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火與土中不斷演繹進化,

  如何讓玩土不“土”?

  蒙娜麗莎帶來了一場環保的深刻變革。

  蒙娜麗莎集團總部。

  蒙娜麗莎:火與土之間

  文/鄭欣欣

  本文首發於總第867期《中國新聞週刊》

  2018年5月,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全面啓動,組建6箇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開展督察工作。在此次督察工作中,經查實確實存在環境違法情況的“屬實”案件共24356件,問題率高達86.75%。

  每一輪環保風暴襲來,均會引發製造業全產業鏈震動,陶瓷企業尤甚。雖然此輪環保風暴下,已嚴禁環保“一刀切”,但釋放的能量絲毫不弱,亦深刻波及到陶瓷及相關上游產業。自5月底以來,廣東、江西、河南、河北等省份,已有數十家陶瓷及配套企業因環保問題而停產或整改。

  環保似乎成了陶瓷企業的噩夢?並不完全是。一些陶瓷企業先知先覺,率先轉型升級,走向綠色化、智能化建設之路,借環保優勢力量成爲行業佼佼者,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蒙娜麗莎集團就是其中之一,還入選了工信部首批綠色工廠示範名單。談及環保和企業發展,蒙娜麗莎集團董事張旗康表示:“現在環保問題已上升到很高的高度,陶瓷企業經營雖然如履薄冰,但只要正視與重視,並勇於承擔責任,就可避免被關停。正如我們的環保理念‘環保治理沒有句號,只有逗號。’那樣,環保治理工作就能更上一個臺階。我們必須對標國家價值觀和國家強標,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好。”

  火與土的藝術

  陶瓷,China,千百年前誕生於中國。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火”的炙熱,激發土的靈感,陶瓷在火與土的生生不息中不斷演繹進化。

  中國陶瓷自改革開放以來進入了產業化發展的黃金時代。2010-2015 年間,隨着我國建築裝飾行業的蓬勃發展,建築陶瓷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規模以上建築陶瓷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了4,000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3.60%。中國也一度成爲世界陶瓷生產、消費、出口第一大國。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擴張、產業升級優化以及環保轉移,中國建陶產業產區也正在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從九十年代的廣東佛山、山東淄博、福建晉江、四川夾江四大產區時代,逐步演變成爲今天包括肇慶、河源、清遠的“泛佛山產區”及江西、湖南、四川、內蒙、東北、廣西等陶瓷產業基地。也正是因爲不斷的騰籠換鳥、關停並轉、倒逼,使得建陶製造產區集中度越來越低,總部經濟崛起。

  不過,不管行業如何變遷,“南國陶都”佛山始終擁有不可撼動的行業地位。1983年,佛山當地一家陶瓷企業從意大利引進了國內第一條全自動化牆地磚生產線。因爲合作關係,當地的“窯爐大王”蕭華最早接觸到這條自動化輥道窯生產線,並在施工、安裝、維修的過程中熟悉了其內部構造。在蕭華的帶領及努力下,佛山產區實現了輥道窯的國產化,當時,市場中80%以上的輥道窯爲蕭華的陶瓷機械廠所承接。1998年,位於西樵的樵東高級牆地磚廠在佛山陶瓷行業中率先實行改制,考慮到蕭華對陶瓷機械的熟知以及其在陶瓷行業的影響力,地方政府力邀他參加投標,最終蕭華正式入主樵東,成爲轉制後的樵東首任董事長。

  彼時,國內外市場對於陶瓷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國內大大小小的陶瓷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蕭華帶領的樵東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家。“當時我們的出口業務做得非常好,但原來的樵東品牌比較本土化,很難在海外客戶中留下深刻印象。在客戶的建議下,我們開始尋求品牌的國際化之路。”張旗康在巴黎盧浮宮參觀時靈感一現,想到了用“蒙娜麗莎”作爲公司的新品牌名,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蕭華和其他股東的支持。

  隨着樵東陶瓷華麗轉身爲“蒙娜麗莎”,公司也走上了更加國際化和高端化的品牌之路。

  創新,領跑大板時代

  2005年,國家對“節能減排”控制力度加大,許多建陶企業開始意識到中國在環保治理力度會不斷加大,蒙娜麗莎集團也早早有了這樣的嗅覺——“將來我們這個行業必定會面臨節能減排的課題。”

  彼時,陶瓷薄板在國外興盛。自從2001年意大利陶瓷企業生產出陶瓷薄板後,僅三四年時間,歐洲不少陶瓷品牌都開始推廣陶瓷薄板。

  華南理工大學的陳帆教授是行業公認的中國陶瓷薄板項目發起人,他曾說過“前三十年做磚,後三十年做板。”做板意味着更輕、更薄,與傳統瓷磚相比,陶瓷薄板在資源、能源上的消耗將大大減低,在環保意識與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現實下,陶瓷薄板是大勢所趨。

  然而,剛開始,中國的陶瓷薄板之路舉步維艱。

  當時以意大利爲代表的陶瓷強國要求所有生產陶瓷薄板的機械設備廠家不允許將有關技術、設備賣給中國。沒有技術與設備的支撐,過去的傳統的壓機、窯爐、拋光、磨邊都無法達到減量化與薄型化,第一個喫螃蟹的人意味着必須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財力與心力。

  一時間,國內建陶薄型化、減量化只停留在理論探討的階段,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參加了那麼多討論的會議,耳朵都聽出繭來了,不如我們就拿點錢嘗試一下吧,敗了就敗了。”蒙娜麗莎集團董事長蕭華第一個站了出來:“要改變政府、媒體、公衆、社會對我們行業的看法,我們一定要用行動做出來。”對蒙娜麗莎集團掌舵者而言,破解建陶產業節能環保發展的困局迫在眉睫。

  “不談一分錢價格,多少就多少。”2006年,蒙娜麗莎集團投入3800萬, 委託科大機電(現科達潔能)進行合作研究,不久後,國內首條大規格建築陶瓷薄板生產線落戶蒙娜麗莎集團。蒙娜麗莎集團成爲喫螃蟹第一人。

  2007年4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規格爲900×1800×5.5mm,投入了一個多億,承擔着“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的大型瓷質薄板宣佈誕生;9月,產品面世。得益於行業專家的理論指導,爲研發提供參考和方向,陶瓷薄板從2006年3月開始正式攻關,至2007年9月產品面世,只經歷了短短18個月。

  在第三方審計的檢驗下,備受關注的大型瓷質薄板取得突出的節能環保成績——對標當時尺寸800*800mm,厚度12mm-13mm的瓷磚,一噸原料只能生產23平方米,而生產薄板足足達到83平方米,資源節約減少75%,能源消耗減少59%,各種廢氣廢塵的排放減少64%,運輸效率提高76%;對標國家發改委針對建築陶瓷行業的清潔生產標準,定性93分,定量滿分100分。經過專家組科技成果鑑定: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中國建陶產業往節能環保方向上發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使傳統建築陶瓷發生了重大變革,蒙娜麗莎代表佛山陶瓷再次贏得行業和社會關注。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不盡如人意。雖然攻克大板的研發投產只用了短短一兩年,但由於市場接受程度有限,加工、配套不完善等因素,這款新晉的環保明星產品面臨了長達數年的市場低迷期。

  怎麼辦?2014年,蒙娜麗莎集團成立廣東綠屋建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致力於提供陶瓷薄板綠色建築幕牆與人居空間裝飾解決方案。因爲單塊陶瓷板面積比傳統瓷磚大很多,在面板的設計上賦予了設計師更大的設計空間;由於產品輕薄,陶瓷板在高層建築及超高層建築的裝修使用上備受青睞。綠屋建築充分發揮陶瓷板的天然優勢,把蒙娜麗莎陶瓷板帶進了全國多條地鐵線路、商業建築、醫院、酒店及高端住宅等不同領域的建築裝飾中。

  此舉,也推動了國內陶瓷板的市場化進程,諾貝爾、新明珠、金牌亞洲、歐文萊、新中源等各大陶瓷品牌爭相推出大板瓷磚,一時間各種規格的陶瓷板紛紛進入市場,中國陶瓷板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事實上,在成功申請陶瓷板國家標準之後,蒙娜麗莎陶瓷板獲得了多種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但卻沒有以此當作壟斷髮展的武器,“當大家都來做陶瓷大板薄板,就會促進陶瓷企業薄型化減量化發展,現在國內有二三十家企業上馬陶瓷板,也歡迎更多的企業進入這一領域,爲中國建築陶瓷可持續健康發展一起做貢獻。”張旗康說。

  “跑贏國家標準”

  張旗康早在中國建築陶瓷行業還處在“啓蒙”階段時,就從江西來到了佛山,走進了蒙娜麗莎集團。20多年來,他見證、參與了佛山陶瓷與中國陶瓷的跌宕起伏,也成爲行業內有話語權的專家,“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陶瓷看佛山。我們一定要由大變強,不再是跟隨者,要做引領者。”張旗康說。

  “做強”對於張旗康和蒙娜麗莎集團來說,首先就是要做強“標準”。

  2014年,環保部組織全國九個專家來到廣東省調研,調研目的主要針對2010頒佈的《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4-2010)》進行實際可行性考察,最終專家團隊來到蒙娜麗莎。張旗康代表蒙娜麗莎和建築陶瓷行業作了詳細彙報,其提出的專業觀點和意見,得到了環保部領導和專家的認可。

  由於建陶行業是市場經濟最充分的一個行業,當時還沒有一家國有企業,也沒有國有機構來研究陶瓷行業的環保技術與治理。在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的努力爭取下,最終環保部對原標準進行了一行修訂:煙氣氧含量由8.6%調整爲符合建築陶瓷實際工況的18%,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項指標取嚴值,分別爲不超過30 mg/m、50 mg/m、180 mg/m。

  雖然相較2010年的標準,2014年修訂的標準更爲科學合理,但仍有許多陶瓷企業無法達標。

  不過在張旗康看來,這一過渡性修訂單標準對於企業發展並不是好消息,因爲環保趨嚴勢不可擋。因此,蒙娜麗莎引進了行業最先進的環保設備設施,制定了嚴於國家強標和地方標準的內控排放標準: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小於10 mg/m、20 mg/m、90 mg/m。

  “制定比國家標準嚴格的內控標準,做到超低排放”是蒙娜麗莎三大環保理念中的其中一條。從原材料尤其是燃料採購、入廠檢驗,過程控制,再到末端治理,這套全過程的內控標準涵蓋陶瓷生產環保治理的所有環節。正因爲蒙娜麗莎集團自覺的環保意識和對自身的嚴格要求,2015 年至2017年,蒙娜麗莎集團連續三年被評爲佛山市“綠牌”企業(環保誠信企業)。

  “很多人不理解,蒙娜麗莎生產一塊磚、一塊瓷板,居然需要1196項內控標準?當然要。”張旗康告訴記者,得益於標準的嚴苛要求,蒙娜麗莎的產品品質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數據顯示,10年前,蒙娜麗莎的售後投訴率是3‰;2016年,售後投訴率不到0.05‰。蒙娜麗莎因此於2015年先後獲得佛山市政府質量獎和廣東省政府質量獎;2017年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入圍公示,在中國大陶瓷行業中,蒙娜麗莎成爲唯一上榜的企業。

  如今,標準成爲蒙娜麗莎樹立行業地位的重要抓手,更是品牌的永恆追求,“陶瓷企業的首要責任是什麼?不是在閃光燈下捐贈支票,也不是建希望小學,首先應該是做好環保治理,創造綠色效益。”張旗康說。

  創造美好生活空間

  2017年12月19日,蒙娜麗莎集團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爲國內建築陶瓷行業第二家在A股上市的企業。在2017年佛山市企業上市促進大會上,張旗康代表民營企業發言說:“一直以來陶瓷企業上市都比較困難,有多難呢?在我看來相當於攀登上海拔6099米唐古拉山峯,絕非走上西樵山、泰山那麼簡單。那麼,爲什麼不是登上珠穆朗瑪峯?因爲登珠穆朗瑪峯是蒙娜麗莎更高的目標,是上市以後所要面對的數千上萬中小投資者對蒙娜麗莎業績可持續增長與投資回報的期望。”

  登上珠穆朗瑪峯意味着更大的壓力與挑戰,對於蒙娜麗莎集團來說,這個壓力將濃縮爲今後每一年的年報上,“一年365天你有沒有抓住每一個月、每週甚至每天的發展機會,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張旗康說。

  如何抓住每一次的機會?在今年初的蒙娜麗莎瓷磚年度營銷峯會上,蒙娜麗莎集團董事長蕭華通過高端、品牌、綠色、智能方面指明瞭蒙娜麗莎2018年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中智能化發展備受行業矚目。

  “智能化發展不是產品,是人生的旅程。人生旅程是有選項的,你只要去點點滴滴的思考、發動員工的智慧,在方方面面不斷的改進,經歷了這些過程,你就會知道它的價值在哪裏,永遠不要停留在想象空間,付諸行動纔是重要的。”張旗康說。

  蒙娜麗莎綠色生產車間。

  坐落在南海西樵的蒙娜麗莎綠色工廠示範車間集中體現了“人生旅程”這一智慧。在綠色工廠示範車間的綠色通道上走過,絲毫不見塵土飛揚,光亮如鏡的地面油漆一改陶瓷工廠“土”的氣質。

  在2016年以前,這條118A車間每個班有36人,而現在只需要10個人就能完成所有生產活動,減少的員工很大一部分是勞動強度大的崗位和清潔工崗位。2016年以前,生產產生的揚塵直接排到車間裏,所以清潔工只能每天冒着高溫在車間裏反覆不斷地做清潔。如今,藉助小小的技術改進,這些揚塵通過中央吸塵將粉塵及時回到壓機漏斗,並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到配方里去重複使用。這樣的生產線改造不僅對產品質量絲毫無損,而且省去了大量的清潔工作。

  “有時對外自我介紹身份時我喜歡自稱‘工業農民’,因爲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是在泥巴地裏種出莊稼來;而我所處的建築陶瓷行業是將泥巴變成陶瓷,說得好聽點是火與土的藝術;當然,陶瓷用的泥巴與農民莊稼地的泥巴不同,它是有硅、鋁、鉀、鈉、鐵等化學成分要求的。”張旗康從來不覺得自己這個農民當的“土”,如今綠色化、智能化生產後,他更加感受到陶瓷行業的偉大,“我們不是一般的農民,我們是用陶瓷美學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空間嚮往的需求。上市也算是爲行業點了一把火,我們希望同行者可以看到行業的希望。”

  蒙娜麗莎綠色工廠示範車間。

  繼把陶瓷大板推向市場春天后,蒙娜麗莎結合陶瓷板性能好、綠色低碳的優勢,在國內探索、開拓陶瓷板更廣闊的應用與市場,如藝術陶瓷板、複合陶瓷板、廚房板材等。張旗康告訴記者,越來越多陶企在推行新零售的同時偏離製造驅動,一味向市場看齊,但環顧四周,建築陶瓷輕量化、薄型化的勢頭纔剛開始,滿足人們對裝修空間美的需求仍需要企業發揮專業精神,靜下心來不斷升級摸索。

  “心不喚物,物不至”張旗康在微信社交賬號上寫着這樣的簽名,這同樣是蒙娜麗莎的品牌哲學。火與土只是組成萬物的元素,而責任心纔是萬物的主宰。蒙娜麗莎深知,上市意味着對股東負責,意味着更多的責任擔當。上市之路用了8年,但蒙娜麗莎的目標則是一家百年企業。

  “我們不僅要得到國人的認同,更要得到世界的認同。我們希望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陶瓷看佛山,佛山陶瓷看蒙娜麗莎。”張旗康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