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女遊客在天壇祈年殿前留下倩影

祈年殿內的寶座屏風

1918年,天壇公園開放以後,壇門外有很多趴活的洋車

1914年,袁世凱在天壇舉行祭天大典

祈年殿內的藻井

兩名女遊客正準備離開圜丘,她們身後是欞星門

天壇壇門

天壇皇穹宇,攝於1930年

1917年12月30日,《羣強報》發表《開放天壇》的通告:“天壇爲歷朝祀天之所,建築閎麗,林木幽茂,實爲都會勝蹟之冠。外人蔘觀向由外交部給予執照,而本國人士罕有遊涉。今者內務部特將天壇內重事修葺,平墊馬路,以期引人入勝。訂於陽曆新年一號,將齋宮、皇穹宇、祈年殿一律開放,任人購票遊覽。並拍照名勝處所,製成郵片贈送遊客。”

1918年1月1日,這座美麗的皇家殿宇,第一次作爲公園向遊人開放。北京市民從四九城匯聚到天壇,熱情之高可想而知。天壇公園是繼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城南公園(先農壇)之後,第三個面向普通市民開放的皇家園林。

“公園”的概念,清末就已經引入中國。1905年,清廷派遣端方、戴鴻慈等三十餘人出使西方各國考察憲政。一年之後,出使歸來的端方、戴鴻慈等人連上三道奏摺,一奏軍政,二奏教育,第三奏就提到了修建圖書館、博物館、萬牲園、公園等公共設施。不過,當時清廷已是風雨飄搖,直到清帝退位,開設公園也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民國肇始,內務總長朱啓鈐重拾開設公園的計劃。1914年,社稷壇經過修整和清理後,正式開放,得到市民熱情追捧。看到公衆對公園如此歡迎,內務部計劃繼續清理整修荒廢的皇家園林,將它們一一闢爲公園。

天壇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場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之後不斷擴建,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273公頃,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各種樹木6萬多株,環境靜謐,氣氛肅穆莊嚴。清末雖然內憂外困,清廷仍然維持着對天壇的管理。

1913年元旦,爲慶祝清帝退位一週年,北洋政府決定將天壇免費開放10天。京城立即掀起了一股“天壇遊玩熱”。此後,民國政府對於如何利用天壇,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劃,由於天壇場地開闊,1913年、1914年,這裏舉行過兩屆華北運動會。1914年底,袁世凱還在天壇舉行過祭天儀式,此後,天壇無人管理,日漸荒疏。1917年,內務部再次把開放天壇提上日程。內務總長指示禮俗司:“現在祀天典禮業已奉令緩行,天壇地方關係古蹟,應趕於陽曆新年開放俾人蔘觀。”

內務部查清天壇樹木,給所有樹木掛牌編號,還測繪了天壇全圖。就在此時,張勳率領“辮子軍”進入京城,要擁立溥儀復辟,辮子兵屯兵天壇,進行到一半的整修工作不得不中止。不久,馮玉祥等人率領“討逆軍”殺到北京,兩股軍隊在天壇展開激戰。這一戰,天壇受損嚴重,許多樹木和古蹟遭到破壞。“張勳復辟”的鬧劇收場後,內務部立即清理戰爭殘跡,併成立天壇辦事處籌備開放事宜。經過半年的籌備,1918年1月1日,天壇正式開放售票。剛剛開放時,天壇門票每張售價銀元3角,僕從入門證每張銀元1角,人力車入門證每張銀元1角,12歲以下兒童免費。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壇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今年天壇開放100週年,這一古老的皇家壇廟園林已然褪去了皇家色彩,成爲遊客心目中北京的代言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