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最近的《祭侄文稿》被借出日本展出事件,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吧。

此文稿書於1261年前的盛唐時期,書法大家顏真卿爲悼念其戰死的侄子而起草,蘊含着顏魯公至真的情感,被譽爲“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在安史之亂後對家國情感無修飾的流露,後世衆多名家對文稿的精心呵護,這纔有了這一奇蹟。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此次借予日本,遭到了海峽兩岸人民普遍激烈的質疑,質疑點主要在借出符不符合規章?運輸是否做到應有的保護?展出是否有嚴格的保護規定?

這些擔心不僅僅是源於《祭侄文稿》的珍貴,而是臺灣當局借出國寶級文物背後的動機有政治獻媚的嫌疑。

兩岸人民都難得一見的驚世國寶,竟然先斬後奏地在日本展出。在日本留學的華人學生表示在國外看到國寶,心情複雜。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1935年,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實際上,“動機不純”的中國文物海外展出早在1935年就發生過。

當時英國爲了慶祝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繼位25週年,策劃了豪華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中英雙方選出了多達93個集裝箱,共1022件文物參展,其中大多數來自故宮博物院。

中國打算靠此次在西方世界的展覽,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給西方,以促成國際主流輿論對中方的好感,也是對當時日本文化輸出的一種對抗。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但是,展會雖達到了震驚西方,影響歐洲的效果,可背後動機的爭議,從當年到現在都沒有平息。

“冷靜地想一下,就會心有疑惑,展覽會在英國雖然成爲熱議話題,但要說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就此得到深化,我們的國際地位就此得到提高的話,那就好比是鏡花水月般不切實際。”

這段話出自當時負責部分故宮文物南遷工作的莊尚嚴老先生,在倫敦展出的故宮文物均來自這批南遷國寶。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而莊尚嚴老先生隨着這批文物漂泊到臺灣,一去就沒能回來,在海峽對岸一直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官至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第一次看到這段故事,是在一部日本紀錄片《臺北故宮》中看到的。當然,原始資料還是我們國人整理的,我們中國自己的紀錄片《臺北故宮》中有更詳細的介紹,同樣值得觀看。

這一中一日兩部《臺北故宮》實際上從規模和視角上都不盡相同,我爲什麼要選擇講日本的這一部呢?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我想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篇幅較短,適合對文物以及故宮博物院歷史不太瞭解的人觀看;二是因爲是日本製作,從日本視角來讀這段因侵華而寫下的歷史會更加有趣,而當下的《祭侄文稿》又恰好在日本展出。

結合時下的熱點,這部日本NHK電視臺拍攝製作的《臺北故宮》應該能解答這麼一個問題,爲什麼這樣一件頂級國寶會存在臺北?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1925年,故宮博物院在北京設立,很多皇家藏品也被作爲文物向普通公衆展出。

然而,6年後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稱“滿洲事變”,NHK電視臺對侵華戰爭歷史的態度較爲客觀)打破了紫禁城的平靜。

日本建立了僞滿洲政權,佔領了東北並逐漸向中原逼近。到了1933年,北京已經岌岌可危。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蔣公擔心故宮裏的珍貴文物,決定將它們運往上海緊急避難。而前文提到的莊尚嚴先生正是文物南遷的其中一位負責人。

這批遷出的文物數量巨大,據統計這些文物裝滿了13491個木箱,由火車運往上海。

兩年後,也就是1935年,這批文物中的部分便由英國軍艦護衛遠渡重洋來到了倫敦展出。爲期100天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確震驚了西方,有超過42萬人參觀,破下了展館的紀錄。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莊尚嚴先生也隨同這批寶貝在倫敦暫居,據他的回憶描述,當時的西方人對中國通常是蔑視的態度,但在這場展覽中,領略到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後,他們的態度似乎有些改觀。

報紙的頭版頭條也都在報道展覽中出現的中國文物,民間開始崇尚中國風,名人開始發表對中國文化的讚美評論。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在中國製造出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是赤身裸體的野蠻人啊。”

“我這輩子還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這麼多如此美妙的寶物。”

中方在西方積極建立影響的舉動讓日本感覺到了危機。在日方的檔案資料中,可以看到日本人對此次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進行了調查。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其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李頓爵士”,他當年帶領調查團到日僞滿洲地區調查,並未承認僞滿洲國的獨立。而他出現在展覽會的籌備委員會名單中,對日方而言是個不利的局面。

就在那場展覽一年多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的非正義戰爭,我們寶貴的故宮文物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顛沛流離。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從上海到首都南京,南京隨後瀕臨淪陷,文物分三路輾轉運抵西南各地保存,1937年至1947年,這批文物才重新回到南京,整整十年,連日期都不差。

然而,沒等這批文物真正安穩下來,解放戰爭又爆發了。1948年,解放軍已經解放了多個城市,蔣公眼看南京也要失守,於是決定將文物中的精品運往臺灣。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運臺文物共3824箱,分三批運往臺灣基隆港。這當中就包括顏真卿的真跡《祭侄文稿》、翠玉白菜、毛公鼎等稀世珍寶。

跟隨這批文物前往臺灣的還有一大批的學者、專家,他們都是當時公職人員,去臺灣並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工作職責。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起初他們認爲在臺灣並不會生活很久,沒想到這一去就是一輩子。莊尚嚴也是這樣去到了臺灣,不過他之前由於工作本就奔波,妻兒一直跟隨,幸運地沒有與家人分居兩地。

這一批中國的老學者老專家們,依舊爲這些文物工作了一輩子,積極地將中國文化的魅力發散至世界各地,所以在國際上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名聲在外。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但是,一分爲二的故宮博物院還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例如著名的《富春山居圖》,在清朝順治年間被燒成兩段,分“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現在分別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1年,兩部分纔在臺北同時展出,是361年來的首次。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另外,除了這些可以展出觀賞的文物之外,被分隔藏於兩地“故宮”的還有大量的史書文獻。

大清已經亡了100多年了,清史的修訂仍困難重重(北洋政府曾出版《清史稿》,但因爲時代限制觀點陳舊,多爲清政府立場),這當中也有史料分居兩地難以交流的原因。

我只是希望文物的研究和展覽不要受到某些因素的左右。

《祭侄文稿》的出借雖本質上也是傳播中國文化,但先斬後奏不合程序的做派,加上借出地日本之於國人的特殊性,不可能不激起網民的憤怒。

《祭侄文稿》爲何藏於臺北?看看這部日本紀錄片是怎麼說的

但我也希望,通過此事件,或者是通過《臺北故宮》(中日兩部都非常推薦)這部紀錄片,大家能關注到一分爲二的故宮博物院,能明白我們應當先解決的國內兩地文物交流問題。

至於國際上的交流,應當引用第四屆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對文物運臺做出的批示——慢慢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