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情,是維繫家人的一條線,可是這條線很容易就會斷裂,正如《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所述一致,哈桑與阿米爾是親兄弟,可是兩者的命運卻從一出生就走向不同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大福大貴的主人,一個是低賤的下人,而造成兩者不同的原因只因爲其中一個是私生子。而親情也是如此,正如放風箏的人一般,父親是牽線的人,而風箏則是哈桑,兩個人的聯繫則靠大兒子阿米爾。

親情,是維繫家人的一條線,可是這條線很容易就會斷裂,正如《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所述一致,哈桑與阿米爾是親兄弟,可是兩者的命運卻從一出生就走向不同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大福大貴的主人,一個是低賤的下人,而造成兩者不同的原因只因爲其中一個是私生子。

線斷了,風箏也就很難尋了,重讀《追風箏的人》

作爲當地的望族,私生子對阿米爾的父親而言是一個可恥的行爲,可都是自己的孩子,在表面上雖然不能與阿米爾同樣的生活,但是卻能夠在物質上多少補償一些,雖然不多,但這些對哈桑而言,卻是幸福的。

線斷了,風箏也就很難尋了,重讀《追風箏的人》

從小兩兄弟一起成長,親密無間,作爲父親,也會感到欣慰。而一切苦難的開始並不是因爲發生了內戰,而是兄弟兩人之間產生了隔閡。一次風箏事件,導致親密無間的兄弟不相往來,這對於父親而言是痛苦的,並且這種痛苦還不能告訴他人,只能自己在默默的吞下,哈桑的離開。阿米爾與父親兩人因爲戰亂的背景離鄉,看似無緣相見的親情,卻因爲父親的死而使阿米爾終於鼓起勇氣拾起自己曾經丟棄的兄弟——哈桑。

線斷了,風箏也就很難尋了,重讀《追風箏的人》

風箏本應是自由的,但又束縛的。而親情也是如此,正如放風箏的人一般,父親是牽線的人,而風箏則是哈桑,兩個人的聯繫則靠大兒子阿米爾。阿米爾對父親、哈桑而言是牽線人與風箏之間的線,線斷了,親情也就沒有,線在,則親情則絲絲維繫。

線斷了,風箏也就很難尋了,重讀《追風箏的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親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親情對於多數人而言也只是那一點血脈,而這血脈的管用與否,還是需要維護,不然線斷了,風箏也就消失了。再次找到風箏時已經物是人非了,正如阿米爾多年後回來阿富汗尋找哈桑時一樣,尋到了,但也只是記憶中的哈桑,此時的風箏已是哈桑的兒子,而哈桑早已不能相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