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倍起步,小米估值一路飆升至超110倍PE,然後開始回落。

據業界傳聞,小米最快6月底至7月初在H股掛牌上市。這最後一個多月時間,小米估值成爲一個極大的懸念。

自從5月3日小米在港交所發佈招股書以來,無論是小米公司、相關投行以及二級市場投資者,表現出來的投資邏輯是從燥熱開始轉向冷靜、理性。

目睹其他四隻“獨角獸”(閱文、平安好醫生等)在H股的前車之鑑,小米估值趨於理性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對於潛在投資者來說,小米上市發行市盈率越高,他們需要承受的風險也越大。

最關鍵的是,資本市場的風生水起最終都會影響公司的實體經營與發展。高市盈率發行IPO對於雷軍來說,究竟是驚喜還是憂慮?

10輪融資,兩次遭遇估值下滑

“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爲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雷軍在多個場合重複這句話的目的,正是試圖將小米的定位從硬件公司拉向互聯網公司,這其中的定位差別關係到小米估值。

IPO前夕的關鍵時刻,業界對小米估值出現劇烈波動,恰恰說明在創業八年的勵志故事背後,小米作爲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故事仍沒有講好。

據統計,在這次IPO之前,小米一共完成了九輪融資,總融資規模爲1,502,107,829美元。最後一輪融資是2014年底的F輪,融資額約10億美元,估值約450億美元。具體情況如下圖。

上述圖表顯示,2014年12月23日,小米啓動F輪融資。首份購股協議的F-1輪顯示,認購價爲20.168美元/股。投資者包括All-stars、DST、GIC、厚朴投資和雲鋒基金等機構。當時雷軍在微博宣佈:“小米上週完成最新一輪融資,總額11億美元,公司估值450億美元。”

F輪融資一共進行了兩輪。其中,F-2輪融資直到2017年8月24日才結束。F-2輪認購價爲17.927美元/股,比F-1輪低11.1%,對應的估值約400億美元。

通過對比發現,F-1輪與F-2輪相差超過兩年,但是估值爲何走低了11%。其中的關鍵原因可能是,F輪優先股分兩步發行,大頭4879萬股按450億美元估值定價,9.84億美元第一時間打給小米。後面1.5億美元拿多少優先股視小米業績而定。

由於小米2016年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2%,顯然沒有完成KPI,只能按400億美元估值對應的價格發行838萬優先股。最終,F輪投資者以11.34億美元獲得2.7%股份計算,市值爲420億美元。

頗有對比意味的是,2018年5月3日小米發佈招股書以來的一個多星期內,估值再次遭遇劇烈波動。小米估值一度從1000億美元下滑至最低600億美元。

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有兩種分析觀點,試圖解釋小米估值出現的震盪。一種觀點認爲,小米公司對於自身的1000億美元估值,遭到了外界批評,即對自身發展過度樂觀。實際上,小米九成的收入來自於銷售硬件產品。

另一個原因在於,去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科技公司股票集體陷入低迷,估值遭遇大幅下滑。最明顯的例子是,騰訊在H股下跌了超過1000億市值。

估值畫出拋物線,市盈率一直偏高

以5月3日遞交招股書當天爲中軸,小米的估值在前後20多天的時間裏畫出了一道拋物線。

4月16日,據香港經濟日報報道,小米股東售股價格顯示公司估值介乎65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

5月2日,財聯社自保薦機構處獲悉,小米IPO定價基本確定在1000億美元以上,爭1200億美元,基石投資者定價在800億美元以上。

5月3日,界面從接近小米IPO的投行人士處獲悉,小米最新估值爲1000億美元,該人士同時表示這個估值並非最終數字,做交易的銀行會根據需求調整。

5月8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小米IPO目標估值介於700億美元至800億美元之間,低於此前討論的1000億美元。

5月9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小米公司當前估值介於60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之間,目前暫不清楚這是因爲潛在投資者對於小米最初的1000億美元估值望而卻步,還是銀行家和小米高管尋求降低預期,以便小米在上市首日實現股價大漲。

5月10日,新浪援引接近小米IPO項目中介商人士稱,多家機構對小米IPO的估值預測基本集中在7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之間。

以2017年小米經調整利潤54億元人民幣計算,從估值1000億美元到600億美元,小米的市盈率大概在117倍至70倍之間浮動。

這個市盈率對應的市值,對於一家硬件公司來說幾乎是“天價”,即便是放在互聯網公司裏也屬於明顯偏高的。

作爲參照,三星電子的市盈率爲11.38倍,蘋果目前的市盈率爲20.35倍,而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互聯網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市盈率分別爲33.24倍、49.99倍和45.73倍。

如果以過高的估值上市,小米有望超越百度當前911億美元的市值,將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格局改寫爲“ATM”,但對於潛在投資者來說,小米上市的估值越高,他們需要承受的風險也就越大。

考慮到過去半年多,73家在香港IPO的公司已經有52只破發,並且最近一家在香港進行IPO的“獨角獸”,平安好醫生在上市後第二個交易日即跌破發行價。

小米過高的估值將使得股價在短時間內承受巨大壓力。

小米的估值會出現逆轉嗎?

如果沒有2017年小米出貨量的逆轉,雷軍未必會選擇在2018年上半年讓小米上市,畢竟此前雷軍曾多次宣稱“五年內不上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小米出貨量實現逆轉的同時,公司估值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提高。

據招股書顯示,小米公司F輪融資從2014年跨至2017年,其中2014年12月23日簽署首購股協議的F-1輪,認購價爲20.168美元/股(對應市值爲450億美元),而2017年8月4日結束的F-2輪認購價爲17.927美元/股。

以F輪投資者以11.34億美元獲得2.7%股份計算,小米的市值爲420億美元。但如果以小米2016年利潤19億元人民幣計算,小米最後一輪融資時,估值對應的市盈率超過140倍,與目前不斷走低的市盈率相比更加誇張。

綜合小米最後一輪融資以及近期傳聞的估值走勢來看,小米的市盈率總體呈下降趨勢,擺在投資者面前的問題是,多少倍的市盈率纔是小米的合理水平?

如果以略低於阿里巴巴、騰訊的40倍市盈率來計算,小米的估值甚至只能到339億美元。這種情況下的小米已經被視爲“純互聯網公司”,但顯然這個估值不會是小米想要的。

與蘋果這樣公認的硬件公司和BAT這樣的純互聯網公司相比,小米或許更想被拿來與亞馬遜比較。

36氪在《“小米模式”大多幻滅,小米卻用8年講了一個大故事》一文中曾提到:“小米和亞馬遜最相似的地方在於,我們都很難用一句話來說明,它們是什麼公司。小米是以賣硬件爲核心的互聯網公司,而亞馬遜則是靠雲服務賺錢的電商公司,現在還在做人工智能。”

亞馬遜目前的市盈率高達353倍,在亞馬遜面前,小米的市盈率和估值似乎正常了許多,但相比之下,小米也缺乏亞馬遜電商、雲服務甚至智能音箱那樣在市場上佔據統治地位的支柱性業務。

小米只能走自己的“小米模式”:無論是向前一步,進化爲完全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向後一步,退化成靠賣硬件盈利的硬件公司,都無法支撐起小米當前的估值。小米主觀意願也好,股東、投資者倒逼也罷,如果小米想要獲得高估值,那就只能做自己。

交銀國際在研究報告中稱,小米是“硬體+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爲主要商業模式之創新公司。目前來看,這種模式成就了小米,卻也讓小米的估值陷入更大謎團。

對於小米來說,想要成爲一家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也只能在這個模式下繼續前行。如果小米能突破“鐵人三項”,在雲、大數據、IoT甚至人工智能領域開啓新的增長點,那又將是另一段小米故事了。

相關閱讀:焦點解毒 | “小米模式”大多幻滅,小米卻用8年講了一個大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