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原中北大學的講話 學詩可以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人傑中來成長

詩意的生活應該是一生的追求

————郭翔臣2017年11月4日

在中北大學飛翔詩社講話

中北大學是一所肩負着共和國國家強大、國防強盛重要使命的大學,從這裏走出去的學生自然是出類拔萃的。我相信你們在今後的日子裏,肯定會有許許多多刻骨銘心、威武輝煌的經歷,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了不起的人和事,而且是十分值得記錄、記載、謳歌的事。那麼,最好的方法、最簡潔明快的記憶、記錄就是用詩的語言來記。我希望肩負着偉大使命的中北大學的學生,無論今後從事什麼工作,無論在什麼地方,用詩的語言來記述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時代鏗鏘的腳步。

五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我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朝歷代各族人民共享的精神大餐。“詩言志、文載道”,詩詞曲與《四書》《五經》一樣,在傳承中華文化精華、構建社會精神文明上功不可沒,而且由於充分運用了漢字抑揚頓挫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容易被記住、更容易被傳播。

一、中華詩詞長河星光燦爛總書記對文化藝術有新的要求

中華民族詩歌創作波瀾壯闊浩瀚激越壯麗輝煌。中華詩歌的河流凝聚着中華文化特有的神韻,融合着盛世衰年、江山替代的漢聲華音,從涓涓小溪匯聚成浩蕩江河,奔流不息,形成了今日體裁不同風格各異的洶湧澎湃的詩歌大潮。

近三十多年來,得益於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特別是網絡的普及,更主要得益於整個社會思想的解放、觀念的轉變、言論的自由、知識的更新,中華詩詞進入了由重新復甦到蓬勃發展的嶄新階段。全中國乃至世界各個角落都有無數喜愛中華詩歌的愛好者傳承人在不斷進行創作探索研究,志在使中華詩詞繼承求精創新發展開拓未來。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總書記的報告中提出了“要堅定文化自信,牢記使命擔當”,“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們都要記得這些語重心長的話並且踐行之。

總書記要求文化藝術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多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作品。”要“講品味、講品格、講品質,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這是我們應該時刻牢記的。寫詩不可以時時刻刻以自我爲中心,老是牢騷滿腹,哼哼唧唧。或者僅僅流連於“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愁腸百結”,更不應該對社會現象“以偏概全”。

二、愛國主義詩歌是中華詩詞長河中的黃鐘大呂

我們說:有詩的民族方能稱爲有激情有傳承有創新有戰鬥力的民族。千百年來,愛國愛家愛人民愛祖國大好河山是詩人們共有的品質,好的詩詞所具有的震撼力量,令人百讀不厭,在經過幾百年幾千年後的今天,也同樣能使人熱血沸騰,這都是大家認同的。比如岳飛《滿江紅》中“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比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比如曹植《白馬篇》中“捐軀赴國難,視死或如歸”等名句。傳世千百年,詩人那憂國憂民,決心爲國家、爲民族、爲人民獻身的偉大英雄氣概,在歷史上曾經鼓舞過無數仁人志士,在近代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在抗擊外侮侵略的鬥爭中,在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事業中都給予了愛國者和革命志士以巨大激勵。

三、詩在人格塑造上的力度甚大

真正的詩,應該是真理的聲音、歷史的迴響和時代的號角,應該是作者心靈的歌、感情的火和思想的光。古人說:“言爲心聲,文如其人。”詩人必須有寬廣的襟懷和抱負,他的志向情懷應該高遠,人格品質應該高尚,才能不負“詩人”的美譽。

偉大領袖、詩人毛澤東就是當代詩歌踐行繼承創新的傑出典範。他認爲詩歌的創作必須堅持“三性”,即時代性、藝術性和人民性。他的詩既遵守了詩詞應該具有的聲韻美、格律對仗嚴謹的特點,又不拘泥於平水韻,一些詩用韻選擇了比較寬泛的“詞韻”,也恰如其分地化用、摘用了一些古人的名句,使作品更加圓潤。比如引用了李商隱“天若有情天亦老”是爲了襯托第二句“人間正道是滄桑”,謳歌了社會的進步,世界的鉅變。

詩歌的主題能否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濃郁的時代特色,是詩歌生命力的關鍵;詩歌必須適應當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潮流和形態,才能增強詩歌的影響力和生命力;真正優秀的詩人,應該是所處時代人民大衆的代言人,他的聲音應該是時代和人民的呼聲。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們都有一個體驗,與一個儒雅文明、談吐不俗的人在一起,你會不由得肅然起敬。學詩會使人遠離庸俗而變得優雅,學詩可以使人知不足而不斷進取,學詩可以從內心裏變得更強大,自然而然地抵禦功名利祿、聲色犬馬的誘惑。學詩能使你所結交的朋友互相激勵互爲補充不斷精進。

四、什麼人可以成爲詩人

詩以詠志,詩以載道,是時代的需要和良知。詩人是理性、寬容、達觀、細膩、豪放、和諧、敏銳、先鋒者的統稱,詩人需要具備獨特的天賦和才華,如感悟力、想象力等,這種秉性主要是後天學習和培養纔會有的,同學們在課餘時間不妨背誦一些詩詞名篇名句,學點詩詞格律、體式、押韻、對仗、孤平、孤平拗救、轉韻等等知識,以更開闊自己的視野和知識範圍。這樣的業餘學習是會讓你受益無窮的。

五、詩人應該如何交往

我們舉一個小詩的例子:楊敬之、項斯兩人在唐代衆多詩人中,作品不算豐富,名聲也非顯赫,但他們交往的一首小詩讓後人領略了詩人胸襟,也讓後人記住了這兩位詩人的名字。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贈項斯》

用白話來說:“我幾次看到了你的詩作,感覺是那樣的好。見到了你儒雅倜儻的身姿,又發現你的氣質風度比詩更好。我從來不懂得藏匿別人的長處,所以見到詩人們就到處講說對你的觀感,唯恐別人不知道。”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其中簡潔明快而又涵養深厚者,莫過於詩人之間的交往。以詩會友,以文相識是最爲普遍的方式。“不藏人善”是做一個詩人必備的品格和素質。可以說:詩人的友誼超越了世俗的偏見,遠離了功利的泥沼,掙脫了派閥的羈絆,擯棄了金錢的誘惑。是最純真的交往關係。雖然素昧平生卻知心,縱然千山萬水能親近。

在現今重新興起的詩詞熱中,網絡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詩人、詞客、曲家能否始終保持一種恬淡、平和、素雅、互敬的友誼呢?我有個提倡“盛唐氣象”的觀念。盛唐之所以恢宏,在於她的雍雍大度、兼收幷蓄、不拘泥於圭步。唐詩之所以發達,也在於詩人羣體的雅量氣度、廣博接納、謙虛禮下。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凡夫俗子;也不管是士農工商,還是方外僧道。一入詩門即是朋友,而大多非學生、老師的關係。世間至雅至真莫過於詩,難學難精的也莫過於詩。一個人的學識修養歷練作風在詩中都會讓人們有所覷探。詩之功夫,大多靠自己的不斷學習來積累,無盡的生活去磨練。坎坷和窘迫無法銷蝕意志,飢寒和不幸卻是鍛造青鋒的烘爐,青可以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華詩詞的重新復興需要詩人的努力,詩人的努力需要詩人的交往,詩人的交往需要多一些雅量。勿隱善揚惡、勿緘默不語、勿盛氣凌人、勿相互攻訐、勿怕人超越、勿好爲人師、勿自以爲是,勿恃才自傲、勿半解驕人。

六、詩人的成長之路

總而言之,學詩可以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人傑”中來成長。

讀萬卷書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詩寫詩,不光是就詩學詩,詩中求詩,而着眼點應放到詩以外的廣大生活和知識領域。正如陸游所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一個人的學養學問知識的積累對創作是很重要的。這裏不光是詩的學問和技巧,更應該包括其他藝術門類乃至哲學、美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百科知識。

行萬里路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有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人必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詩不是憑空想象的產物,而是客觀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和藝術體現。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詩是主客觀的統一,是真情和實感的融合,光有生活經驗而沒有藝術想象的人,或光有主觀想象而沒有社會生活的人都不可能成爲詩人。

交萬人傑《詩經》中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寫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虛心求教,廣泛交流,古人謂之交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要接交良師益友,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請人修改切磋詩藝,而不能封閉自己,侷限在個人的書齋裏和詩卷中。毛主席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古人也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詩人要以情寫詩、以詩感人。 山西一位老詩人武正國說:“有情方詠歎,無病不呻吟”。道出了詩人在寫作時應該秉持的態度。

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言氣質,言格律,言神韻,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氣質、格律、神韻,末也。有境界,三者隨之矣。”詩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就是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極目而天舒,登高而望遠。

舊體詩詞有着嚴格的平仄和韻律。熟悉格律詩的基本技術層面的要求,知道何爲《平水韻》、何爲《詞林正韻》、何謂《中原音韻》,能夠辨別入聲字的使用及消亡過程是繼承傳統的必須,這是習詩寫詞度曲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進入舊體詩創作時的最初境界。

不遵古習古,必然會導致與歷史傳承的割裂;詩歌的歷史是發展前進的,若不與時代結合,依舊使用中古時期的聲韻,必然會使從小學習使用普通話的當代學生無所措手足,制約詩詞的向前發展和廣泛普及。

詩歌是文學天庭中的麗日、明月、繁星、彩霞,是大地上的青松、翠竹、臘梅、新荷,在人類歷史上和今後都會散發着永恆的光芒。優秀的詩歌可以飛越時間的長河和不同的國度。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有着相似的品質。

發展是永恆的道路,我的老師詩人丁芒所提倡的:“探索自由詩與散曲的結合,能開創中華詩詞在新的時代的新詩體。”山西及全國有許多詩人在努力進行着實踐,受到詩詞界的矚目。

在此,我認爲新體自由詩作者也不妨試一試涉足傳統詩詞散曲領域,互相促進以利雙方共贏提高。

若有不當之處,咱們可以互相切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詩人的方法。謝謝大家聽了我的這一番議論。

( 2017年11月4日在中北大學飛翔詩社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