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或超4000億

(長江商報消息 記者張衡)

互聯網技術正在加速驅動新一輪教育產業升級,站在風口上的在線教育,機遇和挑戰並存的2019年已悄然啓程。近年來,“互聯網+教育”的業務載體和商業模式不斷推陳出新,新的技術促成了國內在線教育機構得以不斷升級,並推動教學思維發生演變,線上教育已經逐漸成爲一種全新教育方式。據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2.96億人,市場規模將達4330億元。

長江商報記者走訪中發現,與以往遠程教育、私教輔導不同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在線教育形式和內容越來越多樣化,便利程度也不斷提高,不受時間、地理因素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種碎片化學習正是人們在已有的規律生活裏所額外增加的,如何在飽和的學習里加入高效有力的課外輔導,就顯得至關重要。

促進貧困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武漢市民石女士的兒子小宇今年9月就要上一年級了,爲了培養小宇的英語興趣,石女士於2018年10月起,分別在線上和線下報了英語興趣班。

石女士介紹,她是通過年輕媽媽羣的分享瞭解到在線少兒英語,它是一對一的外教教學,試聽了一節課,沒想到孩子還挺喜歡。平常就每個星期一下午通過手機APP與外教預約確定時間,每節課時間約25分鐘,每節課收費100元。

在石女士看來,線上一對一相較於線下收費便宜,培訓機構會提供相配套的教材,以及APP上有與教學相結合的益智小遊戲,而關鍵在於方便不用出門。但小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相較於線下面對面的互動優勢仍有不足之處。

“在線教育的需求正在升級,以往用戶更爲注重師資力量,如今師資與用戶體驗並重.”武漢一家教育培訓機構負責人李睿坦言,相較於以往要求教育平臺加大技術含量,如今在授課過程中增強互動性與參與性。從國內互聯網教育產業看,不少傳統課外培訓機構均已經嘗試用互聯網技術,賦能教育資源。從較早的文本課程下載,到視頻課堂,到互動雙師+直播模式,再到全面人工智能功能嵌入,技術升級儼然是在線教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此外,“互聯網+”不僅需要把互聯網引入學校,還要通過大規模、普惠的平臺及工具,將優秀的老師從線下帶到線上,把課程用網線和屏幕從城市送入鄉村。近年來,教育部通過在各地採取“互聯網+教育”模式,促進偏遠、貧困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目前,全國91%的中小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學生、教師分別佔45%和61%。

據統計,全國不足100人的小規模鄉村學校近12.7萬所,不足10人的鄉村校點達3.39萬個,這些小規模學校地處偏遠,師資不足。教育部要求,運用“互聯網+”辦好貧困地區遠程教育,推進 “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與應用,促進貧困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提升辦學質量。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艾媒諮詢近期發佈的《2018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白皮書》認爲,在線教育的突出優勢在於靈活便捷、資源豐富,並且能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彌補傳統線下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2.96億人,市場規模將達4330億元。

在線教育之所以被看好。李睿認爲,在線教育準確切中了家長的心理需求。年輕家長從80後向90後過渡,母嬰人羣基數在擴大,同時受人口政策刺激,未來增長趨勢向好。

隨着在線教育行業的發展與成熟。在線教育作爲校外培訓的重要部分,如今對師資力量、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2018年11月,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應急管理部三部門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明確規限了在線教育的教師資格問題,形成准入機制,提高在線教師職業准入門檻。

“在線教育可以盤活資源,解決基礎教育面臨的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問題。”華中師範大學一位專家表示,通過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彌補傳統教育的某些不足。

有專家表示,在線教育並非是傳統線下渠道和場景拖到線上的搬運工。對於遠程情景互動的參與性的“人工智能課堂”,可以通過異地教育資源的精準投放,縮小教育資源區域差距,實現特色教育資源、交互式網絡直播技術、遠程網絡互動教室的融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