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已經有116歲“高齡”的文物保護建築究竟往何處去,牽動着周邊市民的心。它就是位於江浦路104弄的文保建築。由於其正巧在江浦路越江工程浦西段的上方,施工時無法避讓。爲此,建設者經過周密研究及精心操作,近日終於將這幢保護建築平移到預定位置,待到江浦路隧道完成後,該建築將回遷至原址。

上海“116歲”保護建築被成功平移,爲建設江浦路隧道創造條件

平移後的文保建築鳥瞰圖

據上海城投披露,江浦路104弄文物保護建築,位於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浦西暗埋段正上方,是實施江浦路越江隧道工程的關鍵節點之一。該建築始建於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距今已有116年的歷史,是一幢英式建築風格鮮明的磚木結構閣樓,包含一座三層的主樓和三座二層的附樓,總建築面積2052平方米,原爲上海紡織株式會社下屬上海紗廠第一工場的職員宿舍,當時共建造28幢,目前平移保護的是“碩果僅存”的一幢。

由於該建築南鄰楊樹浦路,西鄰江浦路,地理位置特殊,隧道自楊樹浦路進入江浦路就必須從該建築下方轉彎,無法避讓。一邊承載着傳承百年的上海歷史印記與建築特色,一邊代表着新時代人民對城市出行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要求,在這個兩難的選擇題中,城投公路集團建設者從兼顧重大工程建設與城市歷史風貌保護的人文需求這一視角出發,積極協調參加各方及相關社區,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及多部門通力協作下,最終確定採用平移+回遷的方案對該建築進行保護。

上海“116歲”保護建築被成功平移,爲建設江浦路隧道創造條件

圖爲江浦路104弄文保建築1號主樓平移到位

此次平移,將文保建築分成1號主樓和2、3、4號附樓4個獨立部分進行平移,其中4號附樓向東平移61.5米,再向南平移5.45米;3號附樓向東平移76.3米;2號附樓向東平移30.0米,再向北平移2.5米;1號主樓向東平移46.5米,再向北平移11.4米。文物建築整體向東北方雙喜小區靠近,爲後期楊樹浦路管線改排及道路翻交騰出了場地,也爲江浦路越江隧道下一階段的施工奠定了基礎。

由於該建築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周邊有多項重大市政工程在同時施工,要找到合適的平移位置也並非易事。西側是施工中的地鐵18號線丹陽路車站;北側緊鄰地鐵出入口和雙喜小區住宅樓;南側影響楊樹浦路交通及商業開發地塊;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向東平移,向商品房小區借地,爲老洋房騰地。

對此,建設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時得到楊浦區建交委、平涼街道、雙喜家園居委會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與雙喜小區的全體業主的談判中,獲得了業主的廣泛支持,成功借下1700餘平方土地。

上海“116歲”保護建築被成功平移,爲建設江浦路隧道創造條件

圖爲江浦路104弄文保建築1號主樓平移到位

經過多次研討論證和模擬演練,對平移順序和行走路徑不斷優化完善,最終確定採用先平移附樓,後平移主樓的方案,使平移的施工風險和資源消耗限定在可控範圍以內,確保平移工程順利實施。平移到位後,原建築場地周邊將陸續進行楊樹浦路管線改排,江浦路隧道結構施工,楊樹浦路綜合改造等利民工程。工程完成後將該建築回遷至原址。

針對平移工程緊鄰居民區的情況,有關方面積極做好工作,通過黨建聯建平臺與街道、居委通力協作,做好居民的宣傳疏導工作,爭取廣大居民羣衆的支持和理解,爲文保建築平移有序推進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此次平移工程體量不大,卻牽動着諸多政府部門、參建單位和周邊居民的心,其順利實施將會成爲上海兼顧歷史保護和未來發展的又一良好案例。未來,這座建築將重新屹立於此,作爲標誌性建築繼續見證百年楊樹浦路和新建江浦路隧道所組成的城市歷史與發展的完美融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