毫升。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飲酒與健康之間的辯證關係,《本草備要》寫道:“少飲則和血運氣,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辭邪逐穢,暖水藏,行藥勢”,“過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欲,致生溼熱諸病”。酒性“以半酣爲好”、“飲酒須教微醉後”,達到“好花乘看半開時,好酒宜在半醉中”的微醺佳境;“善飲者必自愛其量”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提倡“飲隨人量”,纔有“酒中趣”,知“壺中天”,品出“酒道人生”來。

此外,最好做到空腹不飲酒,身體不適和心情不爽不舉杯,適度適量文明飲酒。慢斟細酌愈來愈聰明,健康更長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