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发表命名感言时,王德民院士激动地说,我是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在大庆油田工作的50多个年头,我同广大石油科技人员一道,为油田开发建设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但组织却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令我既感到无尚光荣,内心也颇多感触。但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采油工程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两项、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眉眼深邃,面容英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955级校友王德民,曾因超高的颜值在网络引发热议。但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采油工程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两项、有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些,才是"打开"他的正确方式。

王德民,采油工程专家,1937年2月出生于河北唐山市,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1994年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石油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与中石大的不解之缘

王德民出身于书香门第,医生世家,家境殷实,生活富裕。父亲王世贵在美国留学期间邂逅了她的母亲——一位美丽的瑞士姑娘。混血儿的身份使王德民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气质,但也为他带去了不少困扰——1955年夏天,因为"特殊"的长相,高考成绩十分优异的王德民并没有被第一、二志愿录取,而是被第五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录取,他也就此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分配时,成绩优异的王德民放弃了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带着一腔热忱来到了大庆油田。从此以后,他的这幅"洋人"的容貌经常活跃在大庆油田的井场、科研现场、试验室、会议室、报告厅......小行星以他命名

在大庆油田,王德民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发明了一整套以"松辽法"、"偏心配水、配产工艺"和"限流法压裂工艺"为代表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分层开采和测试技术,1965年至今仍在推广应用,对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全国其它油田也进行了广泛应用;提出并组织完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是支撑大庆油田1981年至1995年期间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主要技术手段;首次提出了聚合物粘弹性可以提高驱油效率的理论,组织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发展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支撑了大庆油田5000万吨年产量连续稳产了27年,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效果最好的佳绩……

1994年,凭借在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王德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始,首批院士当中,唯一一位采油高级工程师获此殊荣。此外,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四项;荣获世界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会员奖"和"提高采收率开拓奖",并被授予"终身会员"荣誉称号;荣获200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2016年4月,王德民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获得小行星国际命名,是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在发表命名感言时,王德民院士激动地说,我是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在大庆油田工作的50多个年头,我同广大石油科技人员一道,为油田开发建设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但组织却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令我既感到无尚光荣,内心也颇多感触。

传承的责任

近年来,王德民院士也多次回到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加论坛,开设讲座,不辞辛劳地为母校发展和青年学子成长无私奉献。他曾这样勉励石大学子:"石油大学每个时期的学生都一直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年人要敢于接过前辈的担子,到生产一线去。"

如今,那颗"王德民星"依旧闪烁,而王德民院士的故事也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石大学子,不断充实成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素材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中国工程院、中国石油大学校友工作官微、SPE官网、今日科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