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二十多年中,王友卿除了參加過西藏昌都戰役、1959年平息西藏叛亂、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外,對部隊通信工作的發展建設、甘孜機場、康藏公路的修建均發揮了通信保證作用。中國西藏網訊 王蜀明的父親王友卿,原名王喜貴,1922年生於河南省崗李鄉北石莊村。

中國西藏網訊 王蜀明的父親王友卿,原名王喜貴,1922年生於河南省崗李鄉北石莊村。王蜀明至今記得:“我爺爺王木林是一名長工,力大無比,遠近聞名,可以打兩份工,掙得糧食比較多,因此能夠供父親讀書。”

十八軍後代王蜀明:從軍西藏,才懂父母的家國情懷(三)

圖爲20世紀50年代,王友卿在西藏軍區司令部作戰處留影。

從長工的兒子到中國共產黨員

王喜貴在洧川縣立中學讀書時,接觸了地下黨,參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春,經中共地下黨員英語教師張葆和介紹,王喜貴參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王喜貴積極從事救亡運動,在農村通過演劇活動宣傳抗日。

1940年2月,經黨組織介紹,王喜貴到豫皖蘇新四軍六支隊政治部工作,改名王友卿,後到隨營學校。是年6月,王友卿被調到新四軍六支隊無線電訓練班學習,學習過程中他被指定爲班長。同年12月,王友卿從無線電訓練班畢業,自此開始了他一生的通信工作。

十八軍後代王蜀明:從軍西藏,才懂父母的家國情懷(三)

圖爲1962年,王友卿在西藏軍區通信兵部辦公樓前留影。

以紮實的通信工作爲解放戰爭建立功勳

解放戰爭時期,王友卿歷任豫皖蘇軍區獨立旅電臺隊長、二分區通訊股長、十八軍後防司令部通信科長、十八軍通信營政委等職,曾參加解放開封、淮海、渡江、湘南等戰役。

1947年1月13日至14日,在河南永城龍崗戰鬥中,王友卿因通信保證工作完成得好,立三等功。是年,敵六綏區周巖對我軍全面圍剿,施行棋盤戰術,企圖一步步喫掉我軍。我軍對其反圍剿,一個個粉碎他們的進攻,戰鬥打得艱苦激烈,通信工作不僅對上下聯絡保證戰爭需要,同時還要利用收訊機進行對敵空中偵察,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王友卿立了二等功。1948年淮海戰役中,豫皖蘇軍區對敵展開大規模破擊戰,通信工作發揮了重大作用,王友卿又立二等功。

十八軍後代王蜀明:從軍西藏,才懂父母的家國情懷(三)

圖爲1966年,王友卿在貢嘎機場通航典禮上講話。

十八軍後代王蜀明:從軍西藏,才懂父母的家國情懷(三)

圖爲1966年,王友卿在今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水電站留影。

十八軍後代王蜀明:從軍西藏,才懂父母的家國情懷(三)

圖爲1966年,王友卿在今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水電站留影。

畢生建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新中國成立後,王友卿歷任十八軍後防司令部通信科長、西藏軍區通信處副處長、作戰處副處長、邊防主力團政治委員、西藏軍區通信兵部政治委員、西藏軍區工程指揮部副政委等職。

在這二十多年中,王友卿除了參加過西藏昌都戰役、1959年平息西藏叛亂、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外,對部隊通信工作的發展建設、甘孜機場、康藏公路的修建均發揮了通信保證作用。他熱愛西藏,熱愛通信工作,爲通信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和美好年華。

由於戰爭環境、西藏高原氣候,王友卿的妻子楊瑾較早地轉業到四川,一家人長期兩地分居,他沒有充分享受過家庭生活之樂。

從1957年到1962年5月,王友卿從未離開西藏,當他在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結束後返家時,小兒子王小康(1956年出生)竟因爲從未見過父親,一直叫他“解放軍叔叔”而不改口,旁邊的戰友看到這種情況,心酸得熱淚盈眶。

1970年,王友卿調回成都軍區,還沒怎麼享受闔家團圓的天倫之樂,兩年後便不幸病逝。他在病逝前曾說:“我這一生雖然多在動盪緊張的情況下生活,我是個軍人,戰鬥的緊張歲月有苦也有樂,生活是充實的,也是幸福的。”

十八軍後代王蜀明:從軍西藏,才懂父母的家國情懷(三)

圖爲20世紀50年代,王友卿、楊瑾夫婦與四個子女的合影,最右邊的是王蜀明。

跨越時空的和解:從軍才懂父母心

直到現在,談起父親,有一件事情依然令年近古稀的王蜀明記憶猶新。“1954年,十四世達賴赴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5年,十四世達賴返回西藏,父親作爲十四世達賴一行隨行的衛隊隊長,參加了警衛工作,途經成都,卻沒來看過我一眼。”

兒時的不理解與埋怨,隨着時間的推移,加之自己從軍西藏的經歷,不僅得到了化解,還生髮出一份濃濃的家國情懷。

“我們家兩代人的西藏歲月,於我們而言,一是增加了我們的榮譽感,還記得小時候去到北京,別人一聽說我父親在西藏工作,都表現得很尊敬;二是賦予了一份責任感,我們一直心繫西藏的發展,每一點進步都很爲之欣喜。”

王蜀明還記得,上個世紀60年代在拉薩當兵時,除了八廓街有貿易總公司,只一些尼泊爾商店。1994年,王蜀明在執行任務期間又回到了西藏,到了拉薩、日喀則、聶拉木,比他當年在西藏時要繁華多了。王蜀明不禁感嘆:“現在,我在電視裏看到的拉薩,完全是一個現代化都市的面貌,真不得了。”

新西藏的發展面貌,更讓王蜀明堅信:十八軍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永遠是名垂青史的。他說:“隨着十八軍進藏,前前後後有7萬多工程技術人員、專家學者到西藏去,對西藏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經歷,使得十八軍戰士們身上升華出了‘老西藏精神’,他們的黨性和愛國情懷、民族團結意識得到了考驗與錘鍊。作爲十八軍後代,我們也受到了前輩們的影響。”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從歷史到現實,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家國大義,“小家”同“大國”同聲相應、緊密相連。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裏,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可說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原鄉。

作爲十八軍戰士,王友卿與楊瑾在歷史的關鍵階段,爲了祖國的統一、人民的解放、民族的團結,總是選擇舍“小家”、顧“大國”。如今,回看父母的選擇,王蜀明滿懷深情地說:“西藏就是我們兩代人永遠的家鄉,兩代人的精神寄託,沒有西藏就沒有我們,可以說,西藏是我們的生命意義之所在。”(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元梅 講述者/王蜀明 圖片由王蜀明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