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訂閱號功成身退,小遊戲方得永生?

騰訊有沒有夢想,以及馬化騰和張一鳴的“口水戰”這或許是2018上半年最激動人心的“輿論公關”,即使當事人都特別小心不想把事情鬧大,可是作爲“局外人”的自媒體卻是開始了自己的“口誅筆伐”。

不管大家是以何種身份又是什麼立場來“左右戰局”,不可否認的是:騰訊的一舉一動都會在業內(互聯網圈)掀起驚濤駭浪。

這在某種程度上歸功於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驕人“戰績”:

今年 3 月,正在參加兩會的騰訊董事會主席兼 CEO 馬化騰透露,在 2018 年春節期間,微信和 Wechat(微信海外版)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量已經超過了 10 億。這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界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月活在 10 億級別的應用。

而且就在 5 月 8 日,「新財富」發佈的「2018年新財富 500 富人榜」中,馬化騰又一次憑藉 2794.4 億問鼎榜首(馬雲 2602.6 億緊隨其後,許家印 2285.1 億居第三)。

一方面是微信的“尾大不掉”,另一方面又是馬化騰的“居功自傲”,難免會有自媒體想來“碰瓷”,以及競爭對手“背後捅刀”。

畢竟從PC時代的QQ過渡到移動App時代的微信,騰訊在“社交流量”這一塊賺的盆滿鉢滿,而且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相比於同時期從PC時代出道的阿里巴巴,雖然從淘寶到支付寶的過度,確實掌握了用戶“購物流量”的錢包;但是那種只能被微信突襲(2014微信紅包撕開了小額支付的口子)自己入局社交卻一敗塗地的嘗試(2016支付寶推出校園日記、白領日記,最後以彭蕾道歉收場)難免會有些憋屈。

不過相比於“如鯁在喉”的阿里巴巴來說,另一個PC時代的大佬百度就有些悽慘了,如今只能押寶“人工智能”,企圖通過自己最擅長的技術“扳回一城”。

而且由於移動App生態對於PC端網頁生態的徹底洗牌,信息和數據不再遵循傳統語言規則和傳播路徑的制約,一對一式的“推送”逐漸取代了更爲單一的“搜索”和“點擊”;這是阿里巴巴和騰訊成功的必然,也是百度失敗的根本原因。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app 之間相互跳轉的成本可比 web 時代的超鏈接更高,它們無異於把每一個App生態打造成了一座“信息孤島”。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移動App時代加劇了互聯網的“中心化”。

雖然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再一次強調了微信的“去中心化”屬性:

我覺得現在的移動互聯網跟前幾年比起來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互聯網剛起來的時候,每個人可以瀏覽無數的網頁,在各個網頁之間跳來跳去。但現在大家的時間和精力可能都集中在少數幾個頭部的 app 裏面,微信可能是這些頭部 app裏面用的人最多的,或者說最耗用戶時間的。

但即便如此,我也並不認爲微信是一個‘中心化’的存在,因爲微信裏面可能會提供非常非常多的服務,這些服務都是由不同的公司來提供的。微信只是一個提供服務的地方,並且微信並不給這些服務提供一個特別中心化的流量,而是由用戶自己去發現。

但這並不能改變微信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集合”,是它們的鏈接樞紐這個事實。

於是就在今天,微信官方在iOS端正式發佈“訂閱號助手”有着巨大的意義:

一方面,微信發佈“訂閱號助手”是微信第一次“割除”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進行“無性繁殖”,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嘗試;畢竟,現在的微信已經越來越臃腫,而且相比於微信讀書以及企業微信這種打着“微信”旗號的應用生態與微信之間的“梳理”,“訂閱號助手”的使用頻率和價值明顯更高;

另一方面,微信發佈“訂閱號助手”在某種功能程度上來說確實是微信的“去中心化”的嘗試,但是換一個角度,微信這又何嘗不是“妄想”打造另一個更大更豐富的生態系統,就像QQ全家桶一樣,打造自己的讀書(微信讀書)、辦公(企業微信)、短視頻(微視)這一類“寄生於”微信的生態“附庸”呢?

短時間看來,“訂閱號助手”確實是爲了減輕微信的負擔,但進一步思考,這又何嘗不是在給小程序(小遊戲)的野蠻生長騰出更多的空間呢?

而且,長時間看來從訂閱號到“訂閱號助手”,那麼小程序又何嘗不會有自己的“小程序助手”呢?

況且相比於訂閱號對於微信的依賴,小程序明顯就沒有那麼迫切,只不過是目前離不開微信的社交流量而已。

“訂閱號助手”不僅給了訂閱號手機編輯的能力,而且增強了作者與關注留言的粘性,在公衆號改版的大環境下,很大程度都是在“討好”公衆號作者,賦予訂閱號“工具”的屬性。

就像張小龍在演講中說的:

在跟蘋果這次協調裏,反而讓我們思考更多的東西,我們覺得要改造我們的作者體系。在之前公衆號的體系裏,我們並沒有把作者當作一個獨立的單元來對待。

我們新的改版中,讚賞將會是針對作者進行讚賞,而不是針對一個公衆號進行讚賞,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將來在公衆平臺裏,你會看到作者是一個獨立的欄目,每個作者我們會看到他的介紹,看到他歷史上曾經發表過的文章,一個作者可以對不同的號進行投稿,所以作者會被我們更加重視的重構一下。

訂閱號的改版以及投稿邏輯的改變,無疑會從根本上刺激公衆號整體內容的創作激情與分發流程,而讀者通過內容分發邏輯的改變以及看一看“熱點話題朋友圈”的出現可以看到一個更“開放”的公衆號平臺。

但“訂閱號助手”助手的出現最大的改變卻不是微信流量的進一步整合,而是小遊戲的潘多拉魔盒。

根據 QuestMobile 4 月 24 日發佈的《微信小程序洞察報告》,截至今年 3 月份,微信小程序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已經突破了 4 億,2018 年 3 月在微信中的滲透率也達到了 43.9%,而在 top100 的小程序中,手機遊戲的佔比最高,達到了 28%。

4 月 4 日,在 “跳一跳” 小遊戲誕生 3 個月後,微信向第三方小遊戲正式開放,一時間各路遊戲廠商以及小程序遊戲創業者紛紛湧入。

4 月 26 日,在 2018 微信朋友圈小遊戲專場活動的現場,微信小遊戲團隊首次公佈了開放後的最新成績單:已發佈小遊戲達 300 多款,數款小遊戲實現總用戶規模過億,多款小遊戲單月安卓端流水超千萬。

小遊戲的火爆從這一組組狂飆的數據中可見一斑,而1年之前“偃旗息鼓”的小程序也是在這一波“小遊戲”的風口迎來“偉大的復興”。

不管是年初的“跳一跳”,還是4月份上線的“彈一彈”,跳一跳證明了“微信遊戲化”的可行性(既然商業化步步維艱,那就只能幹會騰訊的老本行),彈一彈證明了微信流量的變現價值;在騰訊的有心和開發者的有意之下,小程序的淡而無味很可能會被小遊戲的香甜可口取代。

畢竟,一個短期投入、小額投入就有可能換回巨大的商業變現科比老老實實做“小程序H5網頁”可強多了。

但是騰訊可能沒注意到,以訂閱號和朋友圈起家的微信,這一次卻是爲了Allin小程序甚至把訂閱號給“算計”了。

只是微信一旦沒有了從訂閱號和朋友圈獲取的“微量”信息資訊,那還叫微信嗎?

我們雖然可以確認微信短時間內不會從微信現有的生態拿掉任何東西(包括訂閱號),但是已經在訂閱號上做足了文章的騰訊卻必然會把重心放到小遊戲之上。

只不過小遊戲縱然能夠短時間內通過社交流量引爆,並且通過流量變現;但是“善變”的用戶顯然是不會被一個小遊戲給“忽悠”的,於是爲了吸引用戶以及保持活躍度,微信就必須不斷地刺激並且開發新的小遊戲。

但鑑於小遊戲的分享濫用行爲對於熟人社交關係的透支,小遊戲有可能是壓垮熟人社交的最後一根稻草。

#專欄作家#

幻夢邪魂,微信公衆號:MWIChina。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文藝、理論邏輯類文章;平時對寫作、互聯網、產品經理關注比較多。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