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之,由於自然、社會等因素,西漢時期的交趾、九真、日南等邊郡,乃至與南海諸國間的交通往來,主要還是以水路爲主,而“海上絲綢之路”與紅河航道、桂越通道等,都起着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漢書.地理志》載:“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漢武帝


秦末漢初,中原大亂,趙佗據守嶺南,交趾、九真等地屬南越國,一度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及漢武帝征服南越,在此地區廣設郡縣,並置交趾刺史部進行監管,開始了對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的實質性經營。交趾等三郡地區在經濟、文化上也獲得了較快發展。

一、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

(1)開發交通,溝通南北

開發交通和便利運輸,在秦漢時代是關係着國家命運而必須認真進行的工作。對交趾地區來說,更是加強其有效統治的重要措施和前提條件。在該時期,嶺南地區爲荒蠻之地,林莽茂密,沼澤遍地,毒蛇猛獸,所在多有,自然條件仍很惡劣。如《漢書.嚴助傳》載:

“武帝“遣兩將軍將兵引入閩越。淮南王(劉)安上書諫曰:臣聞越(閩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夾以深林竹叢,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嘔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衆矣。”

《後漢書.馬援傳》載:

“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反,漢遣伏波將軍馬援南擊交趾,馬援曾對屬下說:“當吾在浪泊、西里間,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貼貼墜水中,臥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趙佗受封圖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順帝永和二年(137年),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大將軍從事中郎李固反對發荊、揚等郡兵南下禦敵,原因是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

由此可見,直到東漢時期,嶺南乃至交趾地區的自然環境仍是相當惡劣的。但儘管如此,爲加強對嶺南及交趾三郡的統治,秦漢統治者仍然以堅初不拔的毅力,充分利用該地區河網密佈的有利條件,重視該地區的交通開發,密切內地與該地區的聯繫

《漢書.地理志》載: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並行八千五百六十里”,南郡有小水十六,並行三千一百八十里”

這些大小水系都有久遠的歷史淵源,便於整個交趾地區的交通、交流。漢武帝即位後,國力大增,爲加強對嶺南以及交趾三郡的有效統治,更加重視交通的開發和完善,自中原經嶺南到達交趾三郡的交通也更加通暢。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趙佗雕塑


漢武帝時,爲征服南越統一嶺南和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利用其軍事力量,開闢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爲從海上溝通交趾三郡以及南海諸國的聯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漢書.地理志》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南越國文帝金印


徐聞屬合浦郡,位於雷州半島南部,瓊州海峽中偏西的海邊。這是史籍中有關中國與南亞、東南亞之間存在遠洋貿易航線的最早記錄,也是漢武帝時期所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載。由上可見,西漢時期,從徐聞、合浦二地出發,經海上可達今越南中部,遠行可達東南亞、南亞諸國。而日南郡北與九真、交趾郡毗連,也自然都在航海線上。再考慮當時航海技術、設備等限制,海上船隻只能沿海岸線在近海航行,則交趾三郡沿線的通航船隻和載運量,當佔有重要地位。

(2)內陸主要通道

紅河發源於我國雲貴高原,東南流經今越南北部,即漢代的交趾郡,最終注入北部灣,此亦漢代與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尤其是交趾郡溝通聯繫的主要通道。《水經注.葉榆河》引《交州外域記》載:

“交阯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爲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爲雒將,雒將銅印青綬。”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文帝僭越稱帝金印


秦滅蜀後,蜀王子率衆南下,經今雲南南入紅河,順利進入交趾地區,此即史載“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爲安陽王。”由此可見早在秦時,四川、雲南和今越南北部已經有了經紅河航道南北往來的水陸通道。

《漢書.地理志》載:“(西隨)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麓泠入尚龍溪,過郡二,行千一百六里。”由此可見,漢代從益州至交趾的水路交通也很便利。內陸的西隨水與交趾麓泠縣接,許多支流入交趾郡尚龍溪,由紅河口入北部灣,這就打通了內地與北部灣沿海的交通,爲西漢更好地經營提供了便捷的途徑。《水經注.葉榆河》載,建武十九年(43年),伏波將軍馬援上言:

“麓泠賁古,擊益州,臣所將駱越萬餘人,便習戰鬥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數發,矢注如雨,所中輒死。愚以行兵此道最便。蓋承藉水利,用爲神捷也。從麓泠水道出進桑王國至益州賁古縣,轉輸通利,蓋兵車資運所由矣。自西隨至交阯,崇山接險,水路三千里。”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西漢前期地圖


可見,紅河航道的拓展爲轉運軍需物資等提供了極大便利。

除紅河航道外,西漢時期尚有通過今廣西與交趾等地聯繫的桂越水陸交通要道。當時距離桂陽最近的南流水道應該是經桂陽而南下流經廣西的涯水,漢武帝元鼎五年秋的這次平叛應該是過桂陽,南下經誆水過廣西而到南越的。總之,由於自然、社會等因素,西漢時期的交趾、九真、日南等邊郡,乃至與南海諸國間的交通往來,主要還是以水路爲主,而“海上絲綢之路”與紅河航道、桂越通道等,都起着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長途跋涉的軍事征伐,更是要依賴以水路爲主的通道實現。

二、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管理

爲了加強對嶺南地區的有效管理,秦始皇在統一百越後,即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不斷加強集權。秦末漢初,南越國趙佗統治時期,雖在其轄境新設了若干侯國,但仍維持着秦代郡縣制的規模,並在攻滅象郡以南蜀王子所建立的安陽國後,設置了交趾、九真二郡。秦時的象郡與交趾毗鄰,難詳象郡之南界是否已涉及到交趾地區,但在安陽國被滅之後,交趾、九真郡都已隸屬南越國管轄,南越國的統治範圍己達到了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西漢前期,南越國臣服於漢,但呂后時趙佗稱帝、以及武帝時的呂嘉亂等,致使南越國此時未能納入到漢朝體系,且直接威脅到漢朝,故武帝建元六,開始着手準備征伐南越事宜。至元鼎六年,終於滅掉南越國,使西漢的統治範圍達到了交趾及以南地區。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南越國地圖


漢武帝統一嶺南後,爲加強集權,先在此地設七郡,即鬱林、合浦、南海、蒼梧、交趾、九真、日南,次年又佔領了今海南島,置珠厓、儋耳二郡。《漢書.賈捐之傳》雲:“初,武帝徵南越,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厓郡”,蓋柄之爲嶺南“九郡”。而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大致在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及元封五年,漢武帝分全國爲十三刺史部,嶺南地區屬交趾刺史部監管,至此,完整的郡縣制體系在該地區建立起來,並逐步地得以完善。

關於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行政建置,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分述如下:交趾郡:地處今越南北部,南接九真,北鄰胖舸、鬱林、象郡。《漢書.地理志》載:“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縣十:羸婁、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帶、稽徐、西於、龍編、朱鳶。”;九真郡:地處今越南中部,北鄰交趾,南接日南郡。《漢書.地理志》雲:“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縣七:胥浦、居風、都龐、餘發、鹹驩、無切、無編。”;日南郡:在今越南中部,北接九真郡。《漢書.地理志》雲:“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縣五:朱吾、比景、盧容、西捲、象林。”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南越國地圖


對於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漢武帝採用與內地郡縣的同樣體制,郡置太守、都尉等,縣置縣令或縣長等,形成從上至下及郡、縣等統治體制。太守作爲地方行政長官,掌治其民,享有對地方的直接管轄權。都尉則是郡的軍事長官,爲郡太守屬官。《漢書.百官公卿表》: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西漢對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的統治與管理

南海郡地圖


總之,西漢時期,朝廷雖然對交趾刺史和交趾等三郡的置吏疏略,西漢後期又實行了收縮政策,使儋耳、珠厓郡最終被棄,但爲加強集權,鞏固三郡的統治,也不斷地加強對該地的經營管理,使該地區出現了較爲穩定的政治局面,而一直控制在漢朝的管轄範圍。

參考文獻:《史記》、《後漢書》、《漢書.地理志》、《南方草木狀》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