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和戰略是軍事上的常用語,1948年,毛澤東在《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提到了:“當着我們正確地指出在全體上,在戰略上,應當輕視敵人的時候,卻決不可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問題上,也輕視敵人。”這些論述後來被概括爲“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口號,成爲毛澤東戰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達。

戰略針對宏觀問題,是高瞻遠矚而制定的,是指導和運用戰術的。戰術針對具體的微觀問題,戰術必須是具體地針對個別情況而制定的,有豐富多采的變化和機敏迅速的反應這兩個重要的特點。通俗的說就是:戰略考慮打不打,戰術考慮怎麼打。戰略是回答“我們爲什麼要這麼做”。戰術是回答“我們要做什麼才能達到目的”。戰略中的“略”意思就是我們要圍繞目標忽略掉一些並非影響全局的雜事,集中火力幹大事,所以戰略還有一個定義,就是“有選擇的捨棄”。就像《菜根譚》裏有一句話—必勝非勇,可勝可不勝是爲真勇。抱定必勝的目標去打仗,頂多是一個戰術家、一個執行者;而真正的戰略家是要通盤考慮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動作對於整體的貢獻率。戰爭中一旦戰略發生失誤,即便是靠士兵們的血流成河去力挽狂瀾有時也難以挽回戰爭的局勢。

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關於戰略決策的重要性,遼瀋戰役期間攻打錦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因勢利導,及時地組織了遼瀋決戰。東北靠近蘇聯,工業基礎好,東北成了中共第一個在全國形成局部戰爭兵力的地方,只要打一場大戰,解放全東北,進而就能解放全國。東北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交戰雙方把所有精銳都派到了東北,在遼瀋交鋒。是時,東北野戰軍(簡稱東野)有70餘萬人,加上地方部隊共達105萬人;國民黨的總兵力爲55萬人,龜縮於長春、瀋陽、錦州3個互不相連的孤立據點,物資供應短缺,軍心渙散,士氣低落,蔣介石驚呼東北各要點“皆成甕中之鱉”。毛澤東早就提出了在東北進行戰略決戰的構想,並斷定打錦州是東北戰場的關鍵所在,因爲錦州的地理位置是特別重要的,錦州是進入東北的門戶,打掉錦州可截斷對其他的兩個省國民黨守軍空運補給,並阻斷了國民黨軍戰敗後從葫蘆島逃跑的企圖,佔領錦州對整個戰役取得勝利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曾多次明示或暗示林彪南下北寧線。

但林彪一輩子以謹慎著稱,從不打無把握之仗,林彪考慮的既然兵力上有絕對的優勢就穩紮穩打,對長春“圍點打援”,但是國民黨軍總司令衛立煌就是不上當,拖了很久也沒有攻下長春。而且他認爲錦州是東北的門戶,對手也知道錦州的重要性,蔣介石會從葫蘆島派兵增援,關內傅作義兵團的30萬大軍也會虎視眈眈,絕對是一個導火索,攻打錦州就會讓東北決戰提前到來,凶多吉少。後來,毛澤東給他發了十幾份電報,下令一定要打,否則東北戰役無法解決,他非常猶豫。8月下旬,在軍委和毛澤東的嚴厲批評下,林彪纔開始擬定南下作戰的具體計劃。9月上旬,中央軍委和東野經過反覆醞釀與磋商,終於將作戰方針最後確定下來。中央軍委電示林彪等,現在應該準備使用主力於北寧線,“而置長春、瀋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林彪經過一度猶豫、顧慮後,才堅定了攻取錦州的決心。4日,軍委致電林彪等,高興地說:“在此之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希望你們按照你們3日九時電的部署,大膽放手和堅持地實施,爭取首先攻克錦州,然後再攻錦西。

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後來在錦州戰役中,戰況空前慘烈的塔山阻擊戰證實了攻打錦州的難度之大,後續我軍勢如破竹的進攻取勝也證明了攻佔錦州以後在戰略決勝意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塔山,是一條10公里寬的起伏地帶,只有幾處村落和一些小高地,無險可守,是錦西敵人北援錦州的必經要道。戰鬥打響後,國民黨軍在海空軍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向塔山全線發起猛攻,敵人從海上、從空中、從山頭每天以上萬發炮彈向野戰軍轟擊。東野第四縱隊在第十一縱隊等部的配合下,擊退了3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數十次攻擊。經過6晝夜鏖戰,反覆與敵爭奪,白刃肉搏,陣地寸土未失,終於完成了阻擊任務,殲敵6000餘人;野戰軍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有的班、排戰鬥到只剩下1個人,仍堅守陣地,保障了兄弟部隊全殲錦州守敵。10月15日,東野攻克錦州,全殲國民黨守軍8個師及地方部隊,俘獲東北“剿總”副司令範漢傑及以下高級軍官36人、官兵8.8萬餘人,共殲敵10.8萬餘人。攻克錦州,最後封閉了東北敵軍逃路,造成對國民黨軍“關門打狗”之勢。東野從6月下旬起,正式對長春進行封鎖圍困。數月之後,這座孤城處於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軍心民心渙散恐慌的絕境。在中共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據守長春的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深明大義,毅然率部2.6萬官兵起義,撤出長春。接着,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和第七軍軍長李鴻率部4.7萬人全部放下武器,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錦州一被拿掉,瀋陽和長春兩個城市立刻土崩瓦解,全國的解放時間從計劃的五年縮短到兩年多。其實,這就是一個地方解決了全中國的戰鬥。戰役進程表明,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於集中主力迅速打錦州的決策,是非常英明的。敵人喪失了錦州,實際上等於失去了全東北。

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有論者認爲,過去一味指責林彪在遼瀋戰役中是右傾戰略指導的錯誤,是不客觀的。林彪在戰役前期表現得猶豫不決,錯失了若干有利戰機,但1948年10月定下攻錦州的決心後,執行了毛澤東的作戰方針,在短短1個月內,與羅榮桓等領導人一起,指揮部隊攻克錦州,並接連取得了和平解放長春、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和全殲瀋陽守敵的巨大勝利。正如陳雲1983年所說:“林彪作爲四野的司令員,在當時正確的地方,我們也不必否定。”

拿下一個錦州,控制了整個東北地區的戰爭局勢,拿下一個錦州,在最短的時間裏解放了東三省,拿下了錦州全國的解放時間由計劃的五年縮短到兩年半。由此可見戰略思維對整個戰爭局勢發展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戰術層面的實力決定了執行者能否在一場特定戰役中獲勝,但是,一兩場勝負並不能左右戰局。相反,戰略決定一旦失誤,那麼戰術計劃再優秀,也都是徒勞。

二戰史上1941年前後蘇德交戰蘇方慘敗也是一個關於忽視戰略重要意義的案例。1941年6月22日,德國550萬軍隊在4000多輛坦克和30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對蘇聯展開了全面進攻。此時的蘇聯正在經受大清洗運動的煎熬,軍隊的指揮能力差到了極點,又沒有任何的戰爭準備。斯大林上任後排除異己,肅反期間,建國時期的5位元帥被斯大林處決了3個。16個集團軍中15個集團軍的司令、副司令被處決。集團軍下屬共分爲67個軍中有60名軍長被處決,199個師長中被處決了136個。海軍方面更慘,4名軍事主官全部都被處決,6名海軍上將、9名海軍中將全部被殺。蘇軍集團軍、軍、師一級的政治委員,也就是俗稱的政委,全部被殺。以至於納粹德國的領導人希特勒激動的對他的將領們說:“斯大林做了我想做但是做不到的事情。”

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沒有實戰經驗豐厚的高級將領的指揮,在德軍的進攻之下,蘇軍一觸即潰,在戰爭初期就損失了將近300萬軍隊。一個團長指揮75萬軍隊更是成了世界各國的笑話。這個人在二戰爆發之前只是一個團長,由於肅反運動導致幹部奇缺,這傢伙在一年之內連升四級,成爲了鎮守一方的方面軍司令員。兩年前,他只指揮過1000多人,現在他要指揮70萬大軍。德軍的進攻剛剛開始,他就命令砸毀電臺,率領着指揮機關1000多人突圍。由於電臺已經被砸毀,他手下的4個集團軍都聯繫不到指揮官,只能各自爲戰。最後4個集團軍被德軍分割包圍,全部投降。當時希特勒說了一句話:蘇聯是“沒有獅子的鋼鐵巨人,就是懦弱的鋼鐵巨人。”德國進軍那麼快,除了蘇聯沒有做好準備之外,與它缺乏高級將領,沒有戰略級的指揮決策有非常大的關係。

當前網上流行一句話:“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這句話意在告訴我們在埋頭工作的同時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去把握前進的方向,圍繞着我們的目標去做取捨,沒有目標的前行就好比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驢子,走了很多的路也只不過是原地打轉罷了。思考目標這件事很難,很多人不願意去思考,如果在戰略上沒想清楚該怎麼辦或看不清路的時候,一味地埋頭幹活只會導致我們做太多偏離目標的無用功,沒有戰略規劃會導致我們鑽進很多細節和執行事務中而事倍功半。就會像射出去的箭找不着靶心,更嚴重的就像趕路的人,走在相反的目標方向上,即使再努力,也只會更加離目標越來越遠。我們也一直在努力,但是沒有效果,其實,我們不過是用戰術的勤奮掩蓋了戰略的懶惰。

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毛澤東同志曾用過河要有橋和船的生動比喻,深刻地說明了幹事方法的重要性。他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的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我們崇尚的實幹不是盲幹。必須要講求正確的方式方法。幹什麼?怎麼幹?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可以表達清楚的。這兩個問題往往決定着我們的行動方向、行動目的和行動性質。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來源於我們深度的思考。我們的大腦,本質上是排斥深度思考的。一方面,深度思考要求投入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我們進行深度思考時,接受不到外界的刺激。所以我們寧願將碎片時間拿來愉悅自己,用各種不費腦的娛樂來取悅自己。我們往往缺少了一種魄力,一種嘗試和改變的魄力,一種克服本能的魄力。然而,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刻意思考的重要性。你想要學會深度思考,就去練習深度思考。即使刻意練習的過程中,會伴隨着一定程度的痛苦。但當你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標時,你會樂在其中,獲得更高維度的愉悅。未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我們只有經過思考的,才能告別膚淺的自己。

深度的思考就是我們圍繞着目標確定前進方向,有選擇的做出取捨的過程。二八法則告訴我們,大部分人的主要成就,都來自於只專注做那些少數重要的事。低水平勤奮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奮靠方法論,高水平勤奮靠選擇目標。選擇目標、找到重點,過濾掉不必要的信息,才能讓你告別低水平勤奮。古典在《躍遷》這本書裏提到了三種“時代的溺水者”,三種時代溺水者。其中一種指的就是無法過濾信息,找不到重點的人。我們大腦儲備的能量像肌肉一樣,都是有限資源的,每次接受處理信息,都需要從能量軍火庫裏取彈藥。庫存過低時,不但會導致大腦超載,還會錯過真正有用的信息。我們不能把戰略性資源浪費在非戰略性節點上,每當我們在做各種事情完成各種任務時,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你找到了那個決勝這場戰役的“錦州”了嗎?

作者簡介:馬嘉彬,上尉軍銜,歷任教導隊教員,政治指導員,保衛幹事。入伍十年來,腳踏實地不走捷徑,身先士卒敢打敢拼,滿腔熱血建功軍營。他好學上進,軍政兼優,立足本職崗位成長成才。入伍以來自己記下十餘本讀書筆記,自學多種多媒體宣傳軟件,所帶連隊連續三年被評爲“基層建設先進連隊”,個人連續三年先後四次被評爲優秀基層幹部,兩次被評爲優秀共產黨員,被原二十集團軍表彰爲“優秀五會教練員”,榮立三等功一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