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失去記憶的人的找回記憶的逃亡片。一部很好萊塢的片子。一部公認的好片子,但是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似的,沒有能讓我覺得很閃眼的亮點之處。對片子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數次伯恩監視着別人給別人打電話,每到此處都會想對那個角色說“他在看着你”。很喜歡主角的表演,把一個失憶人心裏的複雜悲傷和對未知的敏感表現到了極致,女主和男主的愛情作爲插曲也很自然和精彩。

一部關於記憶的逃亡片

演的功力太深。因爲導演是紀錄片出身,影片鏡頭碎是一大特點。但是作爲一個特工片太合適了,尤其是街頭追車的鏡頭感覺真棒。此外,影片節奏的控制太棒了,張弛有度,極度緊張之後居然能有相當久的安靜的慢鏡頭,並且這慢鏡頭一定隱喻着後面爆炸似的情節。導演所做的一切都是暗示着真實感,真實感纔是這個電影的靈魂。伯恩不像007那麼牛逼,但是007就是太假。007好像是傳說,牛逼的不能夠在地球上存在,而伯恩能。

電影和以往間諜片最大的不同或是說突破,就是大量的使用通訊設備鬥智鬥勇,這讓我們想到《無間道》,但兩者從本質上並不一樣。影片沒有像以往的間諜片一樣動用無數強大的武器,製造很多爆炸效果,讓主角在槍林彈雨中殺出一條血路,最後很帥的贏得勝利。影片獨樹一幟的迴歸了間諜的本來形象,隱蔽,逃避監控,避免與對手正面交鋒。影片正因爲這種鬥智,才造就了緊張流暢的故事。

《諜影重重》的故事並不複雜,很多類似的故事,如多年前看過的《特工狂花》,但可能是因爲喜歡諜片,所以還是感覺很吸引,而且,一些細節讓人動心,主要是伯恩顯示人性的那些,如殺人任務 之所以失敗,是因爲目標的孩子,不忍心動手;而當在瑪麗兄弟家避難時,爲了要保護孩子顯示出的冷靜和決心,都是動人的情節。作爲殺人機器的悲哀,和作爲人本身的人性,中間的矛盾,又令人深思。人性的殺手總是讓人尊敬,就像喝牛奶養植物都小女孩的讓雷諾,不過美國人沒有法國人那麼浪漫詩情,它喜歡拿個人英雄主義做文章,偶爾加點剪頭髮的激情和租自行車的浪漫,但是整部片子結構緊湊,手法硬朗,將一個邊緣人的抗爭寫得如此洶湧,值得捧場。

一部關於記憶的逃亡片

關於特工,關於失憶,確實沒有看過很多,甚至說很少。可是唯獨這個片子讓我感到了異樣的好感。你可以說這個故事牽扯到了報復和尋找,你也可以定位這是一個以科技和細節取勝的電影。但是不管你怎麼去詮釋和註解,可是我只是愛上了一個每個人都可能擁有和失去的東西——記憶!

大概20年前,很多老的間諜片都是這種思路,強調作爲特工的本身能力,矯健的身手,果斷的判斷,冷靜的心理。記得有一部老片子裏,主角可以通過一種特殊的瑜伽,進入假死狀態,心臟停跳?!然後籍此獲得深入的休息,每次執行任務前都是如此。後來還有一部英國連續劇,叫《三個偵探》似乎,那裏面的特工也是能力非常,有一集裏,有一個俄國特工憑藉反覆訓練,可以近距離“劈開”子彈,駭人!忽然想到最近熱門的《五星飯店》也應用了這樣眼花繚亂的拍攝方法,名義上是向這種現今頗爲流行的美劇式攝影致敬,但卻飽受詬病,我想這確實是不適合的,簡單的說,偶像劇裏的白臉奶油男生怎麼能做到象波恩那樣“硬橋硬馬”呢?

批評此片的洛杉磯日報的評論是:“馬特·達蒙並沒有把他的角色和一個間諜區分開來。”而這一點正是此片的最大看點,誰又能把真正的間諜區分開來呢?也許真正的間諜就是這麼普通,穿着一件毛衣站在寒冬的大街上東張西望,好似丟了五毛錢無家可歸的樣子。甚至於在草叢中與殺手的互射,這都是我們兒時會經常玩到的遊戲。這也就是拍喜劇片導演的成功所在,如此平民化的演繹就是要一舉打破傳統間諜片冷酷血腥的一面,而向觀衆展現更多的是草根英雄的不凡身手,從而得到新一代的觀衆們的大力吹捧也就不足爲奇了。

一部關於記憶的逃亡片

人類擇偶從來不是布朗運動,尤其是通過門第和家族的分類手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來進一步強化基因優勢以後。也許,現代社會這樣憑生理性的衝動去選,才能平衡進化的路線吧,不然造成更厲害的分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