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壁虎俗稱蛤蚧、又稱仙蟾,臺灣稱爲大守宮體長可達30釐米以上,頭長大於尾長。背腹面略扁,頭呈扁平三角形;皮膚粗糙,全身密生粒狀細鱗;體色有深灰色、灰藍色、青黑色等,頭、背部有深灰、藍褐等顏色橫條紋,全身散佈灰白色、磚紅色、紫灰色、橘黃色斑點,尾有白色環紋。

成年大壁虎全長可達300毫米。尾長與頭體長相等或略長,是最大的一種壁虎。背面磚灰色,密佈橘黃色及藍灰色斑點,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腹面色灰白而有粉紅色斑。

主要捕食蝗蟲、蟑螂、土鱉、蜻蜓、蛾、蟋蟀等昆蟲及幼蟲,偶爾也喫其他蜥蜴和小鳥等,咬住東西往往不松嘴。它的尾巴易斷,但能再生,這是由於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把前後半個尾椎骨連接起來

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鬆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以此來逃避敵害。

大壁虎去內臟乾製的整體中藥稱蛤蚧,常成對出售,用量甚大。活體還被加工爲各種中成藥,如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補腎丸、蛤蚧定喘丸等銷售國內外。因此,每年僅廣西一地收購量即達數十萬對之多

由於大量捕捉,產量劇減,價格大幅度上漲,從而刺激羣衆更加濫捕亂獵,以至陷於枯竭狀況。此外,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大壁虎的棲息地逐漸縮小,也是影響它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