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嘍哈,又到了武研社時間。上一次,我們曾介紹過二戰日本然並卵的腦洞之作——“特二式內火艇”。本期哈雷就爲大家扒一扒,比特二還二的存在——“特四式內火艇”

想看“特二式內火艇”?

快戳這裏

↓↓↓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源自特二

時間來到1943年,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已顯頹勢。特別是在瓜島戰役期間,日本海軍給陸軍運輸補給時,算是喫盡了苦頭——用運輸船運給養容易被美軍輕易攔截。用老式驅逐艦(神風,峯風級)雖然速度快,運量卻十分有限。兩難之際,日本海軍想到了“特二”,希望得到一種類似的兩棲裝甲車輛。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模型:特四式內火艇

按照日本海軍的設想,新車重量需在20噸以下,能抵禦輕型反坦克炮,能攜帶一定的物資(能搭載40人或者一輛九五式輕型坦克),可被二等登陸艦或貨船搭載,擁有良好的水上操縱性,能自行登陸。至於研發任務,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搞過“特二”的三菱公司肩上。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和潛艇混在一起的“特四” 沒錯就是裝魚雷的那個

結構特點:二上加二

有了先前“特二”的經驗,三菱公司僅用兩個月,便完成設計草案。其車體及電氣設備基於特二式內火艇,底盤及傳動裝置則參考了九五式坦克的設計。至於履帶和負重輪,則完全是從九五式坦克身上搬來的。1944初年原型車出廠,日本海軍按照慣例,將其命名爲“特四式內火艇”(Ka-Tsu)。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特四式線圖:從中不難看出其巨大體積

“特四”的推進系統類似於“特二”,水上行駛時將方向舵通過鋼絲接到方向盤上,以控制方向,並用傳動齒輪將引擎的動力傳輸給螺旋槳。與“特二”的可丟棄式金屬浮箱不同,特四是依靠巨大的車體來維持浮力。其兩側浮箱共被分爲8個隔艙,能保證在其中3個受損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漂浮。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特四式後部的螺旋槳 (陸地行進狀態)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特四式後部的螺旋槳 (水中行進狀態)

特四式的底盤被一個整體的鋼罩罩住以免在水中被水草纏住。車體中部的換氣塔參考了“特二”以加快設計進度,同三菱設計的其他兩棲坦克一樣,特四式車體是焊接的並用橡膠密封,而且所有艙口和炮塔都用橡膠墊圈防水。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特四:注意指揮塔裏的方向盤與後方的換氣塔

戰車也能裝魚雷?

在執行作戰任務時,“特四”的船體前端,配備兩挺無防盾的海軍九六式25毫米機炮九四式13.2毫米高射機槍。車內還可以容納40名士兵或一輛九五式輕型坦克,當然這僅僅限於運輸任務。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水上航行的“特四”

如果進行特攻作戰,特四搭載的就是大約20名士兵和兩條九三式氧氣魚雷。此種魚雷相當有名,以氧氣做燃料,射程長且航行時不易產生氣泡,隱蔽性強是偷襲的好工具。這種特攻作戰的目的是在夜間潛入盟軍的軍港,攻擊軍艦後再放下特攻隊員進行破襲戰,最後溜上岸逃脫。但實際上,這類“特攻”幾乎就是一種“自殺性襲擊”。而對於執行任務的人員而言,這基本等同於自殺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配備九六式25毫米機炮和魚雷的特攻型特四式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直到戰爭結束,特四式也只生產了20輛。儘管在戰後美軍考察團認爲“特四”作戰性能優於美軍的LVT-1兩棲裝甲車,但是極爲稀少的數量導致它對戰局的影響也同“特二”一樣,杯水車薪。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戰後在美國展覽的特四式內火艇

順帶一提的“特三”

有了“特二”和“特四”,小夥伴們自然會問:“特三”呢?這裏我們就順帶提一下。自打有了“特二”,日本海軍在使用中發現了諸多缺點,比如防護、火力薄弱等,無法與主要對手相提並論。因此又向三菱公司提出生產加強型特二式的計劃,這就是“特三式內火艇”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特三式內火艇:可以說它就是此特二的放大完善版

“特三”可以說是“特二”的放大版,二者結構幾乎完全一樣。不過“特三”卻裝備有一門強大的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這款仿製於繳獲的“蘇聯45毫米20K型反坦克炮”,幾乎堪稱當時日本最好的坦克炮,能在500米處擊穿M4謝爾曼坦克的正面裝甲。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一式中戰:特三也配備了相同的一式47毫米炮

值得注意的是特三式罕見設計了厚重的裝甲——正面50毫米側面30毫米,儘管在歐美坦克中水平一般,但是在單薄的日本坦克中已屬非常厚實了,綜合作戰性能相對於特二式有了不少的提升。不過性能的提升也代表了成本的提升,日本海軍僅僅買下了幾輛樣車。

日本海軍設計的“魚雷戰車” 卻只生產了20輛

正在駛下二等輸送艦的特三式內火艇

總體來講自“特二”以後,日本兩棲車輛始終是走在世界前沿。即便是美國戰後所設計LVT4、LVT5,亦會在某些細節上參考日本的“特三”和“特四”。而這些則可能是他們存在過的唯一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