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畢淑敏 朗誦:崔蕾

畢淑敏

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註冊心理諮詢師。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7年,畢淑敏以36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發廣泛關注。

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她的《學會看病》選入語文(人教版)5年級上冊第20課。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生活要有暖和光

從誕生的那一天起,我們的身體就天然適合並不懈地依賴溫暖和陽光,確保安全並茁壯成長。

從誕生的那一天起,我們的內心就需要有持續不斷的溫愛和希望灌注,應對現實的冰涼並活得晴朗向上。

人的一生都在爲溫暖而不懈奮鬥

我們的生命降生之處,是在暖和的母親身體中。小到微茫的胚芽就在這溫暖的宮殿中,竭盡所能地吸收養分,漸漸膨脹起來。我們所有的身體機能,從誕生的那一分鐘,就天然適合並不懈地依賴溫暖。

當我們脫離母體之後,一直殫精竭慮地維持身體的暖度,一生都在爲溫暖而不懈奮鬥,直到死亡降臨的那一天,我們纔像停駛了的發動機,慢慢清涼下來,直到與空氣和大地的溫度融爲一體。所以,生命是和溫暖息息相關。

我們的體溫基本上是攝氏37度左右,說起來不算多麼高的臺階,但除了熱帶,它比我們所處的絕大部分的自然環境,都要略高一些。因爲在恆溫動物之前,動物的體溫是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十分不穩定。

失去溫暖,它將面臨百分之百的死亡

我曾到過達爾文發現進化論的南美洲加拉帕格斯羣島,那裏有一種奇形怪狀的動物——海鬣蜥。它們彷彿恐龍的縮小版,雖極端溫順,但目睹它們成羣結夥地趴在黝黑的火山岩上曬太陽,還是有不寒而慄的恐懼感。

當地人說,海鬣蜥來自遙遠的白堊紀,它沒辦法保持自己的體溫,體溫會隨着周圍溫度的不同而變化。如果它們要潛入冰冷的洋流中去尋找口糧,每次在海中最長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如果過了這個時間界限,它們的體溫就會隨着海水溫度不斷下降,直到危險的境地。

這時候,海鬣蜥必須迅速放棄馬上到口的食物,趕回到岸上,爬到礁石上曬太陽,靠着陽光曝曬,有時需要長達幾個小時,海鬣蜥才能慢慢暖和起來。

如果它在覓食的過程中下潛太深,來不及回到島礁上,就會在深海中凍僵,再也回不到太陽之下。它們必須找到溫暖,不然的話,就是百分之百的死亡。

心若有光,就不會喪失勇氣與希望

溫暖,就是這樣與生命息息相關。生活中,我們需要相濡與沫的溫暖,需要集體親如手足的溫暖,需要大地和太陽的溫暖……但請記住,作爲恆溫動物,保持身體溫暖的最直接動力,來自我們的內在。

在寒冷中,我們要積極努力地不停運動,靠着自身肌肉的活躍,創造出來自本體的熱量。人不能像海鬣蜥一樣,如果沒有外界的輸入,就只能坐以待斃。生命的能量來源要向內尋找,溫暖必須靠自己主動創造。

再說說光吧,我堅信,那些在億萬光年之外兀自發着光的星球,來自宇宙間的大爆炸。每個人也都是一個小宇宙,光也來自我們自身。心裏要有光,世界就是明亮的。

有人以爲有光就是沒有一絲黑暗,到處都耀人眼目。不!絕不是這樣。

心靈的光是對事物有明細清澈的判斷,對自己的目標有莊嚴的把握,對世界的善惡有恰如其分的辨析,對人間的苦楚既不誇大也不掩飾,充滿從容應對的勇氣……心只要是光明的,就不會喪失希望,就不會垂頭喪氣,因爲人在光在,四處皆明。

編輯:張晨

審閱:楊焱輝 主編:湯曉冬

監製:周東波 總監製:崔思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