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由於生物醫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醫學已經從醫生與病人間一對一的私人關係發展爲以醫患關係爲核心的社會性事業。現代醫學倫理學更多地涉及病人、醫務人員與社會價值的交叉或衝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倫理學難題。

近日,由《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整合醫學人文專業委員會、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等共同主辦的“2018整合醫學人文高峯論壇暨《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創刊30週年學術會議”在西安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從“中國醫學倫理學回顧與展望”“互聯網+醫學中的倫理爭鳴”“健康中國倫理熱點話題聚焦”“臨牀倫理與醫學的人文關懷”視角,探討醫學人文的新發展,共謀新時代醫學人文新篇章。記者採訪了部分與會學者。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和各項主要健康指標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整合醫學人文力量

近年來,隨着醫學診療越來越依賴醫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設備的提升,醫療服務過程中的人文關懷也引起社會強烈關注。“醫學是一門直接面對人的科學,既以人爲研究客體,又直接服務於人。因此,醫學比其他任何科學都更強調人文關懷。”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尹梅認爲,嚴謹的科學態度、精湛的醫學技術和溫暖的人文關懷,從來都是醫療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爲制約醫療衛生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障礙。“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爲我們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指明瞭方向,帶來了新的契機。”尹梅說。

“醫學倫理學具有實踐性、繼承性、時代性的顯著特徵,它主要研究醫學倫理的基本原則、規範、作用及發展規律;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關係;醫務人員之間的關係;衛生部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主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王明旭表示,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直接影響羣衆就醫體驗和改革“獲得感”,加強醫學人文建設,弘揚醫學人文精神,已成爲保證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早在20世紀末,我們就認識到了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當前的醫學模式還主要是生物醫學模式,要真正實現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整合醫學人文力量迫在眉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關健表示,雖然許多專家一直呼籲重視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但是要真正實現醫學模式的轉變,必須依靠大批具有高精尖醫學技能且具有豐厚人文素養的新型醫學人才。

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郭照江認爲,我們的先哲早就認識到醫學的人文性質,提出“醫本仁術”“大醫精誠”,只有高德之人才配做懸壺濟世的醫生。近代以來,西學東漸沖淡了這種傳統。如今我們倡導醫學的人文精神,主張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講,不過是醫學本質的迴歸和復興。

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人類社會自有醫療活動以來就建立了醫患關係,人們對醫患關係的思辨與探討從未停止,醫患關係不僅是醫學倫理學的主要內容,還關乎全人類生命健康的發展。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馬辛格認爲,醫患關係是人類文化特有的組成部分,是醫療活動的關鍵、醫療人際關係的核心。和諧的醫患關係是醫療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

黑龍江省醫院院長石耀輝認爲,良好的醫患關係是保證醫療服務質量的基礎,而醫患溝通是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的前提。加強醫患溝通,核心是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不僅依靠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職業道德、醫療設施,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患者的配合和支持。要得到患者的配合和支持,就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不僅是醫患雙方的責任,也是醫學院校和我們全社會的責任。”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教授曹永福告訴記者,醫學倫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與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學倫理素養。醫學倫理素養是從醫者解決醫學倫理問題的認知、判斷、價值抉擇、情感、破解難題的能力。“和諧醫患關係的構建是一項持久而艱難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法律制度的完善健全、醫護人員職業素養的提升、患者認知度的提高,最終必將會使醫患關係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構建起一種和諧的醫患關係。”曹永福說。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生命倫理學起源於對各種新興生物醫學技術的哲學反思,意圖解決技術發展對於人類道德秩序的挑戰。而醫學倫理學關注的是醫學職業行爲的有效規則和醫療道德關懷的可行方式,使醫者安心、患者放心。醫學倫理學維護醫學的進步,同時維護人民的健康權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國豫認爲,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首任主編石大璞表示,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健康扶貧、築牢基本醫療保障網等,讓貧困患者醫療有保障、生命有尊嚴,小康路上不掉隊。“目前,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和各項主要健康指標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新時代,在健康中國建設中,提高醫者的人文素養和大衆的健康常識,尊重生命,尊重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建立順暢的醫患溝通機制,促進醫患間的相互理解,中國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將發揮重要作用。”石大璞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