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肉色的火焰

說劉海辰的畫裏有肉色的火焰聽起來有點可笑。但是他畫裏的肉色既不色情也不激動,而是一種理性控制下的奔放。當原作擺在面前,我們不得不讚嘆他技藝的高超——誰能想到用肉色來畫火?

無忌 紙本油畫棒 36×48cm 2015

星空間的個展“此時漫長”中,展示了劉海辰最新的紙上作品。他用油畫棒、銀色等材料在紙上塗抹、刮擦,可能是因爲版畫系的嚴格訓練使他對材料的感受更加細膩,才得以將變化控制得如此精妙。

蒸汽 紙本油畫棒 36×48cm 2015

繪畫的技巧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經濟的騰飛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此時,互聯網的普及讓中國藝術家得以用更開放的視角介入當代藝術。而經濟上的騰飛並沒有同時帶來相應的文化信心,恰恰相反,藝術界各個領域對於“民族化”的討論不絕於耳。伴隨着阿瑟·丹託等批評家著作的翻譯,“藝術死了”的觀點駭人聽聞。那個時候總會聽到有人說“國外的藝術學院早就不教繪畫了”。

劉海辰肯定聽過這樣的話,但是他肯定用更堅定的信念屏蔽了這些論調的干擾。在2016年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畢業展上,一組《燃燒的意志》令人驚歎。他用銅版畫表現火,無形的火焰在他的畫中表現爲光影,呈現出空間。黑白之間做出如此微妙的變化,並且人物、景觀的造型信手拈來,劇場式的構圖帶着巴洛克藝術的基因。

燃燒的意志 銅版 150×100cm 2014

煙火 銅版 50×65cm 2014

你們不是想看學院派嗎?“學院”就在劉海辰的畫裏!

在《燃燒的意志》中,陰影里人物體積和身體結構之間的變化極其精妙。如果你瞭解用酸腐蝕銅版的過程,你將會感受到最終畫面的歎爲觀止,因爲可能幾秒鐘的變化就會導致最終效果的懸殊差異,更何況是在150cm這樣尺寸的畫面上,對材料的控制力不言而喻。

火光(手稿) 紙本油畫棒 32×41cm 2014

“肉色的火焰”同樣是出於對顏色在技術層面的把握。也許是因爲長期進行黑白作品的創作,在他的紙上作品中,色彩被削弱到最低的限度。而用肉色表達火的方式,是對材料熟捻於心的自由。這不是一個關於想象力的問題,當他拿起肉色的油畫棒,他的腦子裏必然沒有“顏色-名稱-畫”的過程,而是“顏色-畫”的直覺。這就好比是NBA球星在反覆訓練中形成的肌肉記憶,神來之筆並不是思考後的結果。

信仰 布面油畫 175×235cm 2018

阻力 布面油畫 185×265cm 2018

此時漫長

A Lifelong Moment

與其說“此時漫長”是劉海辰作品所傳達出的悠遠的氣息,不如說這是版畫工作方法所帶給他對藝術的真實感受。製版、繪畫、腐蝕、上色、清理每一個環節都耗費漫長的時間。並且這更像是一種體力勞動,在作品被印製之前你無法看到勞動成果。只有經過機器轉印的短暫過程後,慢慢揭開畫心的瞬間才能呈現之前所有工作的結果。

劉海辰工作室場景

這個瞬間是真正的“A Lifelong Moment”,伴隨着這個瞬間的並不是經歷複雜工藝之後的一蹴而就,也有可能因爲細節的瑕疵而帶來最終的失敗。轉印環節的成功令藝術家激動的同時,同樣可能帶來無限的沮喪。於是,此刻漫長。

影與霧 紙本油畫棒 36×96cm 2018

如果說畫如其人,那麼劉海辰的畫就如此確切地表達了一個真實的劉海辰。他安靜,沉穩,又雄心勃勃,眼神中閃現着堅定的光,這就是他畫裏的氣質,一種由技術背書的信心支撐着畫面的建構,他試着在畫面上製造事端,並用理性控制着有限的激情。

他將版畫的這種控制與冒險醞釀於畫中,在理性的塑造與可控的激情之間尋找平衡。他的紙上作品總會留出一塊未完成的區域,將繪畫過程中的瀟灑留下來,這是他僅有的可以釋放的空間,比起銅版畫的一氣呵成,他更享受紙上繪畫這份有限的自由。

Farewell Fog 紙本油畫棒 36×96cm 2018

很難說是技術影響到他作品的題材,還是主題選擇了技術的類型。劉海辰灰色的畫面像是褪色的老照片,他在展覽的自述中說,

開始的時候,我的創作和我在北方的生長環境有關,車站、鐵路伴隨我的童年,直到長大還留有某種情結,2011年我做了關於鐵路場景的作品,慰藉記憶;隨後一段時間,圍繞火進行了一系列創作,起因是對現實中的非現實感的興趣;再後面的作品裏出現了荒野、河流、冰雪,這些嚴酷的場景來自我內心,意在透過強烈的感官刺激窺視寂涼。

“火”的意向不斷在展覽中出現,並且,從肉色到橘黃色,愈加溫暖濃烈,童年的“寂涼”慢慢地褪去,“此刻漫長”之後,此刻不再漫長。

暗語(手稿)紙本油畫棒 36×48cm 20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