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6起票據訴訟案的江陰銀行(6.750, -0.05, -0.74%),還好嗎?

時隔一年,江陰銀行(002807.SZ)子公司宣漢誠民村鎮銀行與恆豐銀行這場沒完沒了的“蘿蔔章”大戰,終於有了新的進展……

昨日晚間,江陰農商銀行(下稱:江陰銀行)發佈了一則《關於控股子公司訴訟案件進展》的公告,稱近日公司旗下的控股子公司——宣漢誠民村鎮銀行(下稱:宣漢村鎮銀行)收到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民事判決書》,宣漢村鎮銀行一審敗訴,被判向恆豐銀行常熟支行返還墊款8979.37萬元及相應利息。

這場官司源於去年2月,恆豐銀行常熟支行以與宣漢村鎮銀行簽訂的《票據代理回購業務合作協議》 或《商業匯票代理轉貼現業務合作協議》,後者未能在約定的回購期履行回購義務,原告墊款爲由,將其告上法庭。

當時宣漢村鎮銀行給出回應的是,經自查並未與恆豐銀行常熟支行簽訂過上訴協議。如今時隔一年,案件終於有了新的進展,但宣漢村鎮銀行依然表示不服,並決定依法向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真假印章難辨

事實上,這只是江陰銀行多起票據訴訟案中的一個。從2016年起,江陰銀行控股子公司宣漢村鎮銀行先後涉及的票據業務未決訴訟就有6樁。

除上述豐銀行常熟支行案外,還涉及恆豐銀行南通分行案、恆豐銀行嘉興分行案、恆豐銀行青島分行案、鄂爾多斯(10.950, 0.13, 1.20%)農商行案以及興業銀行(16.250, -0.04, -0.25%)寧德分行案。

尤其與恆豐銀行的之間的票據案糾紛,幾乎每樁案件的訴訟理由和癥結都如出一轍,都是因宣漢村鎮銀行“未能在約定的回購日期履行回購義務,原告墊款。”。

不過,宣漢村鎮銀行始終都不承認與恆豐銀行方面簽署的《票據代理回購業務合作協議》 或《商業匯票代理轉貼現業務合作協議》(下統稱爲:《合作協議》)真實存在。

關於恆豐銀行方面提供的《合作協議》裏宣漢村鎮銀行的印章真僞情況,成爲雙方爭議的焦點。

江陰銀行曾在2017年3月1日發佈公告表示,“嘉興案所涉票據代理回購業務,系恆豐銀行與票據中介涉嫌採取僞造、私刻公章等手段,冒用宣漢誠民村鎮銀行名義從事的票據買賣”。直指恆豐銀行票據造假。

江陰銀行陷蘿蔔章案風波 子公司被判賠償恆豐8979萬

(江陰銀行 2017年3月1日 《關於控股子公司涉及訴訟的公告》)

但在2017年3月1日的公告中,恆豐銀行卻強調,從始至終都未參與宣漢誠民村鎮銀行內部員工的違法行爲。事發後,恆豐銀行從維護金融穩定的大局出發,積極處置到期票據,履行回購義務併爲宣漢誠民村鎮銀行墊付了利息,維護了良好的同業信用。

江陰銀行陷蘿蔔章案風波 子公司被判賠償恆豐8979萬

(恆豐銀行 2017年3月1日 官網公告)

同時其還指出早在2015年7月該案件暴露之初,宣漢警方已經將該案的主要犯罪事實基本查清。時任宣漢誠民村鎮銀行行長吳國建、營銷業務部主任王永華已因收受賄賂、非法向票據中介出借宣漢誠民村鎮銀行在興業銀行臨汾分行開立的同業賬戶等行爲,被判處“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恆豐銀行提供的多份《合作協議》是否真實存在?到底誰纔是涉嫌僞造公章的那一方?這場“蘿蔔章”糾紛案可謂是“撲所迷離”,讓人傻傻分不清。

不過無論案件真相如何,江陰的業績受牽連卻是真的。

業績受牽連,江陰銀行前途未卜

據悉,江陰銀行前身爲江陰市信用合作社聯合社,2016年9月2日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是全國第一批三家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之一,也是第一家登陸A股市場的農村商業銀行。

雖然頭頂兩個“全國第一”光環,但上市不到兩年的江陰銀行不是以業績出衆聞名,而是以“業績最差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最高的A股上市銀行”揚名。

江陰銀行最新發布的2017年度業績報告顯示,該行2017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10億元,同期增長4.11%;基本每股收益0.4574元,同期下降4.29%;總資產1094.03億元,不良貸款率爲2.39%。

根據此前16家上市銀行披露的業績快報,江陰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又“榮幸”地登上了榜首。而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發現,江陰銀行的年度業績情況,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子公司未決訴訟的不良影響。

年報顯示,江陰銀行2017年營業外支出爲1.34億元,相比2016年度的231.8萬元,同比暴增了5683.69%。對此江陰銀行解釋爲,系子公司宣漢誠民村鎮銀行計提預計負債所致。

江陰銀行陷蘿蔔章案風波 子公司被判賠償恆豐8979萬

(江陰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目前江陰銀行子公司宣漢村鎮銀行現有的6宗未決票據糾紛案,涉訴金額共達3.47億元。

包括早前3月份,更是因證監會通報廈門北八道集團涉嫌操縱江陰銀行等次新股案,證監會開出55億史上最大罰單,導致江陰銀行股價一度受挫。

如此不得不令人擔憂,陰雨連連的江陰銀行未來前途幾何。

對於未決訴訟是否會對銀行業績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野馬財經聯繫了江陰銀行證券事務部,對方表示“一切以公告爲準。”

聽說銀行領域與江陰銀行類似的票據案很常見,尤其商業銀行涉及金額幾百、幾千萬,上億的都有,只要有銀行內部人員“疏通”,弄個假票據,就有可能帶來鉅款。

對於江陰銀行與恆豐銀行的“蘿蔔章”互懟大戰,你認爲誰在造假?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