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李霖灿 著 中信出版集团

艺术

陈华文

任何一个历史文明悠久的民族,必然有着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在文学、绘画、书法、建筑、戏曲等等领域,涌现出无数优秀的经典之作。对于绘画领域而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数精品力作淹没在时光的深处,留下来的少数绘画作品,如今陈列在海内外的文博机构。品味和解读中国传统绘画之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一书,拓展了我们的艺术审美视野,坚定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本书作者李霖灿(1913—1999年)是台湾著名的美术学者和文化研究专家,早年在杭州艺专求学,1949年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从事研究工作,曾任副院长。1965年之后,他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兼职讲授中国美术史,时间长达20年。《李霖灿读画四十年》就是在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本书融合了作者对于中国艺术思想、经典画作、治学感悟等方面的内容。他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石头……他不仅讲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还把这种美的欣赏扩展到人生中。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在李霖灿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更存在于鸟兽鱼虫、林木花草,乃至人间万事万物,存在于每个人鲜活的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欣赏。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希望制作一副“欣赏”的眼镜,让人们戴上这副眼镜后,能在万事万物和日常生活之中,享受中国艺术的至真至美。

中国古代画家,其作品总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山水、花鸟、虫草无不入画。尽管如此,画家们对于描绘的对象,也有所偏爱。尤其是马的描绘,几乎被历代画家所津津乐道地表现。古代交通落后,而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战场上,马是勇敢的“战士”。无数成语、典故和传说中,都和马有关联。该书第四讲“骏马的灵感”中,李霖灿对于艺术中的“马”,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传统雕塑中,有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雕塑、汉代马踏飞燕俑、唐昭陵六骏石刻等,马这种动物赋予更多的政治与军事寓意。在绘画领域中,画家们对马的描绘也是丰富多彩。如唐朝韩干的《神骏图》《照夜白图》《牧马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元朝赵孟𫖯的《调良图》,元朝任仁发的《二马图》以及清朝郎世宁的《八骏图》等,对于不同颜色、不同“职业”的马,有着不同的艺术再现。

总体上看,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方法、表现技巧、表现主题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中国绘画讲究画家的人品和修为,强调书画同源,画画不在“画”,而在“写”,突出意象的表达,强调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在“像与不像”的中间地带游走。而西方绘画历来讲究写实、逼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动用透视、解剖、结构、色彩等科学原理。一百多年前,西方绘画才摆脱写实的藩篱,注重画家情感情绪的呈现,画作不再以逼真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而对于这一点,中国艺术家在上千年前就意识到了。中国艺术的内容和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现在或是未来,将一直都是我们探索的话题,只有从传统中不断汲取营养,中国艺术才会真正行稳致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