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和战略是军事上的常用语,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到了:“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些论述后来被概括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口号,成为毛泽东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

战略针对宏观问题,是高瞻远瞩而制定的,是指导和运用战术的。战术针对具体的微观问题,战术必须是具体地针对个别情况而制定的,有丰富多采的变化和机敏迅速的反应这两个重要的特点。通俗的说就是:战略考虑打不打,战术考虑怎么打。战略是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战术是回答“我们要做什么才能达到目的”。战略中的“略”意思就是我们要围绕目标忽略掉一些并非影响全局的杂事,集中火力干大事,所以战略还有一个定义,就是“有选择的舍弃”。就像《菜根谭》里有一句话—必胜非勇,可胜可不胜是为真勇。抱定必胜的目标去打仗,顶多是一个战术家、一个执行者;而真正的战略家是要通盘考虑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动作对于整体的贡献率。战争中一旦战略发生失误,即便是靠士兵们的血流成河去力挽狂澜有时也难以挽回战争的局势。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关于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辽沈战役期间攻打锦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因势利导,及时地组织了辽沈决战。东北靠近苏联,工业基础好,东北成了中共第一个在全国形成局部战争兵力的地方,只要打一场大战,解放全东北,进而就能解放全国。东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交战双方把所有精锐都派到了东北,在辽沈交锋。是时,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有70余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共达105万人;国民党的总兵力为55万人,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3个互不相连的孤立据点,物资供应短缺,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蒋介石惊呼东北各要点“皆成瓮中之鳖”。毛泽东早就提出了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的构想,并断定打锦州是东北战场的关键所在,因为锦州的地理位置是特别重要的,锦州是进入东北的门户,打掉锦州可截断对其他的两个省国民党守军空运补给,并阻断了国民党军战败后从葫芦岛逃跑的企图,占领锦州对整个战役取得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曾多次明示或暗示林彪南下北宁线。

但林彪一辈子以谨慎著称,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林彪考虑的既然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就稳扎稳打,对长春“围点打援”,但是国民党军总司令卫立煌就是不上当,拖了很久也没有攻下长春。而且他认为锦州是东北的门户,对手也知道锦州的重要性,蒋介石会从葫芦岛派兵增援,关内傅作义兵团的30万大军也会虎视眈眈,绝对是一个导火索,攻打锦州就会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凶多吉少。后来,毛泽东给他发了十几份电报,下令一定要打,否则东北战役无法解决,他非常犹豫。8月下旬,在军委和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下,林彪才开始拟定南下作战的具体计划。9月上旬,中央军委和东野经过反复酝酿与磋商,终于将作战方针最后确定下来。中央军委电示林彪等,现在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北宁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林彪经过一度犹豫、顾虑后,才坚定了攻取锦州的决心。4日,军委致电林彪等,高兴地说:“在此之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希望你们按照你们3日九时电的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然后再攻锦西。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后来在锦州战役中,战况空前惨烈的塔山阻击战证实了攻打锦州的难度之大,后续我军势如破竹的进攻取胜也证明了攻占锦州以后在战略决胜意义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塔山,是一条10公里宽的起伏地带,只有几处村落和一些小高地,无险可守,是锦西敌人北援锦州的必经要道。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在海空军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向塔山全线发起猛攻,敌人从海上、从空中、从山头每天以上万发炮弹向野战军轰击。东野第四纵队在第十一纵队等部的配合下,击退了3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数十次攻击。经过6昼夜鏖战,反复与敌争夺,白刃肉搏,阵地寸土未失,终于完成了阻击任务,歼敌6000余人;野战军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有的班、排战斗到只剩下1个人,仍坚守阵地,保障了兄弟部队全歼锦州守敌。10月15日,东野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守军8个师及地方部队,俘获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及以下高级军官36人、官兵8.8万余人,共歼敌10.8万余人。攻克锦州,最后封闭了东北敌军逃路,造成对国民党军“关门打狗”之势。东野从6月下旬起,正式对长春进行封锁围困。数月之后,这座孤城处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军心民心涣散恐慌的绝境。在中共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据守长春的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深明大义,毅然率部2.6万官兵起义,撤出长春。接着,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和第七军军长李鸿率部4.7万人全部放下武器,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锦州一被拿掉,沈阳和长春两个城市立刻土崩瓦解,全国的解放时间从计划的五年缩短到两年多。其实,这就是一个地方解决了全中国的战斗。战役进程表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集中主力迅速打锦州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敌人丧失了锦州,实际上等于失去了全东北。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有论者认为,过去一味指责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是右倾战略指导的错误,是不客观的。林彪在战役前期表现得犹豫不决,错失了若干有利战机,但1948年10月定下攻锦州的决心后,执行了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在短短1个月内,与罗荣桓等领导人一起,指挥部队攻克锦州,并接连取得了和平解放长春、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和全歼沈阳守敌的巨大胜利。正如陈云1983年所说:“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

拿下一个锦州,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战争局势,拿下一个锦州,在最短的时间里解放了东三省,拿下了锦州全国的解放时间由计划的五年缩短到两年半。由此可见战略思维对整个战争局势发展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战术层面的实力决定了执行者能否在一场特定战役中获胜,但是,一两场胜负并不能左右战局。相反,战略决定一旦失误,那么战术计划再优秀,也都是徒劳。

二战史上1941年前后苏德交战苏方惨败也是一个关于忽视战略重要意义的案例。1941年6月22日,德国550万军队在4000多辆坦克和3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对苏联展开了全面进攻。此时的苏联正在经受大清洗运动的煎熬,军队的指挥能力差到了极点,又没有任何的战争准备。斯大林上任后排除异己,肃反期间,建国时期的5位元帅被斯大林处决了3个。16个集团军中15个集团军的司令、副司令被处决。集团军下属共分为67个军中有60名军长被处决,199个师长中被处决了136个。海军方面更惨,4名军事主官全部都被处决,6名海军上将、9名海军中将全部被杀。苏军集团军、军、师一级的政治委员,也就是俗称的政委,全部被杀。以至于纳粹德国的领导人希特勒激动的对他的将领们说:“斯大林做了我想做但是做不到的事情。”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没有实战经验丰厚的高级将领的指挥,在德军的进攻之下,苏军一触即溃,在战争初期就损失了将近300万军队。一个团长指挥75万军队更是成了世界各国的笑话。这个人在二战爆发之前只是一个团长,由于肃反运动导致干部奇缺,这家伙在一年之内连升四级,成为了镇守一方的方面军司令员。两年前,他只指挥过1000多人,现在他要指挥70万大军。德军的进攻刚刚开始,他就命令砸毁电台,率领着指挥机关1000多人突围。由于电台已经被砸毁,他手下的4个集团军都联系不到指挥官,只能各自为战。最后4个集团军被德军分割包围,全部投降。当时希特勒说了一句话:苏联是“没有狮子的钢铁巨人,就是懦弱的钢铁巨人。”德国进军那么快,除了苏联没有做好准备之外,与它缺乏高级将领,没有战略级的指挥决策有非常大的关系。

当前网上流行一句话:“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在埋头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去把握前进的方向,围绕着我们的目标去做取舍,没有目标的前行就好比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走了很多的路也只不过是原地打转罢了。思考目标这件事很难,很多人不愿意去思考,如果在战略上没想清楚该怎么办或看不清路的时候,一味地埋头干活只会导致我们做太多偏离目标的无用功,没有战略规划会导致我们钻进很多细节和执行事务中而事倍功半。就会像射出去的箭找不着靶心,更严重的就像赶路的人,走在相反的目标方向上,即使再努力,也只会更加离目标越来越远。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但是没有效果,其实,我们不过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的懒惰。

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毛泽东同志曾用过河要有桥和船的生动比喻,深刻地说明了干事方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们崇尚的实干不是盲干。必须要讲求正确的方式方法。干什么?怎么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可以表达清楚的。这两个问题往往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行动目的和行动性质。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来源于我们深度的思考。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排斥深度思考的。一方面,深度思考要求投入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我们进行深度思考时,接受不到外界的刺激。所以我们宁愿将碎片时间拿来愉悦自己,用各种不费脑的娱乐来取悦自己。我们往往缺少了一种魄力,一种尝试和改变的魄力,一种克服本能的魄力。然而,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刻意思考的重要性。你想要学会深度思考,就去练习深度思考。即使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痛苦。但当你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时,你会乐在其中,获得更高维度的愉悦。未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只有经过思考的,才能告别肤浅的自己。

深度的思考就是我们围绕着目标确定前进方向,有选择的做出取舍的过程。二八法则告诉我们,大部分人的主要成就,都来自于只专注做那些少数重要的事。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选择目标、找到重点,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才能让你告别低水平勤奋。古典在《跃迁》这本书里提到了三种“时代的溺水者”,三种时代溺水者。其中一种指的就是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我们大脑储备的能量像肌肉一样,都是有限资源的,每次接受处理信息,都需要从能量军火库里取弹药。库存过低时,不但会导致大脑超载,还会错过真正有用的信息。我们不能把战略性资源浪费在非战略性节点上,每当我们在做各种事情完成各种任务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找到了那个决胜这场战役的“锦州”了吗?

作者简介:马嘉彬,上尉军衔,历任教导队教员,政治指导员,保卫干事。入伍十年来,脚踏实地不走捷径,身先士卒敢打敢拼,满腔热血建功军营。他好学上进,军政兼优,立足本职岗位成长成才。入伍以来自己记下十余本读书笔记,自学多种多媒体宣传软件,所带连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个人连续三年先后四次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原二十集团军表彰为“优秀五会教练员”,荣立三等功一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