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正骨醫院 馮小映



丁香爲常用的中藥和香料,是我國進口的傳統“南藥”之一,臨牀上有公丁香與母丁香之分,兩者來源相同。

公丁香,爲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一般當花蕾由淡綠色變爲暗紅色時採收,又稱爲“雞舌香”、“丁子香”,始載於《藥性論》;

母丁香,爲其乾燥近成熟果實,兩者應用相似,但母丁香藥力較弱,功效也差,故臨牀多用“公丁香”,而處方寫丁香也應付爲“公丁香”。

也是岐黃也是香——丁香(附“母丁香”)

也是岐黃也是香——丁香(附“母丁香”)

丁香的產地


丁香主要分產於坦桑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地區。爲解決用藥需要,50年代我國引種成功,目前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均有栽培。

丁香的藥材鑑別

也是岐黃也是香——丁香(附“母丁香”)


公丁香


呈研棒狀,長1~2cm,花冠圓球形,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或褐黃色,花瓣內可見雄蕊和花柱,搓碎後可見黃色細粒狀的花葯。萼筒圓柱形,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地堅實,富有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丁香放入水中,萼管垂直下沉直立水中,球形花蕾完全浮在水面則爲未去油者,質優;去油的丁香整個浮在水面上,萼管不能直立水中。

也是岐黃也是香——丁香(附“母丁香”)

母丁香


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表面黃棕色或褐棕色,有細皺紋;頂端有四個宿存萼片向內彎曲成鉤狀;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與種仁可剝離,種仁由兩片子葉合抱而成,棕色或暗棕色,顯油性,中央具一明顯的縱溝;內有胚,呈細桿狀。質地較硬,難折斷。氣香,味麻辣。

丁香的功效及臨牀應用


丁香辛,溫。歸脾、胃、肺、腎經。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散寒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及腎虛陽萎。

現代藥理表明,丁香的主要成分丁香酚具有抑菌、麻醉、解熱、抗氧化、抗腫瘤等多種藥理活性,在臨牀上可用於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疾病的治療。另外,丁香在臨牀上還可用於止牙痛,除口臭等。

注意事項


1、十九畏稱“丁香莫與鬱金見”,故不建議丁香與鬱金同用。

2、有熱症以及陰虛內熱忌用丁香。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東省中醫院 覃軍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主任藥師 張耕

以上爲“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官方公衆號(PSMChina)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衆用藥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