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變求新求富 福建老區村續寫不老傳奇

圖爲福建省連城縣培田村。這裏曾經是紅軍駐紮地,經過適度的旅遊開發後,這裏已名列“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資料圖)。(新華網 劉默涵攝)

新華網福州10月17日電(王永剛 李琛)走進革命老區村——福建省壽寧縣下黨村,放眼望去,一棟棟新建的小洋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18米寬的主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店鋪林立。經過傳統古村落保護性修復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電網、光纖、電影院、衛生室、電商、超市、民宿、農家樂等一應俱全,曾因貧困背井離鄉討生活的村民紛紛回鄉謀求新生活、新發展。

這樣的鉅變,正在福建8435個老區村(居)發生。

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區省。相關史料表明,自上世紀20年代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0多年間,福建有2919個老區基點村堅持鬥爭。福建全省2201個貧困村,其中老區村1575個,佔71.6%。

調研結果顯示,十八大以來,福建省老區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期間,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保障和推動老區建設發展。

老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綜合水平穩步提升,老區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城鄉發展逐步協調,老區惠民工程日趨完善,社會事業成效彰顯。

求變求新求富 福建老區村續寫不老傳奇

長汀縣上蕉村是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村。在精準扶貧政策下,該村變化翻天覆地,這兩年村子裏新蓋民房150多棟,新購小車近50輛(資料圖)。(新華網 劉默涵攝)

保持本色:黨組織是致富脫貧的排頭兵

南安市山城村村兩委的幹部和村民不會忘記老支書郭湖海。

爲了讓村裏的貧困戶早日脫貧,2011年,郭湖海帶頭辦了養殖場,鼓動貧困戶一起養,貧困戶沒有資金,他就先把豬苗按成本價賒給他們,等生豬出欄賣了錢再付,好幾戶貧困戶就是這樣脫了貧。此外,他還帶領村民改善交通狀況、大力發展種養殖業,2012年前後,根據村裏的自然條件和資源,成立了油茶種植公司、果蔬種植公司、養牛場、養豬場、製茶廠等企業及農業合作社等,種植美國臍橙500畝、香水檸檬200畝、茶葉1000畝,養殖各類牲畜近3000頭,僅種養殖業年收入就達1200萬元。

曾守福,福建省委組織部下派到壽寧縣擔任下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實施精準扶貧。2014年7月,他來到下黨村,紮根村子,一呆就是三年。

一到下黨村,曾守福就帶幹部羣衆張羅着修路。幾個月後,路通了。2014年底, 在曾守福的說服下,黨員王培根和幾位同村“發小”將在外開的餐飲店盤給了別人,帶着資金回到下黨村,創辦了星農禽畜養殖合作社,帶着20多戶貧困戶養起了一百多頭山羊,並向貧困戶傳授養殖技術,幫助貧困戶銷售禽畜。

在曾守福的帶領下,村兩委羣策羣力,找路子、想法子,在全省首創扶貧定製茶園,幾十個攝像頭連接着遠程的手機客戶端,讓種茶、採茶、製茶過程可視化;年輕人早早就用上了電商營銷,下黨人註冊的茶葉品牌“下鄉的味道”賣到了全國各地。

整合歷史、紅色文化資源,代表閩東鄉愁的廊橋文化以及當地獨有的紅色旅遊資源,讓下黨村的旅遊品牌持續升溫。

2016年,下黨村被評爲“中國千千萬萬鄉村旅遊品牌村”“中國鄉村旅遊示範村”,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的發展。

村財從零收入到2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11000多元、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黨建脫貧、產業脫貧、旅遊脫貧,下黨村民的路越走越寬。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基礎。

爲了幫扶貧困村脫貧,2004年始,福建省開始選派駐村幹部到重點貧困村任職,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或其他職務,每批任期三年。今年第5批駐村幹部肩負省委、省政府的重託將分赴全省經濟和工作基礎“雙薄弱村”履新。大多數貧困村是老區村,這些“特別村官”抓基層黨建,凝聚戰鬥力,讓不少外出務工的黨員返鄉創業和鄉親們一起致富,昔日的貧困村正一步步邁向富裕和諧的新軌道。

革命戰爭年代,基層黨組織是戰鬥堡壘。在老區脫貧攻堅的戰鬥中,它們同樣是堡壘。採訪中,記者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分量。老區村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家的這個項目是村黨支部幫忙找的,村幹部帶頭幹,我們怕啥。”

求變求新求富 福建老區村續寫不老傳奇

漳州市高寨村航拍圖。當地因地制宜發展蜜柚種植與觀光產業,百姓收入有了極大的改善,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房(資料圖)。(新華網 劉默涵攝)

守護綠色:讓綠水青山成爲“金山銀山”

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九成陸地面積爲丘陵地帶,被稱爲“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這些山地多爲森林所覆蓋,使得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第一。

8435個老區村(居)幾乎覆蓋了福建的山地。

俗話說,“靠山喫山”,如何護住這青山綠水,又要讓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這個命題擺在了老區建設者們的面前。

三明市沙縣林業資源豐富,是南方重點林業縣。僅革命老區村白溪口村,就擁有林地面積19787畝。

2014年年底,沙縣入選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名單。在這次林權改革中,白溪口村成立了林業專業合作社。全村除自留山、生態公益林之外的所有林地委託合作社經營,收益按村集體30%、全體村民70%的比例分紅。

林權改革,激活了農村新經濟組織的活力。林權改革之後的白溪口村,湧現出了“全國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社”金楠種植專業合作社、沁園家庭林場、新林種苗花卉公司等一批新型林業經濟組織。其間,白溪口村還探索“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金楠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精準扶貧創業基地,每戶貧困戶每年可收入7000餘元。

去年,白溪口村林農人均年純收入1.36萬元,較5年前提高73%。

當地村民說,“我們喫了山,留了樹”。

“林下經濟”成了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綠色鄉村遊成了城裏人休閒度假的新時尚,也是老區人民新的“錢袋子”。

莆田市城廂區嶺下村坐落在市區飲用水源地東圳水庫邊。近幾年水源地保護,村裏本來就不多的耕地又被徵走600畝,還有42戶200多人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村子遷移出去。

之前村民靠畜禽養殖和種植水果過日子,耕地被徵走了不少、畜禽養殖場關閉了。村民要致富咋辦?

村裏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決定發展鄉村休閒度假遊。

嶺下村背靠一座山,共有5條大大小小的溪流進東圳水庫,尤其是美嶺溪沿途自然條件不錯。在市區鎮三級多部門的支持下,村裏有效整合了水利、財政等多部門資金,前後籌措3600萬元,沿美嶺溪修建了一條兩公里的登山道、佔地10餘畝的村民公園、停車場,完成民居立面改造、村內道路修整等。

隨着嶺下村登山道的建成、美麗鄉村的建設,每天尤其是週末都有很多城裏人開車前來爬山鍛鍊。遊客的增加,也帶活了村裏的經濟,村民除了賣些土特產,還有幾戶搞起了農家樂。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8000多元。

美嶺溪景區在旅遊部門的幫助下,正在申報3A級旅遊景區,村裏要通過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加收入。已經規劃的遊客集散中心、玻璃棧道、聯通登山道和公園的山後漫道很快就會動工,同時村裏正在着手規劃一個土特產交易市場,村支書陳美金說:“我們要把村子建成‘美麗鄉村’,要成爲莆田市民的健身氧吧。”

“美麗鄉村”建設,福建省於2012年開始啓動,不少老區村因爲自然環境好、人文資源豐厚,搭上了這趟“順風車”。今年7月,福建省公佈的2017年美麗鄉村創建並確認爲優秀的96個示範村中,就有不少是老區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老區村在脫貧致富、發展經濟的同時,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合理利用開發綠色資源。“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歷史文化名村”得以原汁原味的保護;“林下經濟”蓬勃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遍地開花;傳統農業產業升級快速提升。

老區村的村民在綠水青山中刨出了金元寶。

求變求新求富 福建老區村續寫不老傳奇

立足老區村特色,連城縣培田村打造紅色旅遊,成爲遠近文明的旅遊景點。圖爲遊客徜徉在培田村富有古韻特色的建築與道路中(資料圖)。(新華網 劉默涵攝)

傳承紅色:紅色文化保護開發反哺老區人民

福建不僅是綠色大省,還是紅色大省。從閩西到閩南,從閩東到閩北,八閩大地處處留下了紅色印記。全省目前共有革命遺址26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

2016年,福建省制定印發《福建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實施方案》,從硬件、軟件等多方面入手,整合資源,挖掘、留存紅色記憶,保護、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

一年來,省市縣各級投入大量資金對這些紅色文物進行維修保護、整治提升,使其面貌煥然一新。

保護紅色、傳承紅色,把紅色變成生產力,這是一個和諧統一的命題。

飄揚的紅旗、金色的號角、紅色的雕塑……走進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橫口鄉福中村,處處可見“願與人民同患難,誓拼熱血固神州”“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作主人翁”等紅色語錄,讓人感受到濃郁的革命氣息。

1929年8月,朱德率紅四軍部分將士赴閩中開展革命活動,於當年8月22日抵達永春縣橫口鄉福鼎村(福鼎包括現在橫口鄉的福中、福聯和環峯三個村)進行休整、訓練,29日離開永春。

福中村這段朱德與紅軍的印記,讓古老山村成爲永春縣的一張紅色名片。當地致力於修繕紅軍舊址、擴充革命烈士紀念館,並建設了紅軍廣場和紅色景觀雕塑等項目,突出紅色旅遊主題,圍繞“不拿羣衆一針一線”的紅色精神,挖掘紅色景點的歷史文化內涵,全力打造以紅色旅遊爲主題的美麗鄉村。

藉着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火熱的東風,鄉里開發尋找革命標語、攀登鼎山重走紅軍路、喫紅軍飯重溫革命生活等互動體驗項目,打造“感受青山綠水、追尋紅色印記”的全新紅色生態文化之旅。在旅遊業的帶動下,橫口鄉還鼓勵羣衆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把山裏的蘆柑、茶葉、蜂蜜等土特產品賣給遊客,賣出山外。

紅色文化的保護開發,讓福中村發生了“鉅變”。2013年,福中村村財收入僅8600元,村民人均收入爲4100元;到了2016年,村財已達10餘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

紅色文化的保護開發,興起了“紅色旅遊”。

受訪專家認爲,通過發展紅色旅遊,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有利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寓思想道德教育於參觀遊覽之中,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遊傳輸給廣大人民羣衆。

革命老區大多地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發展紅色旅遊,是帶動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舉措,可以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帶動商貿服務、交通電信、城鄉建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十二五”以來,福建依託紅色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將紅色元素與山、海、僑、特、臺等元素結合,突出以古田會議會址爲龍頭的紅色文化旅遊區示範效應,初步形成以古田會議會址爲核心,以龍巖、三明、南平、寧德等地紅色經典景區爲重點區域,各地紅色景點全面發展的全省紅色旅遊發展格局。

目前,福建共有龍巖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三明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谷文昌紀念館等9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43個景點,2條紅色旅遊線路被列入國家級精品旅遊線路。全省紅色旅遊A級旅遊景區共有12家,其中,古田會址紅色旅遊景區成功創建5A級旅遊景區,建寧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馬尾船政文化景區等5個景區成功創建4A級旅遊景區。

今年1月份,福建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福建省紅色旅遊發展實施方案》。根據規劃,力爭到2020年,福建將初步構建紅色文化生態旅遊帶,形成以古田會議會址爲核心,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爲重點,各地紅色旅遊景點全面發展的全省紅色旅遊發展格局,全省紅色經典景區全部完成A級旅遊景區創建,紅色旅遊A級景區超過30家,紅色旅遊景區接待人數突破3000萬人次。

數據顯示,2016年福建省紅色旅遊景區接待人數突破1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0%,紅色旅遊收入達160億元,增長22%。

紅色旅遊正在八閩大地蓬勃發展,紅色文化的保護開發正在反哺老區人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