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航母是海軍艦種中噸位、體積、作戰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水面艦艇,航母的設計和建造更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超級工程,涉及到船舶、航空、航天、電子、電力、動力、材料、化工、武器等上百個領域的尖端技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航母建造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圖片:強大的製造業是航母建造速度飛快的保障。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當前正在進行首航前的衆多準備!從修復“遼寧”艦,到建成首艘航母,中國船舶工業的蓬勃之力在航母研製建造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據公開報道,中國首艘航母大約是在2013年底開始切割鋼板,進入建造階段,2017年下水。這樣算下來僅用了4年多的時間就建造完成了一艘6萬噸級中型航母,這還是在中國此前毫無航母建造經驗的前提下進行的!

  圖片:中國航母從下水到海試僅用了1年的時間,再次證明中國船舶製造業的強大。

  我們來看看相似的幾艘外國航母的建造時長!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滿載排水量60000噸,1982年4月開工建造,1985年12月下水,只用了3年多就下水了,但是這其實是蘇聯時期大型船塢緊張,所以該艦是在完成度很低的情況下下水的,舾裝工作到1989年才完成70%,而不像中國航母下水後完成度已經很高,僅一年就實現了全狀態試航。

  圖片:即使強大如蘇聯,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建造過程中也屢屢碰壁。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42000噸,1989年4月安放龍骨,1994年5月下水,比中國航母多用了一年。

  圖片: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的建造充滿波折。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滿載排水量65000噸,2009 年7月開工建造,2014年7月下水,同樣比中國航母多用了一年,當然建造這艘英國航母的龍門吊還是中國的。

  圖片:建造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的龍門吊是中國造的。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航空母艦和意大利加富爾號航母都是滿載排水量27000噸的輕型航母,從開工建造到下水也都用了4年時間。

  最後我們來看看印度航母。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滿載排水量40000噸,2009年開工建造,2013年就下水了,僅僅4年就下水建造速度驚人啊!但是印度人的下水其實只是爲了給商船空出船臺而已,泡在水裏的航母等到船臺有空檔期了居然又上船臺建造,然後又下水。這樣反覆多次,直到現在還沒有呈現出航母的基本外形。至於印度媒體吹噓的2018年服役,那要看成是2020年前能夠海試就不錯了!

  圖片:這是印度國產航母的下水,連艦島都沒有裝。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先後建造了總計155艘航母,直接壓垮了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仍然野心勃勃的日本聯合艦隊。所以說,只有強大的製造業才能夠支撐起中國航母的建造大業。在新航母建造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了不起的中國製造那無處不在的身影。

  圖片:遼寧艦在大連廠的船塢中,這還不是大連廠最大的船塢。

  船舶建造離不開大船塢,建造新航母的大連造船廠擁有3座大型船塢,長寬分別是540×80米、400×96米、370×86米,航母所在船塢其實只是船廠中最小的一個,而全中國共有38座幹船塢能夠容納新航母這樣尺寸的艦船,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僅以船塢尺寸爲限制,中國造船業全力以赴造航母的話,人們能夠看到30多艘大型航母同時在塢內大建的壯觀場景。

  圖片:大型龍門吊是建造航母必須的設備。

  航母的分段組件都是超大超重的,如何將這些大傢伙裝到航母上呢?要靠緩緩移動的巨大紅色龍門吊,正如前面說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正是用中國1000噸級龍門吊負責模塊起吊組裝的,世界各地港口80%以上的新裝港機產品都來自於中國,成爲了中國大型裝備製造業中的世界知名品牌。而在中國另一個航母建造基地上——江南造船廠,已經安裝了1600噸級、跨度150米的大型龍門吊,南北同時建造大型航母不再是夢。

  圖片:航母鋼板是非常重要的建材。

  新型航母建造中,廣泛使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其中特種鋼和相應的焊接技術是保證航母順利建造的關鍵。由於航母的特殊性,它的用鋼也有很多特殊要求,要防磁、抗腐蝕、耐高溫、高強度、高韌度以及良好的焊接性能等。這種特種鋼非常難造,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就只得引進美國HY80特種鋼。通過多方努力和攻堅,中國已經突破了航母特種鋼和專門焊接等關鍵技術,中國航母鋼在高強度、高韌性、焊接性等綜合性能上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諸如此類,在新航母的設計建造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力度和速度,感受到現代工業帶給整個社會發展的強勁脈動。

  圖片:了不起的中國製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