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絕倫的陶瓷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爲我國三大近代瓷都,德化陶瓷以“白”見長,被西方稱爲“中國白”“世界白瓷之母”,德化陶瓷“肌膚雪白”的祕密是什麼?到底又有怎樣的前世今生?這次展覽上,福建德化縣向四川博物院捐贈了智自在觀音、慈慧自在觀音、大慈予樂彌勒等6件德化陶瓷精品,我們有幸專訪到了“慈慧自在觀音”的作者、高級工藝美術大師——鄭雄文,他告訴我們,他從十多歲開始學習德化傳統瓷雕技術,潛心專研三十年,一生只想做這一件事。今天,就請他爲您揭開德化陶瓷神祕的面紗。

工匠精神 精確到每一度

問:德化陶瓷歷史悠久,始於4000多年前,那麼,在各個朝代它有什麼不同的特徵嗎?

鄭雄文:德化陶瓷,始於新時期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明代的時候,我們德化有一位叫何朝宗的大師,他在配方上達到一種極致,瓷質所表現出來溫潤剔透,被歐洲人稱爲“中國白”,白裏透着黃,我們本地人會把它叫做“豬油白”,略帶黃那種感覺,非常的溫潤,非常的舒適;整尊的面相端莊肅穆又和藹可親,他的雕刻手法,這種衣紋的做法像行雲流水,整個佈局密不透風,有些疏可跑馬。後人都一直在模仿着他,傳承着他,但是都很難以超越他了。

問:在製作工藝上的話,德化陶瓷有沒有什麼特徵?

鄭雄文:傳統雕塑可以說是德化陶瓷的一個代表,也是一種靈魂吧!從採礦到高嶺土、鉀長石等材質的篩選、加工都是非常嚴謹的。因爲我們德化陶瓷高溫點範圍很小,比如說1310℃,燒製的過程中,你再多5℃、10℃,可能就燒壞掉了,所以,其它產區的可能就比較不這麼講究這些細節了。

潛心五年 終得陶瓷“薄如翼”

問:我們瞭解到,在這次的展會上,展出了很多的精品,其中有一件就叫做“慈慧自在觀音”,這件精品的精髓在哪個地方呢?

鄭雄文:應該最終有做了四年五年了吧,前前後後,有可能做了四十幾尊,一尊都沒成功,去年再改造型,重新再做調整,也燒了好幾尊,才成功了一尊。全部是用薄胎的這種工藝來做,薄胎再上顏色,確實是有很大的難度,因爲它薄到如果對它打噴嚏,都可能會把它噴壞的那種,所以說在加彩的過程當中,存在很大的風險,如果搞不好,會造成二次的風裂,所以這個難度相對來說確實是很高。

問:這麼難的情況下,是什麼讓您一直堅持要做這個觀音呢?

鄭雄文:這個參照了“觀音三十二化身”,我感覺到可以用德化白瓷薄胎這個工藝來體現,關於這種慈悲、度化衆生的慈悲情懷,下面三朵蓮花是代表着過去、現在、未來。

關於瓷器的英文名china 還有這個傳說

問: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當中,對我們德化陶瓷進行了讚美。那麼,是不是那個時候,國內外就已經有很多人關注德化瓷器了呢?它是不是那個時候就已經遠渡重洋,讓國外的很多人都看到它的美呢?

鄭雄文:德化白瓷,其實就是在明代的時候,隨着鄭和的這個船隊下西洋去了,其實我們中國這個陶瓷“china”是從哪來?有傳說是,我們德化白瓷當時也沒有什麼現代這種包裝和紙箱,農村都是用竹編的籃,我們農村叫菜籃,菜籃在我們閩南話裏邊叫“cailan”,然後到了歐洲很多這些做工藝的,包括這些經營的人,到了歐洲也不會講英語,所以只能指着這個菜籃,用閩南話說“菜籃,多少錢”“這菜籃多少錢”,歐洲人聽久了,以爲陶瓷就是叫菜籃,所以說,據考究,china是來自於我們德化陶瓷到了歐洲,因爲我們閩南話而得的名china。

走向世界 品“中國白” 講“中國話”

問:我們的陶瓷影響了很多其他的國家,他們的文化也在德化陶瓷上得到了體現,怎樣來看待德化陶瓷在國內外文化溝通上起到的作用呢?

鄭雄文:改革開放以後,德化陶瓷做的這個西洋工藝都是做西方國家聖誕節、復活節這些陶瓷,可以說是我們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了。德化陶瓷到了歐洲以後,都是在歐洲這些皇宮貴族這些人在收藏,通過這個陶瓷,進行了更多的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提升了文化的交流。更重要是,德化陶瓷對歐洲陶瓷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鄭雄文說,這次能帶着德化陶瓷來到四川,他很興奮,希望說通過這個展覽,讓四川人民能夠對德化陶瓷進一步瞭解,瞭解它的工藝、製作過程、藝術價值,可以讓兩地陶瓷文化可以進一步的交流,同時,他也將把四川的熊貓元素、竹子文化、杜甫文化等元素帶回德化,做出更多有四川元素的德化陶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