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副都統駐地的伯都訥舊城是在渤海夫餘府、遼朝寧江州、金代納仁汗浩特舊址和後金的官軍隊站(兵站)、清初驛站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副署和駐軍移駐此地後,其規模已不能適應需要,加之城址離江漸遠,水路交通亦感不便。是年,後金軍隊進駐松嫩匯流處,在遼代寧江州、金代納仁汗浩特舊址設立官軍隊站(兵站),以這裏曾爲其先族勿吉——靺鞨伯咄部居地而命名爲伯都訥站。

到松原市寧江區,遊覽市區的伯都訥廣場、納仁汗公園、巴爾達公園等幾處景點後,你會發現,這些景點都同這裏的一處古蹟——伯都古城遺址有着密切的聯繫。日前,記者採訪了松原黨史學會副會長、遼金文化研究會理事王昭全,和他一起前往這座被列爲我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城遺址,聽他講述了伯都古城的故事。

古城不語盡滄桑——爲您講述松原市寧江區伯都古城遺址的故事

兩江夾角處的軍貿重鎮

據王昭全介紹,伯都古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北流松花江(曾一度被稱之爲“第二松花江”)和東流松花江(松花江幹流)夾角處的寧江區西北隅。北距松花江幹流15公里,西距西北流松花江4公里。城北1公里是自然形成的高達四五十米的陡峭臺地坎,城西240米是松原城區通往伯都鄉的公路,城北距伯都鄉所在地僅百米。

在現場,記者看到,古城址基本呈方形,城牆夯土版築,保存不夠完好,有幾處被取土破壞或墾爲耕地。王昭全老師向我們詳細介紹了當年城牆的情況:城牆周長3132米,牆高2米至3.5米,上寬3米至4米,基寬14米至16米。東牆709米,南牆797米,西牆812米,北牆814米。有4座城門,西、北門各寬9米,東、南門各寬8米,各門均有甕城,西、北、東三甕城保存較好。記者在現場看到,城牆有19個馬面明顯殘存,馬面間距60米至80米,每個寬10米至13米,伸出長度爲12米至15米。東南角樓保存較好,高3.5米,從城角中心向外伸出15米至17米。城內現存土臺4座,其中最大的一處略呈方形,各面長62米,臺高3米,臺表面散佈有大量的灰色方形和長方形磚塊,布紋瓦片,蓮瓣紋瓦當和陶瓷殘片等。另3處土臺較小,分佈於大土臺之東北、東南、正南,距大土臺約20米。西牆外187米有一方形土臺,破壞嚴重,當地俗稱“點將臺”。城內地表散佈磚瓦殘塊及陶瓷殘片。據介紹,1963年城內曾出土1件千手觀音銅牌,長方形,正面爲觀音菩薩浮雕像,背面陰刻韋馱像。這裏還曾出土銅錢40餘公斤,有“半兩”“五銖”及北宋錢。尤其是1967年城西牆外曾出土“五銖”“貨泉”開元通寶”“景德元寶”“皇室通寶”等銅錢5公斤多。此外,這一帶也曾出土有小銅佛、銅鏡、印信等。

古城不語盡滄桑——爲您講述松原市寧江區伯都古城遺址的故事

王昭全說,伯都古城是遼代邊陲軍貿重鎮寧江州之舊址,始建於“清寧四年(1058年),城於鴨子、混同二水之間”(《遼史·卷九十八》)。1982年,考古學者李健才先生提出該城爲遼代寧江州州城的意見後,獲得了衆多考古專家的贊同,也得到了有關文獻的印證。扶余區縣分設後,扶余重新立縣,原扶余區更名爲寧江區,其源於此。

從歷史塵埃中一路走來

那麼,伯都古城所在地即伯都訥地方在遼朝設立寧江州之前,這裏經歷了什麼?金初廢寧江州之後,這裏又經歷了什麼?

據王昭全介紹,伯都訥地方的江河、沃土、草原、湖沼,養育了這裏的古今各族人民,在這裏角逐、爭鬥、和解、融合着的各族人民開發了這片熱土,共創了這裏的繁榮。古城所在地伯都訥地方一步步從遠古走來,帶着早期土地開發的塵沙,帶着部族戰爭的創痛,帶着兼融各部族文化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厚重積澱,一步步,一直走到了今天。

東明建立夫餘國。在中國古代東北地區,肅慎、濊貊、東胡三大族系中的濊貊人,最先進入階級社會,走在了秦漢時期東北地區文明發展的前列。西漢初年,位於嫩江、松花江幹流左岸屬於濊貊族系的槁離部族發生了一場爭權奪國的內亂。內亂中,部族酋長庶子東明受到迫害,爲避禍率近隨逃離家鄉,南渡“水”(即《中國東北通史》對嫩江、松花江匯流處所稱的“松花江大麴折處”),落腳在松花江右岸,即後來的伯都訥一帶地方。東明徵服了當地的濊人部族,在這裏建立夫餘國。夫餘國後來定都他處,但這裏作爲東明兆基立國的發祥地和夫餘國領土的組成部分,歷史卻不會忘記。關於夫餘王東明建國的故事,《史記》等一些古籍中都有記載。關於夫餘國建立的具體時間,結合史料和考古學方面的成果,史學界把認識統一到了“約在西漢初年或更早一些”,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

古城不語盡滄桑——爲您講述松原市寧江區伯都古城遺址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勿吉伯咄部入據。南北朝時期,夫餘國開始逐漸衰落,多受其鄰邦的侵擾。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屬於我國東北地區古代三大族系中肅慎族系的勿吉人大舉興兵進犯,滅夫餘國,盡有其地。勿吉乃肅慎—挹婁之後裔。勿吉滅夫餘後,今扶余、寧江一帶爲其七部中的伯咄部所據。從此,兩松河間地帶的廣大地域始有“伯都訥”(據《扶余縣志》考,此後各朝漢文典籍中所記的“部渚濼”“白都訥”“伯都訥”等,均爲“伯咄”一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漢譯)之稱,這也是此後從明末開始長期以伯都訥(伯咄)作爲地名稱謂最早的根據。

隋朝時,渤海設立夫餘府。隋朝時,勿吉改稱靺鞨,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一直生活在以今吉林爲中心的粟末水(第二松花江)兩岸。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廷冊拜自號“震國王”的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爲“渤海郡王”,確定了渤海對唐朝的臣屬關係,震國從此廢號專稱渤海。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唐朝正式詔以渤海爲國。渤海立國後,統一靺鞨諸部,並在唐朝的影響下,加快了本國封建化的進程,成爲歷史典籍中譽稱的“海東盛國”。據《中國東北通史》記載,渤海國學習唐朝封建制“開置郡邑”,曾在伯咄部所居之地設立夫餘府,府城址即在今寧江區伯都古城址,置地方官治之。

這一觀點,也可以得到考古方面的佐證。1982年,省文物普查隊在伯都古城調查時,發現了3塊蓮瓣紋瓦當殘片和一些佛像、佛飾殘塊。這3塊蓮瓣紋瓦當在風格、形制和構圖上,更接近西安附近的唐代瓦當,而佛像、佛飾殘塊與渤海中心地區的寺廟遺物風格一致。另外,在伯都古城附近出土的渤海時期文物可證,伯都古城早在唐代的渤海時期,就已有重要的建築址,考古人員推斷這些出土文物應爲夫餘府建築的遺存。以渤海國都邑京、府、州、縣等級的劃分推斷,夫餘府應是僅次於“五京”的二等都邑。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伯都古城所在地在當年“海東盛國”時期,應該有多麼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及經濟、文化的發達程度。

遼朝設立寧江州。契丹建立的遼國興起後,滅渤海,統一了東北全境。遼初,原渤海伯咄部居地被劃屬契丹之達魯古部。遼雖然武力統一了東北,但原隸屬於渤海的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始終與遼王朝保持着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從五代後期時起,黑水靺鞨改稱女真。女真諸部中,後來有的部落終於投遼、入籍契丹,並以入籍先後分別被稱爲“熟女真”和“回跋女真”,而大部分一直未入遼籍的,則被稱爲“生女真”。生女真各部落在自己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生活在拉林河流域的完顏部爲核心的生女真部落聯盟,造成了對遼王朝統治的潛在威脅。遼王朝爲了加強對生女真部落政治上的統治和軍事上的防禦,於道宗清寧四年(1058年)在契丹人生活區域和生女真部落之間的二松與嫩江匯流處,設立寧江州。

寧江州址在達魯古部屬地,亦即原渤海夫餘府城址,即今伯都古城址。寧江州是遼統治者爲加強邊防和繁榮邊貿而設立在女真前哨的邊城,行政上歸東京道所轄,軍事上隸屬於東北路統軍司。寧江州既駐有官軍,還設有“榷場”(貿易市場),發揮着“戍邊”和“繁貿”的雙重作用。

女真反遼戰寧江。遼朝對生女真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終於引發了生女真人的反抗。遼天慶四年(1114年),生女真完顏部首領都勃極烈阿骨打在拉林河畔一崗阜之地(後命名爲“得勝陀”,在今扶余市得勝鎮石碑村東坎下)聚兵將2500人誓師,檄討遼朝罪惡,祭告天地,起兵反遼。阿骨打率衆當日集結西進,行至扎次水(今夾津溝),填塹乃過。途中又打一場遭遇戰,擊斃遼將耶律謝十後,乘勝西指,次日兵臨寧江州城下。遼守將蕭兀納率軍出城迎敵,遼軍潰退,阿骨打率衆攻城。蕭兀納率部屬300餘騎出西門,渡混同江逃跑。寧江州被女真軍攻陷,防禦使大師藥奴等被擒。女真軍3000破敵5萬,以少勝多。攻克寧江州後,阿骨打乘勝率軍向西北進軍,渡混同江,二戰出河店,大敗蕭嗣先守軍;緊接着三戰援軍主將蕭糾裏,破敵10萬。公元1115年正月,完顏旻(即阿骨達)仿漢制即皇帝位,建立大金國。大金立國後,史料文獻上寧江州沒有被沿用的記載,原寧江州轄地分屬隆州府利涉縣和會寧府會寧縣。

納仁汗江灣駐牧。金章宗昌明六年(1195年),金國出征蒙古弘吉剌惕部,弘吉剌惕部率所屬六部降金。金廷收降六部後,將其中以納仁汗爲首的豁羅剌思(即郭爾羅斯)部遷至金國內地原寧江州一帶地方。納仁汗部蒙古人入駐後,受當地農耕文化的影響,逐漸改變遊牧式生活習慣,駐牧成爲他們從事牧業生產的主要方式。該部首領的居住地原寧江州州城被稱作納仁汗浩特(又記爲“那爾渾”);他們還沿松花江幹流南岸沿江一帶修建“卡倫”(哨所),後逐漸演變成屯落,一直延續至今。這些蒙古名屯落的形成和發展,給人們留下了當年古郭爾羅斯部蒙古人曾開發駐牧這裏的重要線索和依據。

明廷設衛撒叉河。元朝時,伯都訥地方爲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所轄。明初,伯都訥地方屬兀良哈三衛蒙古族居地,隸於大戶都司。明永樂初年,在松嫩匯流處江流右岸設撒叉河衛,今寧江區、扶余市爲其所轄。明朝後期,自號嫩科爾沁蒙古首領烏巴什率部佔據了納仁汗部郭爾羅斯人的駐牧地,並襲用其郭爾羅斯部號。從此,原蒙古納仁汗的郭爾羅斯改爲蒙古孛爾只斤氏的郭爾羅斯,伯都訥地方爲嫩科爾沁蒙古所踞。而原來駐牧於此地的古郭爾羅斯蒙古人因部號被襲用,一些史籍上把他們記爲“高勒楚德”,漢譯也做“掛爾察”或“掛勒察”,即“沿江河的人們”。

後金立站伯都訥。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女真(史稱建州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起兵,開始統一女真各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立後金。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卦爾察部正式歸順後金,部衆被編入八旗軍“上三旗”中的正白旗,取名納仁汗蘇木,從此成爲八旗蒙古。是年,後金軍隊進駐松嫩匯流處,在遼代寧江州、金代納仁汗浩特舊址設立官軍隊站(兵站),以這裏曾爲其先族勿吉——靺鞨伯咄部居地而命名爲伯都訥站。伯都訥作爲地名,開始出現於史籍中。後金統一東北後,於1636年改國號曰“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闢吉林烏拉至黑龍江城(今瑗琿)驛路,在伯都訥設立驛站,亦名伯都訥站。設立驛站、驛路開通後,陸路交通亦逐漸發達起來,推動了伯都訥地方經濟文化的復興與發展。

古城不語盡滄桑——爲您講述松原市寧江區伯都古城遺址的故事

伯都訥設治副都統。清順治年間,即在伯都訥地方盛產野生果品歐李之地今扶余市三井子一帶設立了歐李貢山,爲皇家封禁私產,並派員管理,專司採擷、加工,朝貢事宜。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廷在伯都訥地方開圍場,松花江和拉林河河間地帶,均爲圍場範圍,是吉林圍場的一部分,亦爲皇室產業封禁之地,不得私自開墾,並派有駐守兵丁看管。鑑於伯都訥地方在軍事、交通方面的重要,加之貢山、圍場防務之需,清廷決定對這裏設治管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廷移吉林副都統於此地,改稱伯都訥副都統,隸寧古塔將軍(乾隆二十二年後改隸吉林將軍)。副都統衙署設在伯都訥城。

副都統爲正二品武職旗官,爲伯都訥地方最高官員,花珊瑚頂戴,主理伯都訥、長春、永吉間旗務,兼理錫伯、喀爾喀、巴爾虎、卦爾察等佐領及境內蒙旗事務和民務。作爲地方軍政事務長官二品大員副都統(在地方增設民務機構時期,副都統則分理軍務)的設立,一直延續到清末,從1692年設立到1909年裁撤,217年間副都統共66位。

巴爾達任內建新城。由於副都統駐地的伯都訥舊城是在渤海夫餘府、遼朝寧江州、金代納仁汗浩特舊址和後金的官軍隊站(兵站)、清初驛站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副署和駐軍移駐此地後,其規模已不能適應需要,加之城址離江漸遠,水路交通亦感不便。爲解決這些問題,伯都訥首任副都統巴爾達到任的次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於伯都訥舊城南12.5公里處另建新城(今寧江區城區江北中心地帶)。至此,伯都古城的歷史行程宣告終結,伯都訥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作爲歷史典籍中記爲“邊外七鎮”之一的軍事重鎮和松遼平原上的文化、商貿中心,雄踞松花江畔的伯都訥新城,開始了全新的發展歷程。

古城不語盡滄桑——爲您講述松原市寧江區伯都古城遺址的故事
古風王昭全三水環出一臺原,盡演史詩數千年。古城遺址猜斷壁,碑石有字示殘垣。濊貊古族今何在?夫餘故國史留篇。驅濊踞土勿吉入,尊隋靺鞨伯咄盤;渤海設邑夫餘府,設州寧江屬契丹;完顏未堪遼人迫,寧江首罹金戈喧;蒙人遷駐建浩特,納仁汗部據江灣;金人設治分兩府,元廷歸路隸開元;三岔河口明設衛,伯都訥地清立站。林莽山青開圍場,魚肥草嫩劃貢山。聖祖首置副都統,伯都訥地駐大員。副署尊嚴齊文武,重鎮巍峨峙江原。巴公遠識棄舊址,新城初建啓新篇。塞外從此添名鎮,新曲再翻三百年。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畢瑋琳 張紅玉

編輯:於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