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堪比大片!中美俄聯手將一批危險核材料成功運出非洲——

導讀

近期,多家外媒陸續報道:2018年10月至12月,來自中美俄等國的聯合團隊密切合作,在非洲國家尼日利亞成功回收轉移一批高濃縮鈾,消除了恐怖分子搶奪危險核材料的風險。美國媒體對中國發揮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評價,認爲“中國在覈材料運儲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俄羅斯媒體的評價是:“尼日利亞行動的細節完全可以成爲大片劇本的基礎,現實情節可能與電影情節一樣有趣和驚人。”

關於此次行動,首先來看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對現場情形的描繪:

“機會之窗”稍縱即逝

鏡頭首先鎖定在加納。

在該國的一個集結地,一羣核專家正盯着時鐘,緊張地等待消息。

這個小組由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挪威及捷克等國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他們將前往尼日利亞的卡杜納地區,從一個研究反應堆中移除高濃縮鈾。

核不擴散專家此前警告過,這個反應堆可能成爲希望獲得核材料的恐怖分子的目標。

但隨着小組集合並準備在2018年10月20日出發,該行動突然暫停,因爲地區暴力活動導致數十人死亡後,該州州長宣佈實行宵禁。

當美國外交官爭分奪秒地確保精心安排的“機會窗口”不會關閉時,覈查人員卻並不確定局勢是否安全。

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官員彼得·漢隆說:“這次行動很重要,但我們必須謹慎行事,我很緊張。”

將核材料運出尼日利亞一直是核不擴散倡導國長期追求的目標。隨着該地區武裝組織——尤其是被五角大樓稱爲重大恐怖主義威脅的“博科聖地”的崛起,這個目標變得越來越重要。

凸顯這一行動重要性的,是中國在運輸和儲存核材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對恐怖分子有吸引力的材料”

20世紀90年代中期,尼日利亞開始建造位於卡杜納州艾哈邁杜·貝羅大學的“尼日利亞一號”研究堆,其目的是爲科學實驗而非爲電網供電。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規定,其設計目的是“科學研究、中子活化分析、教育和訓練”。

這一設計使用的是高濃縮鈾,也就是通常被公衆稱爲“武器級鈾”的一種核物質。它是核武器材料的核心。尼日利亞的這種材料濃度超過90%。

儘管只有一公斤多這種高濃縮鈾,並不足以造出一枚完整的核彈頭,但如果尼日利亞的核材料被竊,恐怖組織可以用這些物質製造髒彈,或者積累這種材料,以接近形成大爆炸的數量。

尼日利亞能源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優素福·阿米努·艾哈邁德曾直言不諱將高濃縮鈾留在本國的擔憂:“我們不想要任何對恐怖分子有吸引力的材料。”

“只有24個小時”

直到2018年10月22日——最初延期兩天後——美國外交官才與尼日利亞同行一道,獲得卡杜納宵禁的豁免,並準備開展行動。但出於安全考慮,通常需要花費數天時間的行動只能在24小時內完成。

只有24個小時。

10月23日凌晨1點30分,一架俄羅斯安-124運輸機在尼日利亞降落。機上是負責核材料拆卸轉移的專家小組,以及一個型號爲TUK-145/C的專用容器,這是一個自重30噸的核材料儲運箱,外表像一個巨大的銀色圓筒。即使在飛機失事的情況下,它也能保證其中貨物的安全。作爲安全測試的一部分,這個集裝箱曾被放進一個燃料池中,然後被點燃,燒了整整60分鐘,以查看其中貨物是否完好。

自凌晨開始,從飛機上卸載設備花了幾個小時,從機場到研究堆又用了幾個小時。工作小組於上午9點左右抵達研究堆。爲了保護他們,尼日利亞軍方派遣的是陸軍第一師——尼軍方的王牌部隊。

拆卸濃縮鈾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其所在的研究堆堆芯位於6米深的水池底部。在池子上面,技術人員要搭建一個平臺,然後在堆芯上方中心位置放置一個容器,被稱爲臨時轉移桶。桶裏有一個抓手,可以伸進研究堆,將堆芯提取出來;當堆芯裝入臨時轉移筒後,技術人員並將桶封裝,然後將其密封在TUK-145/C容器內。

一名在場美國團隊成員回憶:“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漫長的一天。”“沒有人想到休息,沒有人想到午飯,每個人都在拼命幹活兒,以在時間窗口內完成任務。”

就在技術團隊完成拆卸封裝濃縮鈾任務後,情況又有了變化——運送核材料的運輸機要通過其他國家領空,但這需要其他國家的許可。爲確保絕對安全,相關國家需要協調領空通過的許可,同時,又要絕對保障核材料的安全。

直到五週後,這批濃縮鈾終於在尼日利亞軍方的護送下運至機場裝機。12月4日,安-124運輸機飛向目的地中國。

“中國的作用”

對於此次行動,《防務新聞》文章以單獨一節進行評價,認爲“中國在行動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該刊還不無擔憂地指出,在覈安全和其他和技術領域,中國與美國原本的合作已有一定進展,而且發揮了積極效果。但美國政府現在的政策,卻可能使得一些合作前景出現變數。

俄羅斯核不擴散問題專家安德烈·巴克利茨基則提到,無論是在此次行動中,還是在此前伊核協議、阿爾及利亞重水反應堆項目中,中國都在積極參與國際核不擴散行動。卡內基莫斯科中心學者亞歷山大·加布耶夫則表示,中國“作爲核大國之一,不會對和不擴散問題袖手旁觀”。而在這次行動中,“中美俄的利益一致也很重要,儘管三國在覈安全領域存在政治分歧,但仍能且應當開展合作”。

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對此行動的評論是:“個別國家的孤立主義和狹隘利益思想不太適合當今這個複雜而又並不總是安全的世界。”

關於此次行動,中國核工業集團網站上發佈瞭如下消息,平實、低調而又清晰: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人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項目“體現了多個國家政府和組織在防止核擴散方面的決心和共同努力”。

專家:中美應努力維持合作

對於中美俄等國在尼日利亞的此次聯合行動,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李彬告訴參考消息網,這次行動屬於國際核安保領域的常見案例,類似合作還有很多。

李彬介紹說,在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政府曾積極推動防止人爲攻擊的國際核安全領域合作,先後召開四次核安全峯會。在這四次峯會上,中國領導人均有出席,顯示出中國在覈安全問題上一貫的合作態度。而就中美此類合作而言,從尼日利亞這次行動談起,有必要注意幾點背景:

首先,製造核武器的裂變材料有兩種:鈈239和鈾235。前者可以造出內爆式核武器,但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後者可以造出槍式核武器,製造原理相對簡單,但關鍵是需要高濃縮鈾。所以,防止恐怖分子盜取濃縮鈾是當前更爲迫切的需求。

其次,“研究堆”易用到高濃縮鈾。中美曾在覈安全峯會上就如何消除相關風險進行過討論,因此纔出現像尼日利亞行動這樣的具體合作。這種行動可以由多國合作完成。此次,中國不僅參與回收環節,還負責事前事後與各方協調,並作出妥善安排。

第三,對於尼日利亞這樣的反應堆所在國而言,此類行動通常不以損害其對反應堆的使用爲前提。中美以及尼日利亞協商後最的做法是,由外界提供技術,將原來的高濃縮鈾換成低濃縮鈾,並對反應堆的堆型等進行修改,以確保反應堆能照常使用。這意味着尼日利亞並不會因此喫虧,而核材料被盜的風險也可以消除。此類合作最關鍵的意義恰恰在此:既讓需要反應堆的國家仍然有得可用,也可以提高反應堆所在國的安全狀況和全世界的核安全信心。

最後,這並不是中美等國在覈安全領域的唯一合作。另一個較重要的案例是伊核談判有關濃縮鈾和鈈的生產問題。在高濃縮鈾問題上,美伊之間經過多年討價還價才達成生產規模方面的協議。而在鈈的問題上,雙方本來有可能繼續陷入無休止的談判,但中國提出了幫助修改核反應堆的方案,可以實現修改後性能不下降,生產出來的鈈卻可減少至“忽略不計”的水準。伊朗後來接受了中國的建議。所以伊核談判花費在鈈問題上的時間很少。應該說,中國和美國等國就核安全問題共同進行協調,做了很多事情。

李彬認爲,中美核安全合作可以說是雙邊關係中的重要合作領域,能夠持續至今十分不易。但在目前中美關係背景下,未來雙方合作如何發展存在不確定性。雙方的合作已經產生很多建設性貢獻,繼續合作明顯利大於弊。

李彬說:“中美漸行漸遠對雙方都是傷害。要降低傷害,就需要雙方實際做事,共同推動對話、合作的加強,而不應反向施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