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能夠在長征途中克盡萬難,抗日戰爭力挽狂瀾,解放戰爭摧枯拉朽,國家建設蒸蒸日上,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黨始終重視黨員教育管理,不斷創新加強這項工作,推動了優秀共產黨員不斷湧現,形成了一個極具戰鬥力的黨員隊伍。”事實證明,只有一以貫之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始終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才能讓黨的肌體擁有更多“活力細胞”,才能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真正落實到黨員隊伍之中。

導 讀

“今天,黨內加強紀律的教育特別重要!”

如此擲地有聲的話語,出自抗戰時期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發表的《爲什麼要開除劉立功的黨籍》一文當中。

劉立功是誰?抗戰用人之際,這名叫劉立功的黨員究竟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會被陳雲專門撰文提出加強黨內紀律的教育問題?

1939年5月,延安昏暗的窯洞裏,時任中組部部長的陳雲看着一份黨員的材料皺緊了眉頭。幾天後,這名黨員被開除黨籍並通報全黨。

這名被開除黨籍的人叫劉力功,是當時從國統區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四萬知識青年之一。作爲黨重點培育的對象,他接受了抗大的學習並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但重點培育的黨員卻沒有黨員應有的覺悟。訓練班畢業時,黨組織決定分配他去基層工作,接受實踐鍛鍊。然而劉力功態度強硬,堅持要進馬列學院工作,或回到遠離抗戰需要的原籍工作,甚至拿退出黨籍作要挾。爲了幫助他,陳雲和黨組織先後與劉力功多次談話,可劉力功反而要求組織接受他的意見,是實際上的“組織服從個人”。

作爲一支高度嚴密組織的先鋒政黨,“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是黨不容破壞的紀律,中組部部務會爲此做了專門的研究討論,最終作出開除劉立功黨籍、通報全黨的決定。

劉力功的問題不是個案。“到延安去!”作爲當時一個響徹雲天的口號,衆多像劉力功一樣的知識青年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這些青年有知識分子,有歸國僑胞,也有如丁玲、何其芳一樣的“大家閨秀”和“豪門子弟”。

1937年抗戰爆發到1938年底,黨員人數從4萬多猛增到50萬。不過隨着黨員隊伍的壯大,成分也變得複雜起來。其中有些新黨員,生活上要待遇,工作上談條件,學習上不虛心,組織上入了黨,可思想上還離黨員的門檻差半隻鞋。

陳雲清醒地看到了這個問題:“中國革命是長期艱苦的事業,共產黨及其黨員沒有意志行動的統一,沒有百折不回的堅持性和鐵的紀律,就不能勝利。”即使滿足劉力功回到原籍工作的願望,他思想上的虛浮和政治上的不堅定必然帶來壞的影響。

1939年5月30日,陳雲以此事爲引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文中提出了共產黨員的六個標準:

第一,終身爲共產主義奮鬥;

第二,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

第三,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黨的祕密;

第四,百折不撓地執行決議;

第五,羣衆模範;

第六,學習。

這六條標準不僅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爲黨員的成長提供了依據,更爲黨員的教育管理指明瞭方向。

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是黨的建設基礎性、根本性、經常性任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徵。中國共產黨能夠在長征途中克盡萬難,抗日戰爭力挽狂瀾,解放戰爭摧枯拉朽,國家建設蒸蒸日上,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黨始終重視黨員教育管理,不斷創新加強這項工作,推動了優秀共產黨員不斷湧現,形成了一個極具戰鬥力的黨員隊伍。

黨員教育管理是一個常抓常新的課題,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活力彰顯。前不久,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條例》。《條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對黨員教育管理的內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規範,是新時代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

習主席強調:“加強黨的建設,首要任務是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關鍵是教育管理好黨員、幹部。”事實證明,只有一以貫之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始終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才能讓黨的肌體擁有更多“活力細胞”,才能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真正落實到黨員隊伍之中。

今天,我們黨已經成爲一個擁有8900多萬黨員的大黨,平均每十六個人就有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政黨有沒有“大的樣子”,歸根到底要看黨員。黨員教育管理成效最終要體現在黨員的思想行動上,黨員隊伍理想信念堅定、能力素質過硬,黨就擁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黨和國家事業就會無往而不勝。

疾風知勁草,烈火識真金。今天的中國,正行走在勝利登頂前的陡峭山路上。肩負新使命,廣大黨員仍需自覺向“黨員標準”看齊,攻堅克難、接續奮鬥,以擔當作爲擦亮“共產黨員”這個第一身份,讓別人“一看就是個共產黨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