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北京各大公園裏都有相應的春節傳統文化活動。天壇公園神樂署裏舉辦了“神樂之旅”,通過多種形式讓人們感受傳統禮樂文化不一樣的特色。

  對於天壇公園,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莊嚴肅穆的祈年殿。其實,在最初建造時,天壇內的建築、功用等都與現在的天壇有很大的區別。

  明朝時,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後,他複製南京的宮殿格局,在北京南郊興建了一所能夠合起來祭祀天地的天地壇。到了嘉靖年間,因爲嘉慶皇帝對於天地分祀的強烈要求,在天地壇不遠處興建了圜丘壇專門祭祀天神,在北郊興建了方澤壇(如今的地壇)祭祀地神,天地壇的部分建築改作他用。

  到了清代,特別是乾隆皇帝,對天壇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形成了如今的規模。現在的祈年殿就是在原天地壇建築的基礎上改建而成。清朝滅亡後,天壇一度成爲公園向世人開放,並在隨後的歷史變遷中,經歷了各種戰亂。幸運的是,飽經滄桑的天壇得以保存,成爲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1368年,大明王朝登上了歷史舞臺。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將首都選在了南京城,並開始對南京大規模建設。除了修建皇宮、城垣以外,最爲重要的建築,便是各種祭壇。朱元璋在南京的南郊興建了圜丘壇,以祭祀昊天上帝;在北郊興建了方澤壇,以祭祀皇地祇;東郊和西郊則分別營建了朝日壇和夕月壇,以奉祀大明神和夜明神。除此之外,他還在皇宮南側興建了社稷壇和太廟,並在圜丘壇西側建起了先農壇。洪武十年(1377年),南京趕上了一次“極端天氣”,連續很多天陰雨不斷。朱元璋認爲這是把象徵父親的天和象徵母親的地分開祭祀了,於是他急忙下令將北郊方澤壇與南郊的圜丘壇合祀,並且爲合祀大典專門營建了一座新的大型殿宇——大祀殿。這座彙集了各路神仙的場所,被朱元璋命名爲“天地壇”。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在大興宮室的同時,他也仿照着南京天地壇的樣式,在新都城北京的南郊興建了一座天地壇。

  天地壇便是後來天壇的前身。當時,天地壇還有三處比較重要的建築羣,其一是大祀殿西北的神廚、神庫、宰牲亭,這裏和大祀殿院落中間有72間廊道連通,用以運送祭品。爲了保證祭品的潔淨,這條通道是全封閉的,當時也被稱爲“供菜廊子”。後來爲了改建公園,將原有廊道的窗檻全部拆除,才形成了今天七十二間長廊的樣式。其二是大祀殿西南側的齋宮。這是皇帝在祭祀期間齋戒用的寢宮。爲了安全起見,這座寢宮有兩重圍牆,並且每重圍牆外有一道御溝。宮內有無樑殿一座,這座大殿在清代乾隆朝以前是皇帝用來齋戒和接見羣臣的。後來乾隆皇帝特別在無樑殿後面添建了住宿用的寢宮,這纔將無樑殿居住的功用分離出來。

相關文章