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犯罪都市》裏,其中的反派人物,就成了韓國影片中中國人形象的一種典型代表了。但是在韓國表現獨立運動的影片中,中國人的形象是缺失的。

本文作者:李嘯天

近日,因爲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韓片再次成爲了輿論關注的焦點。正好,我最近看了或者正在研究韓片話題,剛好撞上。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原本,沒打算寫文章,只打算看幾部痛快一些的韓片。

積攢了好一陣子的韓片,一直沒看,這次按計劃從動作片開始,計有《魔女》《姐姐》《犯罪都市》《復仇島》,以及《絕地隧戰》,順便補習了一下《老男孩》,全都是爽片,看得人熱血沸騰、激情四射。之後,又串在一起看了幾部其他類型近兩年的片,包括《特工》《極限職業》《暗數殺人》《一定要抓住》《惡魔警察》《殺人者的記憶法》幾部,同樣很爽的片。朋友杜sir問我要不要寫一下,我說不,這些片沒啥可說的,就是看看,純欣賞。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但是,看着看着,還是發現了話題,覺得很有必要來說一說了。因爲《犯罪都市》《絕地隧戰》與《特工》等都與中國有關係,儘管呈現形式完全不一樣,但歸攏一下還是有話可說。頓時覺得涉華這個話題很好玩,有必要追一追,勾勒一下。但僅靠這幾部片又不夠,於是乾脆弄了一個片單,一併發給杜sir,讓大神幫忙找來。這樣,就又看了《中國城》《黃海》《青年警察》《新世界》《搖擺狂潮》《猖獗》等等,加上自己找的,越擴越大,前前後後一不小心就看了十幾二十多部,算是時間與精力都投了不少。然後,前後梳理了一下,打算正式將韓國電影涉及到的中國人形象寫一寫。

一個原本不在計劃的文章,在看片過程中臨時激起興趣,一個有趣的話題,就這麼誕生了。

其實吧,這也是我一向的觀影習慣,喜歡把一些有關聯度的影片放在一起,以專題的形式交織着欣賞。不知道這算是優點還是缺點,好處是可以方便琢磨清楚一個很具體的問題,可以產生一些深度思考,缺點是同一時間出現的其他佳作,就無法進行欣賞了,畢竟多看了沒法專注。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第一種類型:抗中神片

梳理涉華韓片,按照歷史順序的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古裝涉華題材,絕大多數片中的中國人都充當了反派,韓國主角則成爲民(kang)族(zhong)英雄。這些片,基本上都是意淫歷史的抗中神劇。原來,抗日神劇不只是中國有,韓國也一樣,民族主義情緒氾濫起來,中韓一同,甚至韓國更烈。

畢竟,歷史上的韓國,哦不,應該叫歷史上的朝鮮半島,絕大多數時間都籠罩在中華帝國的陰影之下。更多的時候,朝鮮之於高度發達的中原帝國,就像是躲在邊陲飲毛茹血的邊民,視中國爲天國上朝,心嚮往之,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從衣冠到思想,都學而時習之,奉爲圭臬。但朝鮮半島離中原厚土實在是太遠了,帝國的權力沒法直接抵達這裏。畢竟,中間隔了一個東北地區,這裏歷來屬於能征善戰的少數民族聚集地,金遼蒙滿全從這裏發軔並崛起,這些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一旦遇到饑荒,就會南下進行掠奪。入關是富饒的中原,南下則是朝鮮半島,皆屢受掠奪。因此,那時的朝鮮,整體上對中國既想依附又想獨立自主,既嚮往又畏懼,身份總是處於糾結之中。看古裝韓片,尤其是宮廷戲,很容易發現韓國的君王只被稱爲殿下,只稱大王,而中國的臣子則稱君王爲陛下,君王是皇帝。皇帝是萬歲,韓國大王至多也只是九千歲。韓國的王比中原的皇帝矮了一頭,韓國大王的繼承人也只稱爲世子而非太子。甚至服飾上,朝鮮君王也只能穿紅衣,而非中國傳統的黃色冠冕。這些傳統都說明他們還是自矮一分,認可中原纔是正統,中原帝王纔是真正的皇帝。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早期,朝鮮對中原也是各種不順從,隋唐時期,乃至宋元時期,都發生過中原對朝鮮的討伐,以懲戒他們的不馴服。到元明朝之後,朝鮮老老實實成爲了中國的附屬國。韓國與朝鮮獨立建國的時期,其實非常短,自二戰日本戰敗之後,才第一次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之前,都或多或少受中國的翼護與鉗制。

當然,歷史上朝鮮對中國的糾結,體現在當下韓片古裝戲裏,就不再糾結了。畢竟,現代韓國建國已經70餘年,幾代人過去了,且韓國經濟發展的還不錯,這就使得大韓民族主義的抬頭非常厲害,強烈的民族自尊轉化成了民族自信。於是,在韓片古裝劇中的中國人就基本全變成了反派,成爲了朝鮮人成爲民族英雄的墊腳石。當然了,朝鮮半島上早期發生的幾次大型戰爭,也的確都是與中原大陸發生的。

在民族主義的眼中,現代韓國影視劇裏,膽敢御駕親征的唐太宗李世民就被韓國人當仁不讓地射成了獨眼龍。這類影片典型代表是《安市城》,韓劇還有《淵蓋蘇文》《大祚榮》等片,基本上都是這種意淫,把朝鮮對抗大唐王朝的征服拍成了抗中神劇。韓國有文字的歷史並不長,射瞎李世民的記載是根據野史編排的,結果被現代韓國人當成正史大肆宣傳。熟悉歷史的人當然不以爲然,只爲韓國人的信誓旦旦所笑。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歷史時間稍晚一點影片還有《與神同行2》,時代大概是宋元時期,儘管這片中中國元素不是核心,但涉及到的部分,對來自中國東北少數民族的異化還是非常明顯,燒殺屠戮,無惡不作。同樣思路下的朝鮮與明清之間的戰爭,亦是如此,典型代表像《神機箭》等,基本上就是朝鮮人威武雄壯,牛逼赫赫,而中國人猥瑣且不堪一擊,三箭幹翻十萬明朝大軍。中國觀衆看了這片,簡直覺得不可思議。這種誇飾韓國人多牛逼的影片,反映明清時期歷史的影片還有《代立軍》《南漢山城》《最終兵器:弓》《猖獗》等,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有日本人看了中國諸多抗日神劇之後,懷着好玩的心情編了一本《抗日神劇大全》,結果成了暢銷書,如果有人同樣弄一本《韓國抗中神劇大全》,也一定很好玩。

上面提到的《猖獗》可能還好一些,影片中涉及到的大清是自由與富裕的象徵之地,那裏有美食佳餚,有錦衣華冠,還有數不清的美女,在男主玄彬的唸叨下,是美好之地。這也算諸多涉華影片中,爲數不多的美飾中國的篇章了。不過,片中除了玄彬,其他人對於玄彬口中的大清則一派默然,而且很不屑,整體上並沒有展現出對華友好的姿態。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還是明清時期,隨着日本的崛起,開始對朝鮮半島虎視眈眈,不停發起侵擾。反映到現代韓國影片上,抗日劇就多了起來,典型如《鳴梁海戰》《明成皇后》《德惠翁主》等。只說下《鳴梁海戰》吧,在這部由崔岷植主演的歷史正劇中,表現的同樣是朝鮮人自己很牛逼,而日本人則是外強中乾。但實際上,歷史上的“鳴梁海戰”隸屬於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也叫“壬辰倭亂”,這場戰爭從大的層面上分爲第一次與第二次。這兩次戰爭的最高指揮官都是明朝大將,由兵部尚書石星擔任。兵部尚書是中國古代六部尚書的其中之一,別稱爲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副國級,級別相當高了。“鳴梁海戰”屬於第二次戰爭,戰場總指揮爲麻貴,其時任備倭總兵官,參戰的有晚明第一猛將劉綎、名將陳璘、鄧子龍等人。朝鮮名將李舜臣是整個戰爭中諸多將領中的一員,“鳴梁海戰”由他具體指揮,並取得了勝利,全殲日本大名來島通總。勝利當然值得讚揚,但要是從全局上看“鳴梁海戰”的戰果,最好的類比是中國抗戰期間的“臺兒莊 大捷”。臺兒莊大捷也是一場難得的勝利,戰果輝煌,勝得非常痛快。但“臺兒莊大捷”隸屬於徐州會戰。整體上的徐州會戰,中國是失利的一方。這樣的情況下,“平臺兒莊大捷”所取得的成果,對於改變戰爭格局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只剩下心理上的激勵作用。“鳴梁海戰”的意義差不多也是如此,而且局部勝利後還給當地帶來了更多的傷害,日軍的瘋狂報復使當地蒙受了巨大損失。倒是之後發生的“露梁海戰”才具有決定性意義,此戰在李舜臣與鄧子龍雙雙犧牲的情況下,痛殲日軍,直接影響了此後300年裏中日朝三國的政治格局。但韓國人拍攝了只有李舜臣指揮的“鳴梁海戰”,而且在片中還幾乎找不到中國軍方的信息,完全變成了韓國弘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主旋律。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電影是造夢工具,通過樹立民族英雄來展示本民族有多麼牛逼,撩撥民族情緒是管用且慣用的手段。刺激民族精神,意淫強國,這種事每個民族都在幹,反正真正瞭解歷史的科班人士並不多,只要故事拍的好看,誇飾就自然發生。韓國電影以韓國觀衆爲主,爲了收割他們的票房,自然就不懼得罪中國古人了。

在這些意淫的影片當中,《武士》幾乎是唯一一個例外。大概是中韓合拍的緣故,這部影片沒有明顯地黑化中國,只做爲一般背景。影片講述的是一股朝鮮軍隊進入中原,向大明皇帝進貢。結果卻在邊境被地方官員羈押,元明對峙使得官員們格外謹慎,這幫韓國人就被髮配至大漠中,任其死生。在那裏,他們又巧遇蒙元殘餘勢力,蒙古人劫持了大明的公主。這幫韓國人就搶回公主,打算以此爲厚禮,繼續完成他們身爲使臣的使命。結果在蒙古人的圍追堵截中,死傷慘重,經過一番生死鬥爭,這幫朝鮮人迸發出了超前的戰鬥力,展現了他們大無畏的武士精神,終於不辱使命。這部片當時彙集了中韓頂尖配置,完成度非常棒,貢獻出了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也讓《武士》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至今後無來者。片中演員包括安聖基、鄭雨盛、章子怡、朱鎮模等人,表現都一等一,個個精彩。那時的章子怡還嫩得出水呢,將大明公主的傲嬌表現的不錯。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第二種類型:自說自話

這一類型,主要集中於日據時代。主要是指1910年朝鮮半島淪爲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光復取得獨立這段時間,也是韓國民族獨立運動的高峯期。

圍繞這一時期,韓國拍攝了不少影片來展現。這些片基本上以真實人物或者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只說與中國或多或少有關聯的影片,就有《暗殺》《密探》《東柱》《大將金昌洙》《安重根》,乃至於《軍艦島》等。其中,《暗殺》與《密探》的故事場景,主要部分就發生在中國的國土上。還有《安重根》與《大將金昌洙》,這兩個片的傳主,主要事蹟也發生在中國國土之上,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就發生在哈爾濱,而金昌洙(即歷史上的金九)建立的韓國臨時政府辦公所在地就在當前上海的馬當路上。而《東柱》的主人公尹東柱本來就是出生在中國吉林省延邊自治州龍井市東明村,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中國,成年後纔去的朝鮮,嚴格意義上他是一名中國人。而且,在他死後他的父親還把他的屍骨帶回了龍井安葬。至今,在龍井市重建後的尹東柱故居旁的石碑上,就寫着“中國朝鮮族愛國詩人尹東柱故居”。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也就是說,對於韓國人引以爲傲的民族詩人尹東柱的國籍問題,實際上是筆糊塗賬,在維基百科上,尹東柱被標爲日本人,因爲那時候的滿洲及朝鮮都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認爲這些地方的人都是大日本帝國的國民。而且,尹東柱的確在日本東京立教大學就讀過,生活軌跡在中國的東北、朝鮮、日本三地之間頻繁遷移。韓國人有理由認爲他是朝鮮人,但日本與中國的認定在法律上也沒有問題。但是,這所有的分歧,到了《東柱》裏,全都不存在,影片中的尹東柱就是一名地道的朝鮮人,什麼中國背景,壓根就不存在。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不止是《東柱》,其他幾部影片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重點說下《暗殺》,這部影片把朝鮮歷史上一系列暗殺活動集中起來進行改編,大致是一個原創的故事,但它涉及到的金九、金元鳳等人都史有其人。片中很多刺殺的細節來來自於歷史,像影片中暗殺小組行動前的合影,就借鑑了歷史上朝鮮人李奉昌刺殺裕仁天皇,以及尹奉吉刺殺日本侵華軍總司令白川義則大將前的決死照。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歷史上,李奉昌刺殺天皇失敗了,沒有傷到天皇一根汗毛,只死了一個小兵。而尹奉吉在上海的虹口公園刺殺白川義則大將、日本駐華大使重光葵、日本居留團團長河端世間就轟動的多。當時,尹奉吉將炸彈向日本人慶祝典禮臺上的那一擲,極爲成功,正中了白川及河端兩人,當場喪命。重光大使也傷了一腳,後將一腿鋸去,成了跛足,支柺杖而行。

《刺殺》把這些發生在哈爾濱及上海的刺殺事件,都轉移到了首爾,改編的很雞賊。中國只成爲了很模糊的背景。而現實中,韓國的刺殺團得到了中國人杜月笙的直接資助,也得到了當時的國家領袖蔣介石的認可與支持。或者說,沒有中國人的支持,韓國的獨立運動的進展壓根沒那麼順利。但是在韓國表現獨立運動的影片中,中國人的形象是缺失的。畢竟,突出中國人,就無法體現韓國人的偉大了。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暗殺》對中國人的處理方式,與《鳴梁海戰》如出一轍,就是個視而不見。放棄盟友,只刻畫自己,並在誇張了N倍之後,被投放到了大熒幕之上。同樣的還有《軍艦島》,當時在那個島上,被日本人搶掠過去做勞工的主要是中國人,韓國人也有,數量比中國人少,而且地位比中國人還要略好一點。畢竟,當時韓國的尚未獨立,全部領土都被日本人當成自己的本土,韓國人前往軍艦島都是以應聘的名義去的,在島上可以有相對自由的活動,而中國人都是被虜過去的,在島上處於被囚禁狀態,比朝鮮人更慘。但在影片中,慘的只有朝鮮人,壓根不見中國人。

這些影片,涉及到的對華元素,細究的話,中國人在背後起到的作用都很大,但在影片中全處於失語狀態,甚至連痕跡都被抹去。就是因爲,中國元素阻礙了韓國人的英勇與偉大。這依舊是民族主義在作梗,在電影藝術的表現上,選擇性失明,只選擇有利於自己的一方,而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中國的一方。即便《暗殺》《密探》中有很多發生在中國國土上的情節,但對於故事主線,依舊只起到陪襯作用。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總起來看,表現這一種類型主題的影片,與上面第一個階段的影片實際上沒有太多區別,只是因爲日本人作爲朝鮮的苦主成爲了大反派,取代了中國人擔當對立面的位置。

第三種類型:俯視與憐憫

自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期間,由於冷戰的原因,韓國與中國的實際接觸不多,在現代電影題材中,直接表現這一時期的中國的影片不多,可以略過不提。甚至朝鮮戰爭也更多隻涉及北朝鮮,提到中國人的時候很少。即便《國際市場》等片中有所涉及,也只是點到爲止。

自1992年中韓建交之後,中國與韓國之間的接觸迅速多了起來,民間接觸更是多種多樣。早期,很多中國東北的朝鮮族,由於語言及種族的趨同,大量赴韓國務工,以勞力換取資本,類似於中國中西部的農民工去東部地區打工掙錢。這些早期到達韓國的勞動者,大都簡樸務實,勤儉能幹。爲韓國人留下了落後貧窮但純粹樸實的印象。

在表現這一時期的影片裏,中國人大多以朝鮮族爲主。而且,韓國人還擅長以女性爲主體作爲拍攝視角,拍出了《白蘭》《中國藍》《迷失:消失的女人》,乃至《中國製造》等一批作品。以拍攝於2001年的《白蘭》爲例,主演方面男主角還是韓國國寶級的演員崔岷植,女主角則是當時在中國風頭正盛的張柏芝。故事講述韓國的黑幫份子李江齊渾渾噩噩大半一輩子,連混黑幫都混的很不如意,得不到任何人的關注與關心,成爲一名毫無存在感的社會多餘人。另一方面,從中國來到韓國的中國女子白蘭,因爲她要投奔的叔叔已經移民加拿大,身上錢財耗光,進退失據。恰好這時有位好心人答應娶她,好讓她有個合法的身份留在韓國,爲此她對那位素未謀面的“丈夫”心存感激,而且懷有樸素的愛意,“我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愛”。這位丈夫就是李江齊,他之所以答應成爲法律意義上白蘭的丈夫,不過是爲了錢,爲了完成上司交給他的任務。萬沒有想到,他的無心之舉,居然對白蘭擁有莫大的意義,而且還被白蘭深深的愛上。李江齊徹底被打動了,於是做出了新的人生選擇。這是一個充滿了悲傷的讓人哀婉的愛情故事,崔岷植的演技當然好的沒法說,世紀初的張柏芝也呈現出一份乾淨與單純的美。現在看來,這部片依舊沒有過時,依舊打動人心。這部片恰好代表了韓國人心目中的一部分中國人的印象,那就是貧窮而質樸,值得讓人同情。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這部分電影中,韓國影人對中國人採取的是上帝視角,韓國人高高在上,中國人則是卑微的。《白蘭》中的崔岷植不過是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小混混,但在中國女人的心中,卻成爲了一位有愛心正直正義的好人。雖然影片中的設定是機緣巧合,但實際上恰好代表了韓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後來的《中國藍》,幾乎複製了《白蘭》的設定,故事講述了一位飛揚跋扈的社會青年銀赫(白成鉉飾),一度對來韓國打工的朝鮮族人充滿了鄙視,甚至是莫名的仇恨。但是有一天突然他遇到了一名朝鮮族中國女孩青青(鄭珠蓮飾),爲她的清純模樣怦然心動,一見鍾情,由此想起了自己之前對朝鮮族們沒理由的敵意,漸漸對那樣的行爲感到後悔,並慢慢改變自己的故事。

倒是《迷失:消失的女人》的故事走向有所改變,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翻拍版《找到你》的原版,姚晨與馬伊琍的演繹,圈了不少人的眼淚。在韓版中,中國保姆不算主角,而是女反派。在設定中,她是來自中國的女子(這次不再是朝鮮族了,而是漢族),嫁到韓國貧窮山村。老公還是殘疾人,他們生下的女兒得了肺病,老公家嫌棄生的是女兒不管治。最後女人不得已去韓國人家裏做保姆,這個過程中,心理逐漸扭曲、仇富,進而綁架韓國東家女兒。這種設定,背後的思維就是中國女人只配嫁給韓國的社會底層人,實際上與上面《白蘭》與《中國藍》的設定如出一轍。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金基德出品的《中國製造》,這次終於把來自中國的主角變成了男人,但依舊由韓國人樸基雄飾演。講述了中國商人陳是鰻魚養殖戶,他將自己養殖的鰻魚出口到了韓國,結果卻被韓國食品醫藥品安全處以汞含量超標爲由認定爲不合格,本批次予以銷燬。在蒙受巨大損失的情況下,陳決定去韓國走一遭,以證明自己的鰻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到了韓國之後,卻處處碰壁,何況他的魚真的汞超標,而且他本人也汞超標。在對抗韓國體制的同時,他遇到了一個名叫Mi的女檢驗員(韓彩雅飾)。Mi同情他,在瞭解了他的遭遇之後,一直幫助他,甚至還愛上了他。這一次,儘管韓國一方變成了女性,但同樣猶如聖母一樣,對中國主角採取的同情與憐憫的態度,普通女檢員懷着憐憫愛上了中國商人,這種身份的錯位本身就有問題,再次將韓國視角展現無疑。不過,畢竟本片的編劇是金基德,他想表達主題其實更深刻一些,他想說的是來自中國的鰻魚只是遭遇了污染,而韓國人的糟糕則比自然污染更嚴重,整個肌體都出現了問題。影片不錯,但從設定上,依舊是中國充滿了污染與貧窮,而韓國人聖母則高高在上。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此類型的影片還應該包括《特工》,這是一部講朝鮮半島政治衝突的影片,但其中也涉及到了中國。甚至,爲了拍攝中國場景的部分,劇組還專門搭建了一條街。毫無意外,這條街充滿了髒亂差,街上的人也是雜亂且髒裏吧唧。儘管中國只是影片中的一個背景,電影的焦點中中國也不佔主要地位。但對於中國背景的設定,還是暴露出韓國人對中國的瞭解與想象,實在是太不合格了。

另外一部值得一提的影片是《搖擺狂潮》,故事發生的時間是朝鮮半島南北戰爭時期,講的是美韓設在巨濟島上的戰俘營裏的故事,一支由北方戰俘組成的舞團裏,裏面夾了一位中國人。這支踢踏舞以都暻秀爲首,附以樸慧秀這樣的美女,搭配的很有意思,而那個中國人卻是一名胖子,明顯是舞團裏的滑稽擔當,也是整個影片的搞笑擔當。儘管這部影片的主題是想表達以舞蹈爲代表的藝術是無上的,是超越階層與陣營,也是超越於戰爭之上的。中國人的戲份很少,但潛意識裏涵帶了對中國的幻想,帶着不理解而產生的自傲,帶着俯視與嘲諷的姿態,充滿了傲慢與偏見。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傲慢與偏見,是這一類型影片的常見設定。但好在並沒有刻意污名化中國,也沒有刻意污名化中國人。但是下面一個類型就不同了。

第四種類型:黑幫犯罪

在涉及中國人的影片中,黑幫片及動作片是一大主要類型,而且影片數量衆多。這些影片中的中國人,再次成爲了反派,而且被污名化的嚴重。

開頭提到的影片中,《犯罪都市》《中國城》《黃海》《青年警察》《新世界》等片,都是這樣的典型。其中,《黃海》與《犯罪都市》可以作爲兩種典型,分別說一下。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黃海》是一種橫跨了上一種類型到黑幫犯罪片類型的影片。故事中,主角與反派,其實都是中國人,講述的是兩幫中國人在韓國的故事,韓國只是背景,主角全是中國人。河正宇這條線與上面第四種類型裏的中國人形象的設定比較接近,而金允石這條線的人物設定則是典型的兇殘的黑幫壞分子的設定。河正宇飾演的中國延吉出租車司機久南,爲了掙錢與找回自己的媳婦,偷渡到了韓國。儘管是一名殺手,但久南的形象與情感,都是質樸的,人物也很單純,值得同情。在河正宇的演繹下,看着怎麼都是一名努力掙扎着在亂世活下去的小民。而金允石這邊,形象上相對單線條,就是殺人不眨眼的殘暴壞惡份子,遊走在中韓之間,爲了掙錢拿人不當人,殺人就像碾死一隻小螞蟻。這部影片對於中國的想象是分裂狀態的,一方面是質樸的,另一方面則是赤裸裸的犯罪分子。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到了《犯罪都市》裏,其中的反派人物,就成了韓國影片中中國人形象的一種典型代表了。這部影片是爲《釜山行》裏的有精彩表現的配角馬東錫量身定製的角色與故事。作爲地方治安維持者,馬錫道(馬東錫飾)費勁心力,甚至常常做出超越法律之上的行爲,只要能夠維持地方的平靜,他什麼都肯做。但三名來自中國哈爾濱的黑幫暴力分子,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張謙蛋(這名字也是日了狗了!)是哈爾濱黑幫的一名成員,在中國的打黑行動中逃到了韓國的首爾,然後就想挑戰本地黑幫,想全面挑落馬下,自己取而代之,並最終引發了與馬錫道之間的對決。故事很簡單,但好玩之處不僅在於張謙蛋的名字,還在於三名在哈爾濱連幫主都不是的黑幫份子,來到了韓國的首都,居然可以橫行霸道,各種幫派通喫的地步,這種對於中國人的想象也是沒誰了。普通的中國黑幫份子,幾乎將首爾變成了一個犯罪都市,這裏對中國人的認識實在是太高舉了,影片中甚至透着一種中國威脅論的論調。(在下一個部分中,這種中國威脅論的設定會更多展開來說。)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到了這裏,有必要來補充些資料,以便對上述幾種形式的影片做稍微細緻的分析。

說起來,稍微留心一下的話,會發現韓國人鏡頭下的現代中國人主要集中在首爾的大林洞地區。現實中的確如此,中國移民在首爾,就主要集中在大林洞,這裏類似北京的望京之於韓國人。大林洞位於首爾西南部,靠近漢江,原本是首爾最貧困的地區之一。1992年中韓建交後,一批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懷揣“韓國夢”來到首爾,就集中居住在大林洞,隨着中國人越聚越多,這裏就成爲了著名的中國街。朝鮮族移民多了之後,也是魚龍混雜,各式人等都有,使得大林洞在很長時間裏都是犯罪之地的代名詞。這種現場客觀存在,其實不止大林洞,全球任何一個這種外來人口羣居之處,都存在這種的問題。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不過,話說回來。韓片反映大林洞等地中國人聚居地的治安情況,鏡頭裏的中國人,有所黑化,但並非爲黑而黑,而是根據現實情況的反映。說是黑中國人,其實並不能算。畢竟韓國現實主義的影片很多,與其說他們是爲了黑中國,不如說他們是在揭露自己。這些影片裏,往往帶有對韓國體制、腐敗、治安等現實問題的辛辣批評。片中的中國人往往失之扁平化,對韓國的揭露與批判往往更深。

當然,一味把中國人當成犯罪分子,面貌於性格都扁平化,也說明了韓國人對中國的瞭解,並不夠深刻,刻板而膚淺。這大概也是當今韓國人中間,普遍存在的現象,雖然是鄰居,但對中國的瞭解停留在表面。從這些影片上的中國人形象看,基本上都是土老帽,一副農民工相,粗魯骯髒,不講禮貌。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中國人可以通過韓片、偶像劇、偶像天團、化妝品等渠道瞭解韓國,但由於中國文化對韓國的穿透力並不強,這就使得很多韓國人對於中國存在很大的誤解,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情況下,折射到他們的文藝作品中,中國人的形象被歪曲,很容易解釋得通。

第五種類型:中土威脅

畢竟,中國國力在高速發展,中國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韓國人或多或少,還是要受到中國的影響。最典型的,莫過於“中國威脅論”。

反映韓國人對中國心懷恐懼的影片不算多,上述《犯罪都市》算是一個側面,《絕地隧戰》纔是典型代表。在這部影片中,中國成了遙控朝韓局面的幕後大拿,威脅了韓國人的生死存亡,甚至對世界格局都產生了影響。這種思考,無疑是對中國影響力的反映。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可以說《絕地隧戰》黑中國黑的比較嚴重,但背後的思維體系其實是對中國崛起的恐懼,是彈丸之地對天國上朝的畏懼。《絕地隧戰》這部片在國內的打分並不高,但其實並不難看,反正我全程看的很燃,何況還有河正宇壓陣,演技上有所保證。影片講述的中美朝韓四國之間的權力爭奪,其中朝韓站到了同一條戰壕裏,中美之間的對決纔是真正對朝鮮半島的威脅。而隨着中國力量的進攻,朝鮮半島的安危最後就集中到了河正宇飾演的三無僱傭兵身上。影片突出的當然是河正宇的勇敢,但背後的力量角逐,尤其是中國對整體局勢的影響,正是“中國威脅論”的突出表現。

回到《犯罪都市》上,三個中國普通的黑幫份子,結果就在韓國首都縱橫捭闔,如入無人之境,平趟首爾各大黑幫勢力。堂堂韓國首都,被三個在中國不算一流的傢伙鬧的紛紛揚揚,一地雞毛,這種設定,想一想也挺搞笑的。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總得下來,韓國對於中國人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勾勒出來了。那就是,面對歷史,就一通胡編亂造,反正吹牛不用交稅;對於現實問題,則對中國人懷有鄙視,以一種先進發達文明俯視落後文化的視角來進行說事;對於未來,又對中國心懷畏懼,心中酸溜溜不是滋味。

換種說法,韓國人對待中國的心理,其實是複雜的,依舊處於分裂與糾結的狀態中。以上五種類型,並沒有明顯的時間先後,基本上並列出現。也就是說,韓國人對於中國,既因爲古時中原對朝鮮半島的征伐而懷有怨恨,又對民初時中國對朝鮮獨立運動的幫扶避而不見,同時對於現在中國也是既有些瞧不上,又充滿偏見,暗中還有妒忌與恐懼,多種心態交織在一起,可以見到韓國人對中國的心態是複雜的,難以名狀的。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如果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去看這些心態,大致也可以理解。這些影片中帶出來的複雜的民族情緒,是典型的島國與半島型國家的心理再現。所謂“島國心態”,就是因爲地域的狹小,總是患有濃厚的憂患意識,民族凝聚力很強,做事有耐心,精幹,心思綿密,悲天憫人;同時又因爲與外界的地理分界過少,容易自傲,自認爲本族羣的人最優越,最特殊,因此容易產生虛妄心,愛驕傲自大,自吹自擂。這一點上,不僅韓國,其他如日本、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都有這種意識,甚至包括臺灣,也是這種典型。所以,韓國既可以拍出《素媛》《熔爐》這種催人淚下的傳達細膩感情的影片,也有《辯護人》《鐵流》這樣極賦家國情懷的影片,也有《釜山行》《與神同行》這類富有想象力的影片。身在民煮國家,他們往往不憚於揭露自己國家的傷疤,對歷史與現實進行深刻的批判與反思,這類影片也更加主流。而反映中國話題的影片,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中國觀衆實在沒有必要過於敏感,長一顆玻璃心,爲人所笑。

民族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搖擺,體現到了民族話題,幾乎所有的韓國電影人都會不自覺地污名化中國人,而到了現實主義題材上,批判本國纔是最主要的,至於中國,只是被捎帶而已。韓國的現實主義題材纔是主流,而且奉俊昊、樸贊鬱、金基德、李滄東等大導全都擅長揭露發生在韓國本土上的傷疤。像《寄生蟲》就因爲揭示階層的不對等而入了戛納的法眼。

韓國電影中的中國人:辱華還是自辱?

搞明白了這一切,再來看韓國與韓片中對中國人的描寫,就會有些啞然失笑。至於說反華,並因此而對其進行反制,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人家原本只是在自說自話,非要插一杆子進去,何苦呢?至於有些觀衆還對韓國大喊打打殺殺的,就更沒有必要了,這隻能顯示出自己的脆弱與無知,還有強烈的不自信。

說到底,對於中國觀衆來說,還是恪守“三個自信”就可以了。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高眼看韓國,平常心就好。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