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裏克森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中,第三個階段是學齡前期,是指3~6歲的這個階段。

1.5歲到3歲的探索是爲了認識事物的表象而進行的行爲,而3-6歲的探索則是爲了深入的認識事物而進行的行爲,會在瞭解事物表象之後,繼續深入到事物的內在規律,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有目的的探索,探究事物究竟是什麼。

孩子探究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列內在能力,在這個階段得到迅速的發展,比如孩子的學習力、想象力、創造力、責任感、勇氣、挫折抵抗、問題解決、情緒管理等等。

這一階段,兒童所處的家庭氛圍、文化和價值觀對兒童成長有重要影響。

發展特徵

在這一時期,兒童能更多地進行各種具體的運動神經活動,知覺和肌肉運動的更加精確化,更精確地運用語言和更生動地運用想象力。這些技能使兒童萌發出各種思想,行爲和幻想,以及規劃未來的前景(如長大了要做什麼)。

隨着能力的增長,兒童獲得了更多的移動自由,建立了更寬的物理環境,活動範圍可以擴展到家庭的範圍以外。

語言發展已經達到足夠水平,從而使他們能夠提出問題,最喜歡問的問題是爲什麼。除了模仿行爲外,個體對周圍的環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常常問問這,動動那。

在前兩個階段,兒童已懂得他們是人,現在他們開始探究他們能成爲哪一類人。

他們開始有了不少幻想,有了一些目標,併爲目標實現而努力。

外部衝突:嘗試與界限

在這個階段,孩子檢驗了各種各樣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屬於許可的範圍,而哪些又是不許可的。

這一階段孩子在生理上達到了第一個成熟期,他們開始利用自己的生理能力幹許多具有侵犯性的事情,如打人、講話中冒犯別人。

所以,孩子的界限從物理層面的界限,比如不碰電源、熱水、刀具等,擴展到人際關係界限,如何建立與遵循與大人、小朋友相處的基本界限。

內部衝突:主動與內疚

孩子這一階段面臨的是,他要探索哪些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他們自己在面臨着成爲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如長大了要做什麼。

在這階段“超我“產生了。超我的產生主要來自於父母及外界的反應。人在做事情時總會受到別人的注意,如果受到支持,以後會繼續做。

這時候,如果兒童的好奇心以和主動性探索活動得到大人的鼓勵,而且大人還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得以自由地參加各種活動,兒童提出的大量幼稚的問題也及時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兒童就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發展出一種自主的意識,會更加強調自己的意圖,會對周圍環境的進行更爲積極地探究,會按自己認爲有效的方式行事,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發揮。而且,伴隨語言技能的迅速發展,一方面兒童通過言語探詢來掌握新知識,同時刺激了兒童的溝通意識或主動溝通能力,行爲的主動性自然而然地也相應得到發展。

相反,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主動性活動採取否定、壓制的態度,對孩子的自我創造、想像等進行挖苦、嘲笑甚至辱罵,就會使他們認爲自己的遊戲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笨拙的,致使兒童產生內疚感、挫敗感甚至罪惡感。他今後將尋求一種規矩的生活,由於缺乏自主性,當他們在考慮種種行爲時總會習慣性地自責、內疚,所以,他們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爲他們安排好的狹隘的圈子裏、因爲這樣不會犯錯,不會受指責,這樣很安全。如果他的主動活動總是遭到指責,他會感到似乎自己本身就是被討厭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餘的,就會唯唯諾諾,止步不前。

養育目標

這個階段培養的難度就比之前高很多了,之前難度更多會體現在生理方面,比如孩子生病、營養、睡眠、受傷等等,而這個階段的難度更多體現在心理和教育層面。

如果父母鼓勵孩子的獨創性行爲和想象力,那孩子會以一種健康的獨創性意識離開這個階段;反之,如果父母譏笑孩子的獨創性行爲和想象力,那孩子就會以缺乏自信心離開這一階段。

埃裏克森把目的解釋爲:“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勇氣“。

如果兒童在這個階段獲得的自主性勝過內疚,就會形成目的的品質。有目的品質的兒童富於想象力和創新性、主動性和進取心,具有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不怕失敗和懲罰。

養育原則

1、去中心化

要逐漸去中心化,不要凡事以孩子爲中心,不要給孩子太多特殊待遇,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而不是家庭的中心。

2、界限和規則

這個階段也是規則發展的主要時期,父母要給孩子設定相對明確的界限,界限內放手,界限外堅決。

父母一定要明確規則,什麼事該管,一定要明確,該管就堅定的管,比如晚上幾點睡、習慣培養方面,這些要管我們就堅定的管,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說到做到的,孩子必須聽且必須做到。

避免過度保護,不要剝奪孩子獨立的權利。不該管的,在代價可控的情況下,大膽讓孩子自己去做,比如今天穿哪件衣服,穿哪雙鞋,是去公園玩還是去動物園等等,這些事情儘量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嘗試,失敗受挫和小代價,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界限和規則是針對事情,而不是情緒,有的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非常焦躁和憤怒,不接納孩子的情緒,制止孩子哭泣的行爲,這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3、溫和而堅定

溫和對人,堅定對事,不管孩子怎麼樣,我們對待孩子時,情緒是溫和的,而對待那些需要堅定的事情,則我們的態度應該是非常堅持和堅定的。

比如孩子哭鬧着不想去幼兒園,我們溫和的告訴孩子需要去幼兒園,然後堅定的要求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比如5分鐘,溫和地告訴孩子:5分鐘後,我希望你能自己走進幼兒園,如果做不到,我會抱着你進去哦。然後5分鐘後,堅定地抱着孩子進幼兒園就可以了。

不要怕孩子的哭鬧,在孩子哭的時候,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在一旁陪伴着孩子就行,該要堅持的事情,依然堅持做。如果該堅持的不能堅持,其實也會給孩子造成困擾,讓孩子不知道真正的規則和界限,造成以後類似情況哭鬧會愈演愈烈。

4、人際交往

3-6歲是孩子進入幼兒園學習的階段,絕大多數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進入幼兒園了,在幼兒園裏,不論孩子是否願意,他都需要主動或被動的與他人接觸和交往,所以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幫助孩子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比如如何認識新朋友、如何和他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紹、提出交友的願望等等,還有比如認識了朋友之後如何愉快的和這些小朋友相處,讚美他人、幫助他人、主動分享等等。

5、正面引導

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很具體,很直接,正向的行爲引導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而禁止和限制性的“不能…”則對孩子起不到明顯的效果是,所以對孩子要注意正面教育,不能講反話。比如在一個幼兒園小班,上課時有一個孩子要上廁所,另外兩個孩子也跟着要上廁所,老師就不高興了,說:“都去都去”,結果孩子們都起身跟着去了。

對孩子提要求也要具體,他們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比如,“要尊重老師”,“要和小朋友和平相處”之類的。如果提此類要求,一定要進行具體的解釋,比如:見面要和小朋友打招呼,說“你好”,如何提出交友願望,等等。

6、關注真實需求,塑造成功經驗

很多情況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並不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我們需要挖掘和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針對性的給予幫助,塑造成功經驗,貼上正面標籤。

例如,孩子哭鬧着不願意去幼兒園,我們一定要分析和挖掘孩子真實的需求,往往不是孩子不想去幼兒園,而是有可能幼兒園裏有個孩子經常欺負他,或者他不喜歡某個老師,或者他害怕離開爸爸媽媽,或者是他融入不了幼兒園的羣體等等,這需要家長結合孩子的情況自己思考和判斷。

如果孩子的真實需求是幼兒園裏有人經常欺負他,那我們除了溫和而堅定的要求孩子去幼兒園以外,還需要針對性的給孩子提供幫助,讓孩子能成功解決他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我們孩子和對方孩子相處的情況,幫助孩子分析被欺負的原因。

如果是我們做的不好,我們應該如何調整,然後還可以教孩子人際交往的方法,比如怎麼禮貌的和他人一起玩,什麼時候應該幫助他人等等。

如果是對方孩子喜歡欺負人,那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應對被欺負,比如遠離對方、大聲告知、溝通協商、尋求幫助等等。這時候不是僅僅說給孩子聽就完了,我們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學會,可以在家演練對應的場景,將具體的方法融入在場景中幫助孩子一次次學習和練習,當孩子學會後,鼓勵孩子使用,並跟進孩子使用的情況。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還要和孩子探討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讓孩子知道,我們積極想辦法,努力練習、大膽嘗試,最後成功解決了問題,如果我們真的不去幼兒園,以後還是會遇到這些問題,並且失去了很多好朋友,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下次還會害怕和其他小朋友相處,而我們積極想辦法之後,很多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通過這樣的回顧探討,幫助孩子塑造成功經驗,多次類似體驗以後,孩子就能將這些過程內化爲自己的能力。

7、親子游戲

遊戲在本階段佔中心地位,執行着自我的主要功能,並在解決內心各種矛盾中體現出自我治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應當鼓勵孩子的遊戲,爲孩子的遊戲提供條件,父母需要積極地參與到兒童的遊戲中,扮演遊戲角色,暫時忘掉自己是個大人,多讓孩子在遊戲中作主。

本階段孩子的社會關係,已從孩子、父母的關係逐漸擴充到社會關係,孩子的社會重要他人擴展到家庭所有成員,也包括承擔一定養育責任的幼兒園老師,孩子在與所有親密成員的交往中,在這些成員對自己的態度中,形成更爲精確的自我感覺,形成主動感或內疚感。

埃裏克森認爲,個人未來在社會中取得的成就與兒童在本階段所達到的主動性程度有關。在這個階段,幼兒仍有從他人那裏獲得安全和幫助的需要,家庭成人成員、幼兒園教師,都有責任在保持幼兒主動性的前提下,對他進行幫助和指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