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蒂夫.羅伊花了近十年時間,終於蒐集到有力的證據證明,袋獅這個史前巨獸實際上是令人恐怖的食肉動物,曾在古澳大利亞稱霸了數百萬年。古生物學家史蒂夫·羅伊深信袋鼠和樹袋熊的家園曾經孕育出過食肉猛獸——袋獅。

  澳大利亞是袋鼠的家園、樹袋熊的棲息地、人類的度假天堂。可你是否想過在百萬年前,這裏曾是巨型食肉動物的天下,這裏曾擁有過比獅子更加可怕的掠食霸王——袋獅。

  科學家們已經構思這個問題並開始驗證它了,但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要得到滿意的答案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古生物學家史蒂夫·羅伊深信袋鼠和樹袋熊的家園曾經孕育出過食肉猛獸——袋獅。他決心找到證據,證明自己的理論。

史前巨獸袋獅:比獅子更加可怕的掠食霸王

  可是其它的專家並不這麼認爲。一場爲史前猛獸的爭論與探究就這樣開始了。

  專家們認爲分析一個生物是否存在,它又是怎樣一種屬性要從兩方面入手,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不久科學家們根據澳大利亞本土稀少的化石證明,確實有過一種大型的動物存在,那麼它們是不是掠食者呢?又或是些溫順的食草動物?

  沒有符合肉食猛獸的牙齒;與樹袋熊是同一個祖先;史前貧瘠的澳大利亞沒有足夠的獵物……一切的一切都證明袋獅只不過是溫順的食草動物,甚至和樹袋熊一樣嗜睡。但羅伊還是不甘心,他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他認爲要證明史前巨獸生活方式的最好辦法就是製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它來。

史前巨獸袋獅:比獅子更加可怕的掠食霸王

  他聘請了幾位動畫繪製人員,來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工作室工作,這些人平常爲商業廣告、電視劇和電影等製作視覺效果。羅伊給他們佈置的任務既有趣又具挑戰性,那就是運用他們掌握的最新技術,讓這些遠古動物復活。這被稱爲生物力學。通過探索袋獅的移動方式,羅伊或許可以找到線索,瞭解它們如何生活,甚至是如何獵食。他們不停地走訪各類動物園,觀察動物,看它們如何走動、如何做出反應,如何捕食。然後回到工作室,努力將得到的線索繪製到圖譜中。動畫繪製人員繪製了大量圖譜,從化石骨骼的形狀到現代動物的表現,應有盡有。

  蒐集資料並不容易,澳大利亞的史前遺蹟不多。所以羅伊和動畫繪製人員面臨艱鉅的工作,他們必須從這些骨骼化石裏挖掘真相。

  他們研究了位於悉尼的澳大利亞博物館中一個最好的標本:一具近乎完整的骨骸。這具骨骸化石是1966年,在位於新南威爾士州一個叫做莫雷的偏僻地點發現的。 1966年之前,我們對袋獅的認識主要來自那些頭骨。骨骼的百分之八九十都在,當然,主要部分也都不缺。但過去三十年,這具骨骸化石竟無人問津,有關袋獅生活方式的許多未解之謎仍然深藏其中。

  在其它同事的幫助下,羅伊決心從這樣的老證據中尋找新答案,趁線索還沒斷。他們開始估算袋獅的大小和體重,最新的技術便是測量大腿骨的周長。羅伊首次將這一技術運用在袋獅身上時,得出了驚人的結果:袋獅平均體重超過100公斤。它是種體態墩實、肌肉發達的動物。袋獅擁有強壯的前肢,無疑有助於它抓住獵物,拖到自己跟前。它有很大的臼齒,我們稱爲“裂齒”。這些臼齒可以用來撕扯肉食。

  爲了證明自己的論點,羅伊請古生物學家科林·麥克亨利幫他完成一項不同尋常的任務:按實際尺寸複製袋獅的頜,測量其咬合力。實驗結果證明,袋獅的門齒力量可達 200公斤。那就好比在你的脖子上架一個鑿子,讓兩個健壯的男人站在上面。在羅伊看來,咬合力測試提供了確鑿無疑的證據:袋獅是一個裝備精良的掠食殺手。

史前巨獸袋獅:比獅子更加可怕的掠食霸王

  至於食物的需求問題,他們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體型龐大的雙門齒獸。卡迪斯普林斯有大量的雙門齒獸化石,這個龐然大物重達3噸,即使最飢餓的袋獅也足以美美地飽餐一頓。那袋獅又是如何捕獲如此大型的獵物的呢?其它專家又提出了質疑。對此羅伊早有準備。他認爲袋獅的上半身十分強壯:前肢粗壯有力,胸膛寬厚,脖子雖然很長,卻也肌肉發達,發達的肌肉一直延伸到後腦殼,還有一個非常有力的頜。根據它的天然優勢,袋獅並不像現代的大型貓科動物那樣追捕獵物,相反,它最擅長伏擊。袋獅會悄悄追蹤獵物,然後跳出來撲向獵物,肌肉發達的前肢壓住它,咬上致命的一口,不是咬斷脊椎就是咬住氣管。至此所有的疑問都已解開。

  史蒂夫.羅伊花了近十年時間,終於蒐集到有力的證據證明,袋獅這個史前巨獸實際上是令人恐怖的食肉動物,曾在古澳大利亞稱霸了數百萬年。證實了自己的觀點後他並沒有停下,羅伊深信百萬年前的掠食霸王並不會只有袋獅一種,於是他又踏上了征程,踏上了搜尋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