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肉色的火焰

说刘海辰的画里有肉色的火焰听起来有点可笑。但是他画里的肉色既不色情也不激动,而是一种理性控制下的奔放。当原作摆在面前,我们不得不赞叹他技艺的高超——谁能想到用肉色来画火?

无忌 纸本油画棒 36×48cm 2015

星空间的个展“此时漫长”中,展示了刘海辰最新的纸上作品。他用油画棒、银色等材料在纸上涂抹、刮擦,可能是因为版画系的严格训练使他对材料的感受更加细腻,才得以将变化控制得如此精妙。

蒸汽 纸本油画棒 36×48cm 2015

绘画的技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此时,互联网的普及让中国艺术家得以用更开放的视角介入当代艺术。而经济上的腾飞并没有同时带来相应的文化信心,恰恰相反,艺术界各个领域对于“民族化”的讨论不绝于耳。伴随着阿瑟·丹托等批评家著作的翻译,“艺术死了”的观点骇人听闻。那个时候总会听到有人说“国外的艺术学院早就不教绘画了”。

刘海辰肯定听过这样的话,但是他肯定用更坚定的信念屏蔽了这些论调的干扰。在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毕业展上,一组《燃烧的意志》令人惊叹。他用铜版画表现火,无形的火焰在他的画中表现为光影,呈现出空间。黑白之间做出如此微妙的变化,并且人物、景观的造型信手拈来,剧场式的构图带着巴洛克艺术的基因。

燃烧的意志 铜版 150×100cm 2014

烟火 铜版 50×65cm 2014

你们不是想看学院派吗?“学院”就在刘海辰的画里!

在《燃烧的意志》中,阴影里人物体积和身体结构之间的变化极其精妙。如果你了解用酸腐蚀铜版的过程,你将会感受到最终画面的叹为观止,因为可能几秒钟的变化就会导致最终效果的悬殊差异,更何况是在150cm这样尺寸的画面上,对材料的控制力不言而喻。

火光(手稿) 纸本油画棒 32×41cm 2014

“肉色的火焰”同样是出于对颜色在技术层面的把握。也许是因为长期进行黑白作品的创作,在他的纸上作品中,色彩被削弱到最低的限度。而用肉色表达火的方式,是对材料熟捻于心的自由。这不是一个关于想象力的问题,当他拿起肉色的油画棒,他的脑子里必然没有“颜色-名称-画”的过程,而是“颜色-画”的直觉。这就好比是NBA球星在反复训练中形成的肌肉记忆,神来之笔并不是思考后的结果。

信仰 布面油画 175×235cm 2018

阻力 布面油画 185×265cm 2018

此时漫长

A Lifelong Moment

与其说“此时漫长”是刘海辰作品所传达出的悠远的气息,不如说这是版画工作方法所带给他对艺术的真实感受。制版、绘画、腐蚀、上色、清理每一个环节都耗费漫长的时间。并且这更像是一种体力劳动,在作品被印制之前你无法看到劳动成果。只有经过机器转印的短暂过程后,慢慢揭开画心的瞬间才能呈现之前所有工作的结果。

刘海辰工作室场景

这个瞬间是真正的“A Lifelong Moment”,伴随着这个瞬间的并不是经历复杂工艺之后的一蹴而就,也有可能因为细节的瑕疵而带来最终的失败。转印环节的成功令艺术家激动的同时,同样可能带来无限的沮丧。于是,此刻漫长。

影与雾 纸本油画棒 36×96cm 2018

如果说画如其人,那么刘海辰的画就如此确切地表达了一个真实的刘海辰。他安静,沉稳,又雄心勃勃,眼神中闪现着坚定的光,这就是他画里的气质,一种由技术背书的信心支撑着画面的建构,他试着在画面上制造事端,并用理性控制着有限的激情。

他将版画的这种控制与冒险酝酿于画中,在理性的塑造与可控的激情之间寻找平衡。他的纸上作品总会留出一块未完成的区域,将绘画过程中的潇洒留下来,这是他仅有的可以释放的空间,比起铜版画的一气呵成,他更享受纸上绘画这份有限的自由。

Farewell Fog 纸本油画棒 36×96cm 2018

很难说是技术影响到他作品的题材,还是主题选择了技术的类型。刘海辰灰色的画面像是褪色的老照片,他在展览的自述中说,

开始的时候,我的创作和我在北方的生长环境有关,车站、铁路伴随我的童年,直到长大还留有某种情结,2011年我做了关于铁路场景的作品,慰藉记忆;随后一段时间,围绕火进行了一系列创作,起因是对现实中的非现实感的兴趣;再后面的作品里出现了荒野、河流、冰雪,这些严酷的场景来自我内心,意在透过强烈的感官刺激窥视寂凉。

“火”的意向不断在展览中出现,并且,从肉色到橘黄色,愈加温暖浓烈,童年的“寂凉”慢慢地褪去,“此刻漫长”之后,此刻不再漫长。

暗语(手稿)纸本油画棒 36×48cm 20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