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客戶端記者 肖玲玲 王麗平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海西重機自主研製的國內首個自升式升降平臺。

董家口中石化國內首個LNG接收站。

“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就要依靠科技創新”,十九大報告對經濟增長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日前,青島西海岸新區印發加快建設四大基地促進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意見,並於5月1日開始實施。該意見指出,新區將以實施“一業一策”爲主線,以開展定向招商和精準服務爲抓手,全面落實“中國製造2025”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全力推進海洋製造業、高端製造業和新興製造業三大領域十個產業,構建現代化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以實體經濟爲着力點,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亮點 西海岸新區高新技術產業 產值突破2300億元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海爾工業互聯網平臺、西門子青島創新中心等項目投入運行,青島開發區獲批全國首批智能化工業園區試點,全國首個智能製造創新中心落戶中德生態園。國家海洋基因庫實驗室投入運行,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中心獲批全省首批製造業創新中心,新增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49個、累計達209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45家、累計達40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2300億元,總量位居全市首位。技術合同交易額始終保持20%增長,發明專利指數位居全省前列,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區、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區、海洋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10多塊國家級牌子。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明月海藻館。

新增國家級衆創空間和興創天地7家、總數達到18家,24個創業項目在三板、四板掛牌上市。國家海洋基因庫實驗室試運行,國家級海洋物探及勘探設備工程實驗室揭牌,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中心獲批全省首批製造業創新中心,新增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家、累計達到149家。高新技術企業新認定186家、總數達到390家。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全省前列。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3%,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區。

海洋製造業·東海藥業

重研發,微生態新藥創研領先美國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青島西海岸新區金沙灘啤酒城全貌。

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東海藥業有限公司辦公樓裏,有一張袁隆平院士的合影引人注目,很少有人知道袁隆平就是用東海微生態藥品治好慢性腹瀉的患者之一。“我們應該汲取生態破壞造成環境惡化的沉痛教訓,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人體微生態平衡。”青島東海藥業董事長崔雲龍曾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道。長期以來,人類醫學發展史上犯了一個不容小覷的錯誤,就是過度重視人體自身的器官以及基因,忽視了由共生器官-人體菌羣營造的人體微生態的重要性,致使人類對諸多疾病的起因認識不到位,造成了對這些疾病在預防和治療上一直沒有有效的措施。

東海藥業,20多年專注於微生態製劑創研和普及微生態知識、療法,1997年,東海藥業成功分離出我國第一株藥用酪酸梭菌,這也是我國第一株治療腹瀉、腸炎的藥用酪酸梭菌菌株,生產的相關藥品一舉打破了日本在微生態製藥領域長達半個世紀的壟斷局面。酪酸梭菌、凝結芽孢桿菌領域技術領先美國十年,已經成長爲國內最大的微生態製劑生產基地。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人體微生態產業‘航母’。”該公司品牌部胡經理表示,東海藥業的目標就是成爲微生態領域裏的標杆企業。爲此,他們尤其注重研發和知識產權,“很多企業的微生態產品是通過其他平臺轉讓的,我們都是自主研發的。”東海藥業目前的研發團隊有80多人,“今年7月份還將入職近300名員工,其中三分之一是研發人員。”正是有了強勁的研發團隊做後盾,東海藥業先後攻克了厭氧益生菌產芽孢困難的發酵技術和防止微生態藥品失活的微囊技術等重大關鍵工藝技術,解決了益生菌藥品需要2℃~8℃低溫儲運的技術瓶頸,使所生產的阿泰寧、寶樂安等益生菌藥品均能常溫儲運,確保了藥品質量和臨牀療效。迄今,已成功創研獲得了新藥證書9個(一類生物新藥3個、二類生物新藥2個),其中微生態藥品6個(國家一類新藥2個),主持制定了微生態藥品國家標準6個,系列研究成果榮獲2013年青島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先後主持完成了微生態藥品領域的863項目5個,已申請新藥發明專利60餘項,獲授權18項,其中獲美國微生態新藥發明專利授權2項,標誌着我國在酪酸梭菌和凝結芽孢桿菌方面的微生態新藥創研水平領先美國。

迄今爲止,東海藥業的產品已進入國內二級以上醫院3000餘家,年銷售1000餘萬盒,實現產值3億元。系列微生態藥品和克敏特等益生菌複合粉等功能性食品已爲800多萬患者解除了疾病痛苦,“從2016年底開始,我們的產品往社區、鄉村醫院拓展銷路,希望我們的藥能夠幫助更多人解除痛苦。”

■全力推進海洋製造業,實現藍色產業引領示範發展

重點突出海工裝備與高技術船舶、海水淡化、海洋生物等三大藍色產業,爲探索海洋先進製造業科學發展新路徑發揮示範作用。

●海工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到2020年,力爭產值超過500億元,打造全國高端船舶修造產業基地和世界級海工裝備基地

●海水淡化: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值100億元,全區海水淡化生產能力達到24萬噸/日,建設全國領先的海水淡化產業基地

●海洋生物:到2020年,力爭海洋生物產業產值達到200億元,打造國家級海洋生物產業基地

高端製造業·大東科技 

智能柔性生產線實現操作無人化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青島大東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青島大東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3月,坐落於西海岸新區明關路729號,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發展迅速,而且步子非常穩。”青島西海岸新區工信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作爲高端製造業典型代表之一,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研發、生產、銷售智能數控衝壓裝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主要產品有數控轉塔衝牀、數控柔性生產單元、數控送料機、數控剪板機前送料等高效智能鈑金數控衝壓裝備,是國內先進的自動化設備生產基地。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該企業從創立之初,走的就是高端、環保“路子”,“2013年創立之初我們就自主研發生產了D-T30系列數控轉塔衝牀,每小時耗能兩度電,爲全國首創。”該公司總經理李成忠告訴記者,這種數控轉塔衝牀的作用不單是衝孔,簡單的拉伸、成型等都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家用冷櫃外殼上有些小孔及散熱百葉窗等,就是用數控轉塔衝牀加工的;再比如一些高鐵站及大型商場的鋁單板幕牆裝飾板,都由它來加工的。”而傳統機牀需要多道手工操作,效率低,安全性差,“現在國內的很多機牀,耗電多的每小時20多度,少的也得5度。”不光能耗少,他們自主研發的高速伺服轉塔衝牀專用控制系統,還實現了高速、高精加工。“目前國內市場已全面做開,去年產值1.5億,今年將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開闢全新的國外市場,今年產值爭取達到2億。”

除了產品高大上,該公司的生產線目前也在優化中,“我們公司正在投入研發智能柔性生產線,以實現鈑金生產無人化操作。”李成忠介紹道。何謂無人化操作?“就是從一張鐵板到生產出一個成型的產品(箱體、鐵櫃子),儘量節約減少人工操作,以致全部實現智能化全自動操作。”李成忠告訴記者,傳統生產線上,一張鐵板需要經過人工裁剪、搬運、衝壓、折彎、成型等多項操作,工序非常繁瑣,“簡單的話3個以上,麻煩的得七八道工序。”耗時耗力,而通過智能柔性生產線,不光把人工成本省下來了,時間也能省一半以上,這一生產線的投用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就可以實現。

據李成忠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公司已成爲較爲完善的數控設備生產廠家,並在全國設有23個辦事處,產品暢銷全國且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共有19項專利技術,16項實用新型,2項外觀專利,其中1項技術發明專利已進入實質審覈階段。其研發生產的設備已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另外,該公司2018年還將投資2.6億元,建設年產800臺套的智能數控裝備科技園,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重點突出優勢製造業,實現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董家口中石化國內首個LNG接收站。

立足存量變革,加快提升企業裝備技術和智能製造水平,通過引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重點提升家電、機械裝備、汽車製造等傳統產業轉向網絡家電、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內行業領先地位的產業集羣。

●網絡家電:到2020年,家電產業力爭實現產值1200億元,成爲青島家電產業由大變強的核心支撐,建設全球網絡家電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

●智能裝備:到2020年,機械裝備製造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建成國內知名的專業化智能裝備製造業基地

●新能源汽車:到2020年,汽車及零部件產值達到500億元,建設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新興製造業·華世潔環保科技 

打破中國環保技術無“芯”神話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國際億噸大港前灣港。

華世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坐落於西海岸新區六盤山路16號,在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中不斷創新突破,“分子篩吸附轉輪”技術實現了國內首創,打破了中國環保技術無“芯”的神話。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從初創開始,該公司就秉承“走國際化自主研發路線”。“‘分子篩吸附轉輪’於2008年開始研發,通過近4年時間的研發成功,並於2014年獲得國家首臺(套)認證,在當時打破了中國環保技術無‘芯’的神話。”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同類型技術主要被國外企業壟斷,而他們的這項技術的研發則打破了這一壟斷。到目前爲止,該項技術已成爲我國該產品的國家標準,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並能與國外企業相媲美。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海西重機港平9號。

“分子篩吸附轉輪”到底有啥用呢?“‘分子篩吸附轉輪’技術目前廣泛應用於針對中小企業的高效淨化一體機中,它可以理解爲一個用於工業的大型空氣淨化器。”該負責人解釋道,現階段我國VOCs(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纔剛剛起步,系統性不強、行業針對性差、控制不全面等問題較爲突出。廢氣治理方面,產品類型單一、技術水平落後、產品運行維護差。而該項產品則能根據廢氣的成分、濃度、風量實現“一廠一策”,淨化效率達到90%以上,方便安裝,並大大縮短了工期。“這項技術的突破也爲我國汽車塗裝、機械製造、造船等行業對大風量、低濃度有機廢氣治理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另外,“由於大型企業設備比較完善、理念比較先進,對於空氣污染配套治理的措施也比較完備,而目前中小型企業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小企業也經常因爲空氣治理不達標而被迫關停,基於這種情況,目前公司的主要業務集中在中小型企業中。”據該負責人介紹,目前他們已爲十餘家中小企業提供淨化一體機服務。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該公司在塗裝行業廢氣治理方面已成爲行業翹楚,併爲500強企業及知名車輛企業提供優質的工程項目及服務,如長城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約翰迪爾、捷安特等。

2017年,華世潔環保新增4項VOCs治理國家級專利,截止到目前,該公司已擁有60餘項專利。在解決空氣治理、爲綠色發展助力的同時,華世潔環保也提高了自己在行業內的地位,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材料,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張屬於自己的名片。2017第十屆環境產業大會上,青島華世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榮獲“綠英獎·工業廢氣VOCs治理標杆企業”榮譽稱號,目前公司產值達到7億。下一步,該公司將繼續致力於爲企業提供健康舒適的清潔的空氣,共享藍天。

■培育扶持新興製造業,實現新興產業崛起壯大發展

全力培育扶持具有一定產業基礎和項目儲備條件,且符合青島市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興製造業,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材料、儀器儀表、高端醫療器械等四大產業,推動高端新興產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羣式發展,培育新區工業發展新動能。

●集成電路:到2020年,力爭新引進和培育集成電路企業10家以上,集成電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

●新材料:到2020年,力爭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200億元

●儀器儀表: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值50億元

●高端醫療器械: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值30億元

■突破 

從定標到定向 領航新舊動能轉換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海西重機爲中電投江蘇濱海港研製的1800t'h橋式抓鬥卸船機。

作爲青島發展的龍頭和引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主陣地,青島西海岸新區率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當好排頭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由“定標”轉向“定向”,改變傳統“定目標、定任務”的方式,出臺《新舊動能轉換存量變革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以及《關於加快建設四大基地,促進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不僅明確幹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誰來幹、怎麼幹、幹到什麼程度,爲傳統產業率先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指明瞭方向,畫好了路線圖。以實體經濟爲着力點,率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一業一策”定目標。對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針對新區工業特點和優勢,確定26個行業“一業一策”予以跟蹤推進。目前已完成了船舶海工、家電電子、汽車、機械裝備、紡織服裝、橡膠輪胎和食品飲料等7大產業16個細分行業的“一業一策”行動計劃,逐一摸清發展底數,研究發展趨勢,確定發展目標,細化發展舉措,提出招商目錄,將發展的思路細化到每一個領域、每一個項目,讓企業知道政府鼓勵什麼、引導什麼,讓招商部門知道缺什麼、引什麼。

西海岸新區着力實體經濟,邁出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3月22日,外賓在參觀新型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

“三大領域”抓產業。全面落實“中國製造2025”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結合新區實際,確定推進海洋製造業、高端製造業和新興製造業三大領域十個產業,構建現代化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海洋製造業,着眼實現藍色產業引領示範發展,重點突出海工裝備與高技術船舶、海水淡化、海洋生物等三大藍色產業,爲探索海洋先進製造業科學發展新路徑發揮示範作用;高端製造業,依託存量優勢,發展網絡家電、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等三大升級版產業,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製造業,發展集成電路、新材料、儀器儀表、高端醫療器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生動能。

“四大基地”建載體。空間佈局上,依託各大功能區,規劃建設現代產業“四大基地”: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爲主體,建設信息技術基地,重點發展網絡家電、智能裝備、儀器儀表、新能源汽車;以董家口經濟區爲主體,建設循環經濟基地,重點發展有機化工、新材料、鋼鐵深加工、海水淡化、船舶海工等臨港產業;以中德生態園爲主體,建設智能製造基地,發展智能製造及高端裝備、海洋生物、集成電路、新能源等產業;以海洋高新區爲主體,建設海洋製造基地,發展海洋生物、海洋儀器裝備、海洋新材料和涉海軍民融合等產業。

“八大方向”促轉換。貫徹“中國製造2025”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精神,結合實際,研究提出了工業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八大方向:創新發展,加強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項目建設,突破一批關鍵裝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智能發展,鼓勵智能製造、機器換人推進互聯網工業試點;綠色發展,加強節能環保、低碳高效、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服務型發展,推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加快生產性服務產業發展;品牌發展,落實明星企業培育工程,加強“瑯琊榜”宣傳推介和各級品牌、商標建設;融合發展,推動軍民融合、兩化融合和產業融合,進一步加強地產地配、地品地用;高端發展,引導企業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高水平發展;集聚發展,完善壯大八條千億級產業鏈和四大基地。力爭到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8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3600億元,佔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3%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