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在201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支少年科考队,并借助中科院的专家资源,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动植物的前世今生》、《化石探索》等科学项目实践探索,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古生物研究中来,学生们自主策划项目——"校园mini古生物馆"。学生自主设计、策展的"校园mini古生物博物馆"项目,是借助中科院等社会资源,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实施科教融合的一种大胆实践。

为了促进全体师生科学观与育人方式的转变,树立大科学观,实现从关注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形成人人宣传科学思想,人人传播科学方法,人人注重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格局。5月31日,呼家楼中心小学青青分校召开了探索"科教融合",培养"创新精神"——欢庆"六一"首届科技节闭幕暨mini古生物馆揭牌仪式。

欢庆六一 科技盛会

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呼家楼中心小学青青分校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学校努力探索科教融合的新路径,在全员参与、点面结合的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中来,让每个学生在多元的平台中积极参与,学校努力探索科教融合的新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科学精神。学校创新性开展七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古生物科普读物;开展一次古生物知识竞赛;参观一次古动物博物馆;聆听一次古生物专家科普讲座;进行一次古生物创意设计;设计一项科学小项目实验;完成一次北京房山、门头沟等地野外化石发掘。

在丰富的科学实践中,学生的科学热情被点燃,科学的大门被打开。本次大会集中进行了"古生物科普读物读后感","我的校园我设计——古生物设计大赛","科学创意小项目","古生物知识竞赛","化石捐赠"等五项颁奖,一个个奖项写满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成长足迹。正如张振国校长在致辞中所说:本次科技节通过各种科学小创造,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心中播种下学科学,用科学、善探究,勇于创新的种子,学会用科学的精神武装自己,从小就为我国最终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积蓄力量。

饕餮盛会 集中展示PDC项目成果

呼家楼中心小学注重实践育人,从生命的成长、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出发,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六大领域及孩子的不同年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PDC实践育人体系。PDC是英文:project(项目) drive(驱动) create(生成)的简写,即通过一个个不同的项目来驱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实践和体验、思维和意识,使学生生成经验与技能、素养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对接真实的生活和社会,最终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知以善行,学以致用幸福的人。

本次大会,通过一系列源于真实生活的PDC项目汇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完成与生活的真实对接,真正实现了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综合核心素养的转变。

PDC项目1:植物的不规律作息

基于一些学生不规律作息的生活现实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以植物——鸡蛋茄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植物不规律作息的对比实验、设定不同植物不规律作息的环境条件,分组设计对比研究实验,学生在自主观测、记录、分析不规律作息对植物生长、生理代谢及自身免疫力的影响中,完成"假设-实验设计-验证"的科学探索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生物钟系统同步于环境节律变化,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的认知与养成。

PDC项目2:昆虫记——驱赶蚂蚁

基于生活中学生受蚂蚁困扰的现实问题,学生通过蚂蚁的习性分析与行为研究,开展对蚂蚁喜欢的食物,讨厌的气味,如何传递等进行实践研究,通过自主设计驱除蚂蚁的小配方,如醋、辣椒水等,在生活中寻找驱赶蚂蚁的方法,从而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

PDC项目3:新能源 ——风力发电

电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研究风力发电的原理,调研学校的用电情况,动手制作学校沙盘,确定学校需要风力发电的位置,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为学校新能源——风力发电的使用,建言献策。

PDC项目4:海华打捞船

目前很多地方的沙滩垃圾都是由众多环卫工人和志愿者一点一点捡起来,效率既低,又耗费很多人力。学生在教师引领下,通过设计研究,制作筛沙装置,磁铁吊车,垃圾存储仓,完成人工智能设计,让高效率的保护环境成为一种可能。

:PDC项目5:沙滩清扫车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对海洋及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日趋严重。学生们通过设计研制智能海华打捞船,实现海面巡游,颜色识别,自动打捞、自动回收、满仓自动返航等功能,让智能化成为一种可能。

PDC实践育人系统注重实践育人,打破了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平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育人体系,共同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借助中科院资源 建立"校园mini古生物馆"

学生自主设计、策展的"校园mini古生物博物馆"项目,是借助中科院等社会资源,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实施科教融合的一种大胆实践。

学校在201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支少年科考队,并借助中科院的专家资源,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动植物的前世今生》、《化石探索》等科学项目实践探索,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古生物研究中来,学生们自主策划项目——"校园mini古生物馆"。

策展前期,学生们通过调研身边博物馆的优势与不足,发现传统博物馆具有的模式呆板,互动不足等弊端,从而赋予了"校园minni古生物博物馆"新的时代特点:即,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并尝试利用物联网,打造线上、线下于一体的"科教融合"新磁场;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学生们参与化石挖掘,研究各种不同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特点,并为化石DIY量身定制标签;参与化石劈切修复,让化石从普通的石头中,走出历史的沧桑;学生们参与化石翻模、上色,让一块块小小的翻模作品折射出一个个不同寻常的创意思维;根据平日所研所学,学生们设计了内涵丰富的"生命"钟表,尝试用自己的独特视角阐述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诚信图书角"是博物馆的一个创意亮点,在这个自发捐助的古生物图书角落中,学生们自行借阅、自行记录,自行归还,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满满的诚信与责任;博物馆中,一幅甲龙骨架引人驻足,在没有任何拼装图示下,学生们硬是通过平时所学,将这个百余块、大小不一的块散装骨骼,完美的拼装了出来;博物馆的一面墙壁引人注目,在研究跳棋、飞行棋玩法的基础上,学生们创新性地开发出三种古生物棋,其中"森林争霸赛"最受学生喜爱,学校将这种创意批量生产,让这种源自学生的创意,真正走入到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大量参与了博物馆的建设,如巨型恐龙头的制作,侏罗纪公园的微缩景观再现等,每一份作品都凝聚着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折射着学生的灵动与创想。

多彩社团 精彩绽放

学校拥有啦啦操、舞蹈、民乐、合唱、足球、射击、旱地冰球等众多学生体育艺术社团,其中,啦啦操体育社团是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啦啦操队成立于2010年,现有100多名队员。经过九年的精心打造,成绩斐然,领跑全国乃至世界。2016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啦啦操大赛获得小学组冠军,2017获得澳大利亚国际公开赛少儿组花球自选动作冠军,2015年获得全国啦啦操总决赛小学组冠军。2016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全国啦啦操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最高星级5星俱乐部的称号。学生们始终用"永争第一、不懈努力"的座右铭书写着团队的骄傲与梦想。

大咖云集 共研科技教育的未来与发展

国家古生物化石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丽霞,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小学课外活动研究室主任孙伟,北京市科协青少部部长张晓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汪筱林,中华世纪坛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古生物化石策展人王威,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朱勇哲,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员王素英等各位专家和领导出席了此次盛会。

闭幕式结束后,全体嘉宾携手为mini古生物馆揭牌,并在小讲解员的讲解下,一同走进博物馆,共同感受并体验古生物博物馆的建设,一起见证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与会嘉宾还走进了学生种植大棚,观看棚内学生种植的果蔬,并深入了解PDC项目——植物的不规律作息的项目研究情况,专家对学生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与高度的评价,并称这是一个基于现实问题的实效性研究,学生在自主观测、记录、分析不规律作息对植物生长、生理代谢及自身免疫力的影响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作息习惯。

最后,参会嘉宾一起参与各个班级自主开设的"嘉年华科学小实验"互动体验活动,一个个以班级为单位的科学小实验,在家长与学生的充分参与中,实现了家校同行,让科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敢于质疑的心,有一份敢于创新的自信与实践,科学可以改变一切。

在探索科教融合的过程中,师生科学热情被点燃,潜能被唤醒,学校呈现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宗旨,做到了普及与提高并重、校内和校外统筹、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优化了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师生树立了大科学观,实现了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综合核心素养的转变,形成了人人宣传科学思想,人人传播科学方法,人人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