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大家都对五千年的文明史感到骄傲和自豪,而汉朝虽然只占据了其中四百零五年,却深刻影响了后世近两千年,就连现代中国,一个“汉”字也成了大多数人的精神烙印。

汉太祖刘邦灭暴秦、楚汉之争开创基业,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推出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成就“汉武盛世”,汉宣帝刘询励精图治、迎来“孝宣之治”,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一代不如一代,最终酿成新莽篡汉……

汉朝的故事非常鲜活,留给后人的赞叹和感慨颇多,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汉书》,这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的记载。

东汉玄武司马班固为什么能够挥毫泼墨,写就八十多万字的皇皇巨著《汉书》呢?

笔者最近读了一本《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一下子感觉茅塞顿开,书中通过对东汉望都长班彪、玄武司马班固、“曹大家”班昭等人的刻画,让《汉书》在父子相继、兄妹相承中上演了家族传奇,翔尽的史料,生动的语言,让人甘之如饴。

《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的作者王世东也很有意思,他不是传统的历史学者,而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做过不少轰动全国的深度报道,用新闻和融媒视角来解读班氏家族和《汉书》之间的丝缕不断,本身就是不一样的解读,可以给读者更多的想象。

《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正是作者王世东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果,笔者读罢全书,掩卷遐思,也有不少心得体会,想说给大家听。

第一,西汉班婕妤的穿针引线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书》,无论哪个版本,都写明作者是班固,但东汉玄武司马班固一个人,真能驾驭得了西汉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框架和人物细节吗?

《汉书》的写作素材和资料,还得从班固的远亲西汉班婕妤说起。

班婕妤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她虽然没写历史文章,但她的兄弟西汉谏大夫、右曹中郎将班斿,却因得到汉成帝的赏识,赐“秘书之副”,有了来自皇家的珍贵典籍和史料。

班斿虽然早逝,但他把御赐的“秘书之副”,留给了后世的班氏子孙,这也是班固著《汉书》时的珍贵材料。

第二,东汉望都长班彪奠基

有了西汉谏大夫、右曹中郎将班斿留下的“秘书之副”,对于《汉书》这种大体量的史书来说,班固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在书中,王世东先生提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东汉望都长班彪,也就是班固他爹。

作为班斿的侄子,班彪有幸阅读过来自皇宫中的“秘书之副”,并在新朝时期埋头苦读,经历了新末的玄汉、建世汉、东汉前期的颠沛流离,收集保留了大量的西汉相关史料。

后来,班彪随东汉安丰侯、凉州牧窦融归附汉光武帝刘秀,开始孜孜不倦地采集前朝历史遗事,同时贯穿了一些自己的异闻见解,最终在司马迁《史记》的基础上,写就《史记后传》60余篇。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史记后传》是什么书,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这个确实很遗憾,由于年代久远,《史记后传》没能流传下来,但它为班固著述《汉书》起了一个很好的头,如今《汉书》中的汉元帝、汉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都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

第三,“曹大家”班昭代兄续史

在西汉班婕妤、谏大夫、右曹中郎将班斿和东汉望都长班彪等族人至亲的积累下,班固从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动笔,直到东汉建初七年(公元82年),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花费28年的时间。

然而,由于班固不甘心书斋生活,还想建功立业,跟随武阳侯、大将军窦宪远征漠北,结果窦宪因谋反被诛,班固也在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年),冤死于狱中。

可这时,《汉书》还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完成,遗稿的整理也是一个大工程,绝非一般人能够接任。

书里对此也做了详细解读,是汉和帝刘肇找到了合适的人选:班固的妹妹班昭。

班昭和西汉班婕妤一样,都是班氏家族中的才女,而在班固撰写《汉书》的过程中,班昭也参与收集资料等,这让她成为班固之后《汉书》最合适的解读者和续写者。

班昭不负众望,在东观藏书阁潜心阅读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的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

因此,我们为大汉风云击节称赞时,背后其实也有东汉望都长班彪、玄武司马班固、“曹大家”班昭等人父子相继、兄妹相承的家族传奇。

而王世东先生的这本《大汉史家:班氏家族传》,就成为这个家族和大汉王朝的最佳注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