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气囊在正常情况下依然有使用期限,从线材到引爆的化学物质等等都有可能因为车辆长期使用环境的不同,影响其寿命的长短,造成危急时刻可能发挥不了作用。今天我们要谈的则是,气囊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有了它真的就能和安全划上等号?

在气囊刚开始被列入汽车被动安全配备的前几年,曾经发生好几起成人和孩童因为未系安全带,甚至系了安全带却被瞬间引爆的气囊打伤甚至打死,这是因为初期气囊的设计采直觉式引爆,只要车辆事故一经触碰撞击点,气囊立刻会在几十毫秒内,以接近约时速三百公里的速度充气膨胀。想想看,被一个如此高速的物体瞬间打在脸上或胸口,你会怎么样?

为此,车厂与研发单位持续修改气囊,从形状到充气时间,再到充气速度与充气量等等,不停的透过实车加上假人的撞击,尽可能「模拟」出与现实状况相同的情境,再依照电脑和标记等多方面的数值,试图建立起最合乎紧急状况下的防线。

车厂不断的透过实车加上假人的撞击,尽可能模拟出与现实状况相同的情境,再依照电脑和标记等多方面的数值,试图建立起最合乎紧急状况下的防线。

重点来了,为了要保护座舱内驾驶与乘员的安全,又要顾及不能因充气而伤到人员,还要避免它过度敏感轻撞便触发,车厂只能尽可能的透过电脑、假人、模拟撞击等等,去研判出在事故当中车辆「可能」的撞击情况,问题是,这些都是预设值,而且是在安全的速度情况下,例如六十公里以下,被撞击某个特定的点。试问,有哪一家车厂,直到现在敢宣称,所有测试是采用真人实测?

气囊虽对行车安全有极大保障,不过个人的良好驾驶习惯的养成,才是确保行车安全的根本之道。

气囊英文全名为Supplement Restraint System,照字面翻译是辅助限制系统,限制什么?限制事故发生时的人体撞击,而国内在多年前也不再使用安全气囊一词,而是辅助气囊或单纯的气囊称之,为的就是避免人们对其产生错误的印象。

换句话说,在现今尚未有一个统一标准,订定出何时爆,该怎么爆,爆多少的情况下,气囊只能被视为比安全带更次要的危急辅助装置,毕竟模拟永远比不上事实,与其著眼在气囊的成效,不如把焦点更放在汽车安全结构,以及安全驾驶的方法,来的更为重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