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國很早就造汽車了,有資料顯示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外國的幫助下,張學良的奉天炮廠就生產出民生牌載重汽車,載重兩噸多,據說輕便好用。九一八事變後,車廠被日本人佔領,中國人造車夢破滅。

中國大陸真正發展汽車工業是五十年代中期,也是在東北,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藉助蘇聯專家的幫助,生產出新中國自己的卡車。該車型是以蘇聯吉斯150卡車爲藍本製造的,載重四噸多,最大時速六十多公里。

三十多年前哪個車稱霸中國車市?你絕對想不到

車子造出來了,斯大林汽車製造廠專家提議起一個名字,中央的會議上提到這件事,朱老總說,我們的部隊叫解放軍,汽車也叫“解放”吧,毛主席表示贊同,確定新車就叫解放牌。

解放牌卡車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受歡迎的程度不是現在所能想象的。那時私人是不可能擁有汽車的,而一個單位有沒有解放卡是單位實力和信譽的象徵。沒有解放卡,招工都不願意去,還是不是一個正規單位?有人會懷疑的。

我父母的單位因爲是軍工研究單位,有十幾輛解放牌卡車。這些新綠閃亮的大卡一出大院,列隊而行,那個威風,現在想想都如夢裏。兩旁的居民百姓都停下觀看,贊議紛紛。“多有勁!”“多厲害!“這車真威風!”“這是啥單位,真牛!”

三十多年前哪個車稱霸中國車市?你絕對想不到

那時候,一般單位很難搞到解放牌卡車,有錢也買不到,因爲都是通過中央計劃調撥,廠家生產能力也有限,先保障重要的部門和單位。所以一般城市裏的集體小廠(那時沒有民營工廠)根本就別想。

小集體廠弄不來解放牌怎麼辦,也不能不運輸啊!也沒有別的車可買,既沒有斯太爾,也沒有五十鈴,只能搞到地方廠生產的燒柴油的“突突車”,這種車說汽車不是汽車,說拖拉機不是拖拉機,黑油糊糊的機器管子都露在外面,一開起來,突突突的震天響,黑煙瀰漫,油污刺鼻。

有些單位也有一些蘇聯的舊嘎斯卡車,但年代久遠了,數量也太少。

於是,解放牌就是汽車的代名詞,說中國汽車,就是解放牌,根本不關轎車什麼事。

記得跟父親單位的一司機坐在解放卡的司機棚裏聊天,他撫摸着方向盤說,“這車真不錯,一點油門就超過了四十公里!”聽了這話把我佩服的,四十公里了不得呀。

多少年後,遇到著名作家老趙,他是老司機,什麼車都摸過,當年在山西沒少開過解放牌。這個當年最牛皮的車,現在回憶起來也讓人笑了,“最高能開到每小時六七十邁,震動太大了,什麼都響,油耗驚人。開到一百邁估計能散了架……”

實際上解放卡是開不到一百邁,跟現在高速上的大貨車輕鬆上到一百邁還是沒法比的。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我們國家又有了南京的“躍進”和湖北的“東風”,再後來又有了黃河大卡。這個時候形勢開始鬆動了,也進口了一些東歐的卡車,路上跑的汽車漸漸多了起來,但是人們心目中,還是解放牌是正宗,照樣是很難買到。

三十多年前哪個車稱霸中國車市?你絕對想不到

說到買解放牌,那絕對不是一般走後門可以辦到的,需要手眼通天,關係得直達北京,外省的一般單位怎麼可能有這個能力呢。記得父親單位有一個對口的農村生產隊(一幫一,一對紅,可安插子弟農村插隊),眼紅單位有那麼多解放牌,想讓支持他們一輛,或者便宜賣給他們。這怎麼可能呢,關係好是好,但汽車等動產,北京的部裏是要過問的,計劃經濟時代,國家財產哪能輕易許人呢。結果這事就是辦不成。大隊的鄭書記爲此很是鬱悶,對單位冷淡了許多,冷言道,那就讓我們用用吧。單位果然派人派司機給他們拉了幾天的貨,也算安撫對口農民一下。解放卡車停在麥場的時候,許多老農都過去端詳撫摸,鄭書記遠遠地也在那踱步,眼睛不時瞟過來……那真是年代歲月中國的一個寶貝呀!

真正對解放牌形成衝擊大約是在1977年左右。那時國家進口了一批羅馬尼亞的大卡車,忘了叫什麼名字了,車外形沒有鼻子,很彪悍,勁也很大,能拉十幾噸重,遠超當時的解放牌,關鍵是該車配置豪華,完全顛覆了過去卡車車棚油、黑、髒的印象,裏面佈置得像豪華轎車,色彩明麗,有沙發,有暖氣,還隨車配有專門的制服。那時我在石油部門工作,國家分配了幾輛,記得職工們茶餘飯後都在議論,嘖嘖稱歎。

後來五十鈴等日本卡車也進來了,再後來奧地利的斯太爾也進了中國……中國卡車市場成了重卡的天下,我們的解放卡漸漸失寵。

三十多年前哪個車稱霸中國車市?你絕對想不到

老解放卡一生產就是30年,基本沒有變樣。1980年上萬輛老解放牌汽車滯銷!直到1986年9月29日最終停產。

再後來,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又和國外合資,生產出新的解放牌,但那已經是根本改型的新概念,跟我記憶中的解放卡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