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超人,要打敗病菌!”梓洋喊完口號,大口吞下一勺麪條。

湖北男童罹重症,父母借債撐過半程化療

溫暖1192號

溫暖訴求

“阿姨好,叔叔好!”大眼睛的梓洋一點不怕生,記者才推開房門,就聽到他稚嫩的童音。去年9月,剛過完兩歲生日的梓洋,不幸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連續8個月,梓洋被困病牀接受化療,而藥物的副作用,令年幼的他喫盡苦頭。洪霞心疼兒子,可她知道,不喫眼前苦,盼不到日後甜。但如何能留在醫院,將“喫苦”持續下去,卻是她與丈夫面臨的最大難題。

好動的孩子突然安靜了

2012年,打工女孩洪霞與老鄉周超成家,兩人婚後一直在廣州三元里附近的製衣作坊裏打工。2015年兒子梓洋出生,白白胖胖的他深得家人疼愛。洪霞夫婦在孩子出生後不久便返穗打工,梓洋被留在湖北農村,交由奶奶照顧。

孩子漸漸長大,奶奶日漸衰老。洪霞告訴記者,梓洋快兩歲時,老人常常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喫。洪霞心疼老人,也擔心梓洋,於是下決心將老人和孩子都接來廣州,一家人就在三元里租房生活。2017年9月,梓洋在廣州度過兩歲生日。洪霞爲他訂了小蛋糕,溫暖的燭光中,母子倆並排坐在桌前,合十雙掌,許下美好心願。“那一晚,我心裏冒出的第一個詞,就是‘健康’”。

洪霞怎麼也不會想到,生日沒過幾天,梓洋的健康便出現問題。她說,兒子最初的症狀是高熱,而退燒後,身體上卻出現一塊塊瘀青。“孩子平時很好動,到哪裏都是跑跑跳跳,我以爲他身上的青斑是撞到的,沒有太在意。”直到梓洋漸漸變得不愛喫飯、不愛說話、不愛走動時,洪霞才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

做夢也在喊“不打針”

洪霞帶梓洋到白雲區婦幼保健醫院做檢查。令她始料不及的是,梓洋的血象異常,有醫生懷疑孩子患有血液病,建議轉往上級醫院確診。洪霞不敢耽擱,當日下午就帶着兒子趕到廣州兒童醫院,檢查報告顯示,梓洋的血小板又下跌了一大截,“醫生說十有八九是白血病。”洪霞當時不肯相信。

2017年9月21日,心懷僥倖的洪霞又來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做完更深入的檢查後,她最終得到的,是一張寫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確診報告。

在中山二院,梓洋開始接受化療。“先別說化療藥物引起的種種不適反應,單是爲了確定療效而經常要做的骨穿、腰穿,都讓他很難承受。”洪霞皺眉,“別看他小,力氣很大,每次做腰穿和骨穿,都非常抗拒,打了鎮靜劑都沒用,常常是被幾個醫生按住,哭得撕心裂肺。”每次站在門口,聽到兒子的哭喊聲,洪霞都恨不得闖進去,帶他遠遠離開。

她嘆息着說,兒子住院之前,一直乖巧懂事,也很少哭鬧。現在罹患重症,治療中的痛楚讓他對醫院充滿恐懼,“做夢也會喊出‘我不打針’,聽得我好難受……”

未買醫保自費已超20萬

洪霞知道孩子很“苦”,也清楚沒有今天的苦,就不會有日後的甜。從去年10月至今,雖然過程艱辛,但梓洋的化療療程已進行過半,雖然偶發的感染導致醫療費激增,但良好的緩解效果,着實讓洪霞暗暗鬆了口氣。“2017年孩子沒有買醫保,結果2017年花的十幾萬元,都要自費。加上今年的自費部分,已經超過20萬元。”

打工家庭,哪裏有大筆存款?洪霞說,孩子的治療費除網上衆籌到4萬多元外,幾乎都是借債。“我們夫妻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月收入也不過五六千元,除去一家老小的生活必需,所剩無幾,勤儉多年存得幾萬元,連一個療程都頂不過去。”

“化療剛走了一半,我們已經借了很多錢。但不管多難,我們都要堅持給他治病。他還不到3歲,我們怎忍放棄?”洪霞默默看着兒子,忍不住紅了眼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